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2018-09-10 04:08:08繆建群王志強楊文亭楊濱娟黃國勤
生態科學 2018年4期
關鍵詞:農業

繆建群, 王志強, 楊文亭, 楊濱娟, 黃國勤*

?

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繆建群1,2, 王志強1, 楊文亭1, 楊濱娟1, 黃國勤1*

1. 江西農業大學生態科學研究中心, 作物生理生態與遺傳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南昌 330045 2. 江西農業大學理學院, 南昌 330045

為了更好的開發和利用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 通過實地走訪、調研和收集文獻資料, 綜合分析研究了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的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 為制定合理的對策措施來保護梯田生態系統提供依據。結果表明: 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通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景觀, 具有較好的景觀和文化傳承功能。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梯田撂荒、生物多樣性和傳統農業非物質文化遺產減少。綜合來看, 對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實施耕種補貼并加強開發, 完善生態與文化保護補償機制, 建立傳統農業文化保護區, 將對保護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和促進其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崇義客家梯田; 生態系統; 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

梯田是分布在丘陵山區的一種古老的農業生態系統[1], 是山區人為解決生計問題在丘陵山坡地上修筑的田地, 是山區人充分利用本地山地資源獲取農產品, 同時又保持水土的一種最佳的農業生產方式[2]。然而, 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 許多地方的梯田已被荒廢。僅有一些梯田尚存的國家對梯田開展研究[3]。BEVAN等[4]通過整合考古、地方志、歷史檔案、植物學以及地理考古等方面的材料對希臘安第基塞拉小島上的梯田系統做了分析研究, 研究表明梯田是社會和生態景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SUN等[5]以元陽梯田為例, 運用土地利用及其空間格局調查、家庭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對元陽西南部地區干旱機理進行了研究, 以規避梯田的災害風險。SAVO等[6]基于專家訪談獲取的資料, 對位于意大利南部拉菲瑪海岸的梯田生態系統環境影響因子作分析研究時, 發現梯田在冬天和雨季經常塌方, 夏季火災頻發。MORAETIS等[7]采用定點觀測法重點研究了位于地中海流域的人工和自然梯田的沉積物物源與土壤形成過程, 他們認為梯田土壤起源劃分為沉淀物轉移、梯田原位土壤孕育和強風塵輸入(或物質運輸)。LI等[8]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對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生態系統貯水功能作綜合評價, 以期為政府制定生態補償對策提供重要支撐。這些研究主要是針對梯田的生態機理、風險分析等, 對于梯田生態系統尤其是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則鮮有深入分析研究。崇義客家梯田坐落在江西省崇義縣境內, 共3000 hm2, 大多是陡坡梯田, 主體部分位于上堡、思順和豐州3個鄉鎮, 面積2044 hm2。崇義客家梯田有800多年的農耕歷史[2]。作為傳統農耕文明的活化石[9], 崇義客家梯田是一種具有重要意義的、典型富有區域特色的農業文化遺產。然而, 隨著農業現代化程度的不斷提高, 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出現了資源退化和文化銳減等一系列問題, 深入分析問題的成因并制定相應的對策, 有助于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近千年農耕文化的傳承。

1 數據資料來源

本文數據資料主要來源于2014年12月和2016年3月兩次實地調研, 部分參考《崇義縣統計年鑒》(1990—2014年)、《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系統保護與發展規劃》及他人的研究成果。

2 發展現狀

2.1 人口社會

崇義縣位于東經113°55′ E—114°38′ E, 北緯25°24′ N—25°55′ N, 贛西南邊陲。東臨南康, 南連大余和粵北仁化縣, 西接湘東南汝城和桂東兩縣, 北界上猶縣。東西長約73 km, 南北寬約59 km;總面積2206.27 km2, 與1990年相比, 增長了15.18%;轄6個鎮、10個鄉、6個居民委員會、124個行政村。其中, 農業人口占全縣人口總數的83.27%人, 非農業人口占全縣人口總數的16.73%。全縣人口出生率為13.43‰, 自然增長率8.02‰。居民人均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9528 元和6845 元, 與2013年相比, 分別增長了9.40%和11.80%。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 城鎮職工2.37×104人、城鄉居民9.65×104人, 新農村合作醫療參保人數16.88×104人。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教育、節能環保、農林水事務和住房保障各項支出分別為2.31×108元、1.36×104元、2.35×108元、0.89×104元、2.31×104元和1.79×104元, 與2013年相比, 各自增長了25.90%、27.40%、10.70%、2.20%、11.00%和30.40%。

2.2 農業經濟

1990—2015年, 崇義縣農業經濟總體呈不斷增長趨勢(圖1)。全縣農業總產值, 1990年為2.15×108元, 2015年達14.17×108元, 年均增長7.84%, 高于全省農業總產值的增長率(4.97%)。20世紀90年代以后, 崇義縣在以傳統水稻生產為主體的基礎上, 逐步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第一, 全面落實農業優惠政策。除煙葉稅外, 取消了各種農業稅收, 使農民從中獲益742.50×104元?a-1;落實糧種、良種和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 貫徹實施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 使農民直接獲取補貼291.54×104元?a-1。第二, 農業產業化鏈條不斷升級。各級政府非常注重培育產業基地、經濟組織和龍頭企業, 建立無公害基地8個, 農業產業經濟組織21個, 農業龍頭企業16個, 輻射帶動農民3.30×104人。第三, 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訂單農業和含稅農業。

圖1 1990—2015年崇義縣農業總產值變化趨勢

近年來, 充分利用氣候、土壤和生態等資源的優勢, 崇義縣以產業發展為依托, 努力打造富硒富鋅的綠色和有機品牌, 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形式,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形成了以江西新世野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為龍頭的“高山梯田米”和以赤水仙茶業有限公司為龍頭的“赤水仙高山茶”以及“萬長山高山茶”等一批省級及以上名優農產品。目前發展高山富硒有機大米示范基地33.33 hm2、聯動基地333.33 hm2, 注冊了“高山梯田”牌商標, 生產出了“高山梯田牌野香粘”有機大米和有機粥米。2016年, 新世野公司生產的富硒有機大米、有機粥米每斤市場平均售價分別達68和23元, 且銷售勢頭強勁。赤水仙高山富硒有機茶基地達133.33 hm2, 生產的赤水仙高山富硒有機茶通過了國家有機茶(食品)和AA級綠色食品認證, 連續多年在上海國際茶葉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在“中茶杯”評比中名列前茅。萬長山觀光茶園規劃高山茶面積333.33 hm2, 高山油茶33.33 hm2, 是贛州市將建成的規模最大的高山有機茶生產基地。現已定植西湖龍井、安吉白茶等優質茶葉133.33 hm2。

2.3 農耕制度

崇義客家梯田的農耕方式傳承傳統的稻田養魚、稻田養鴨、作物輪種和套種等技術[10]。在傳統的農耕方式中, 土地通常采用畜役力翻耕。梯田田塍多, 當地人素來有在田塍上套種芋頭和黃豆的習慣, 以充分使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崇義客家人使用傳統方法祛除梯田蟲害, 從而確保稻作梯田系統的生產安全。主要方式有: ①通過水稻與其它農作物的間套作, 利用生物間的化感作用減少病蟲害的傳播。②通過稻魚共生、稻鴨共棲消除雜草害蟲。③秋收后, 田里灌水, 鴨、鵝等家禽散養田間。農田灌水可以浸爛殘留的稻梗、雜草;家禽覓食散落田間的谷物, 以及雜草的籽實和田間的昆蟲。④農田冬翻。冬翻既能將紋枯病菌菌核、地老虎等一些喜歡在土壤表層越冬的病蟲深埋, 又可將稻螟蟲一類寄宿在稻株基部越冬的蟲子翻耕出來, 破壞它們的越冬場所, 還能能使大部分雜草的根裸露在外, 從而被曬死、凍死。⑤燈火滅蟲。用一只鐵鍋盛水, 上方用鐵絲罩裝松脂柴火, 點火燃燒, 利用害蟲(主化螟、卷葉螟等)的趨光性, 撲火落水殺之。每2—3.33 hm2, 設立一燃, 效果良好。這些傳統的祛蟲除害技術在保障崇義客家人的食品生產和食品安全方面長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梯田自開墾以來一直是以水稻種植為主, 通常采用一熟制, 只有極少數采取二熟制。到上世紀60年代, 梯田開始實行“早稻—晚稻—綠肥、油菜”三熟耕作制。然而, 受制于區域的自然環境因素, 早稻種植并未得到有效的推廣。上世紀末, 由于水稻品種的改良, 種植一季中稻便可滿足自身需求, 因此當地農戶又逐漸改種一季中稻。在梯田漫長的種植過程中, 產量較低的高桿水稻品種是種植主體。上世紀70年代, 當地開始引入矮桿水稻, 種植歷史悠久的高桿水稻除了高桿紅米、大禾子等極少數具有藥用功能的品種外, 其余全部被淘汰。本世紀, 雜交水稻取代矮稈品種。崇義客家梯田肥料主要是由人畜糞尿、火土灰、枯餅、稈灰、石灰等制作的農家有機肥, 有些地區種植蘿卜青、蠶豆、紫云英等綠肥, 還有些地區施用牛骨粉、草木灰等。此外, 秋收后水稻秸稈還田, 牛、鴨、雞等禽畜散養田間, 還田的水稻秸稈與冬天散養在田間的牲畜的糞便一起發酵, 可以增強土壤的肥力, 保證梯田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9]。

2.4 文化旅游

梯田是崇義客家人賴以生存的基礎, 是當地農業的主要載體, 承載著崇義客家人的生產和生活。崇義客家人以梯田為核心, 形成了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最具代表性的農業文化。農耕技術、宗教習俗、鄉約民規是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農業文化的外部表現;農具、服飾、歌舞是其服務價值的直接載體。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農業文化豐富多樣, 在農耕農諺、民情風俗、飲食居住、服飾歌舞、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富有當地獨有的特色。如: 為感謝耕牛而舉行的“舞春牛”。每當春節來臨的時候, 客家人便舉行“舞春牛”儀式, 祭拜天地、自然和神靈。他們在街心擺起長街宴, 吃團結飯, 喝同心酒, 祈求天地賜福百姓, 預祝上堡客家梯田來年無災無禍, 糧食豐收。這些絢麗多彩的農業文化無不以梯田為核心, 處處展現出濃郁的崇義客家鄉村風情, 滲透著崇義客家人勤勞的精神。由此構筑的價值體系, 數百年來維護著梯田農業社會的秩序, 支撐著崇義客家農民的生產生活和精神家園。

崇義客家梯田坐落在海拔2061.3 m的贛南第一高峰齊云山山脈范圍內, 最高海拔1260 m, 最低280 m, 垂直落差近千米。梯田位于客家村落之上, 森林群落之下, 由高至低形成“森林、竹林—梯田—村落”的空間分異, 形成宅上有田、田上有林, 人工與自然完美結合的生態景觀。層疊的梯田呈現出山脈的肌理與紋絡, 除了管理便利之外, 還有一重要原因是為了完整保存上山的風水林、竹林, 從而能從林中獲得滋潤作物的水源。崇義客家梯田景觀兼具自然、社會、文化與生產等特性, 是一種最大限度利用山、水、人力等資源條件的綜合生態景觀, 是人與土地、山林和諧共存的杰作, 具有較高的生態美學價值與人文價值。

20世紀70年代, 贛南著名攝影家李雪明在報紙上發表了一張反映上堡農民在梯田中勞動的黑白照片。此后, 崇義客家梯田逐漸聞名全國, 每年總有許多的攝影愛好者、作家、畫家和游客們來到上堡, 走進崇義客家梯田群。他們把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的傳統農業文化通過各種傳播形式傳向全國。2012年, 上堡梯田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評為“最大的客家梯田”[11]。2013年, 崇義縣組建旅游投資公司, 制定旅游招商總體方案, 引進戰略投資者, 加快陽嶺、上堡梯田、齊云山、聶都溶洞等梯田相關景區的休閑旅游項目開發。2015年, 客家梯田相關景區接待游客42.05×104人, 實現旅游總收入12.23×104元。

3 存在的問題

3.1 梯田撂荒

崇義客家梯田位于贛南偏遠山區, 這里的客家人世世代代以農業種植為主要生活手段。然而,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 農村城鎮化進程的加快, 該地區的青壯年勞動力很少有人意愿留下來務農, 極大部分選擇外出打工。以上堡鄉水南村為例, 2012年, 該村有800多人外出務工, 約占全村總人數的53%。大量的中青年勞動力流失, 只剩年邁的勞動力在從事農業生產活動, 隨著老年勞動力不再具有從事農業生產的身體條件, 梯田就逐漸被荒廢(表1)。

表1 崇義客家梯田撂荒面積

注: 數據來源于2014年12月崇義縣實地調研

由表1知, 在梯田撂荒問題方面, 思順鄉表現最突出, 豐州鄉次之, 上堡鄉最好。上堡鄉梯田撂荒面積最少, 共撂荒48.06 hm2, 占撂荒總面積的20.42%。思順鄉梯田撂荒最多, 撂荒106.67, 占總撂荒面積的45.32%。上堡鄉梯田撂荒面積僅占全鄉梯田總面積的4.32%, 而思順鄉和豐州鄉撂荒梯田的面積占各自全鄉梯田總面積的比值分別為39.03%和28.81%。

3.2 梯田生物多樣性減少

20世紀末期, 伴隨著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多樣化, 蕃薯、玉米、高粱和粟等傳統農作物逐漸淡出主糧行列, 僅作賞鮮品少有種植, 高粱、向日葵在當地甚至瀕臨絕跡。另一方面, 由于雜交水稻高產高效, 種植一季就基本上能滿足當地人的糧食需求。隨著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向外轉移, 雜交水稻成了農戶種植的第一選擇, 傳統水稻種植面積萎縮嚴重、品種逐漸消失。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有傳統水稻品種94種, 現價段, 除了紅米、大禾子等極少數品種外, 其他傳統高桿、矮桿水稻品種幾乎無人種植, 生物多樣性遭受嚴峻挑戰。

3.3 傳統農耕文化逐漸消失

隨著人類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日新月異, 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傳統農耕文化及其支撐體系受到威脅。首先, 在市場驅動和城市化發展的影響下, 年輕一代進城務工者明顯增多。其次, 掌握傳統知識者多為中老年人, 年輕一代不愿從事管理復雜、產投比低的種植業, 且對傳統種植業技術也掌握甚少。最后, 人們對崇義客家梯田的關注熱度遠遠低于云南哈尼梯田、廣西龍脊梯田等農業文化遺產地, 對于傳承和發展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傳統農耕文化的探討存在明顯不足。這些嚴重阻礙了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傳統農耕文化的可持續發展。

崇義縣與梯田生態系統有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為12類共352件(表2), 已消亡和瀕臨消亡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81件, 占總件數的51.42%。在12類遺產中, 傳統美術、人生禮儀和歲時節令保存較好, 存有率達100%;民間文學沒得到較好的保護, 存有率僅為2.44%。

表2 客家梯田系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情況

注: 數據來源于2014年12月實地調查

4 對策與措施

4.1 實施“三權分置”

“三權分置”指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的前提下, 承包權和經營權進一步分離, 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 經營權流轉的格局[12]。通過流轉土地上的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 以增加農民土地獲得感、利用獲得感和收益獲得感[13];通過放活土地經營權促進耕地向效率流轉集中, 打破束縛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的制度限制[14]。對崇義客家梯田實施“三權分置”既能保持崇義客家梯田公有性質不改變, 又能承載“平均地權”功能負載[15], 又能實現崇義客家梯田的集約利用, 解決崇義客家梯田細碎化和梯田閑置等問題。

4.2 大力推進梯田開發工作

4.2.1 發展富硒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是一種既不使用化工原料, 也不使用基因生物技術的生產體系, 其實質是建立和恢復農業生產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和良性循環, 以維持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16,17]。它有助于修復和保護傳統的農業文化和農耕技術, 有利于保護區域生物多樣性, 還能促使農民經濟收入提高, 促進當地農業生產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 農業種植方式大多還處于傳統農業階段, 很少施用化肥農藥[18], 土壤多為富硒黃泥、灰泥土, 為未來發展富硒有機農業提供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崇義客家梯田區各級政府應加強傳統耕作與產業發展相結合, 形成高山梯田大米、高山綠茶等立體農業發展模式。

4.2.2 發展生態旅游

生態旅游是一種人們在愉悅身心的同時不損害區域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旅游活動, 它強調旅游業和資源利用的共同可持續發展[19–20]。在崇義縣開展與梯田相關的生態旅游, 既可提高本縣人民的生活質量, 又可有效地保護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 有助于崇義客家梯田傳統農業文化的傳承。要實現生態旅游的健康發展, 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加強旅游宣傳和營銷, 支持發展星級鄉村農家樂;創辦旅游職業學校, 成立旅游協會, 打牢休閑旅游發展基礎;以生態旅游大開發帶動現代服務業發展, 引進大型超市、養生會所、星級酒店等項目, 完善文化、健身、餐飲、娛樂等配套設施;合理供應土地, 促進房地產業健康發展;加快發展物流、商貿、金融、保險、中介代理等現代服務業, 著力構建與生態旅游相配套、城市發展相協調、群眾生活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體系。

4.3 完善生態與文化保護的補償機制, 建立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區

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蘊含內容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保護相關機構要在當地深入宣傳保護傳統農業文化的重要性, 鼓勵農民繼承和發揚傳統的農耕技術, 重視梯田生態環境的保護。加強各種能力建設, 保護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特有的傳統文化、物種和技術等。對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實施“全面規劃、積極保護、科學管理、永續利用”[21]的保護方針, 基于自然保護區功能分區的理論, 把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劃分成“保護、科研和監測”三個功能區, 使其保護、科研、監測、教育和旅游有效地結合起來。統籌規劃, 正確處理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保護和社區發展的關系, 致力于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和本地經濟的同步發展。

為有效保護客家梯田傳統原生態農業文化, 確保其永續發展和傳承, 要充分認識農業種質資源的重要意義, 切實提高對傳統稻種的保護意識。進一步搜集傳統農作物品種、家畜品種與野生田螺等水生物品種, 鼓勵當地農戶種植、養殖, 確保遺產地農作物品種與家畜品種等的多樣性。確保使用傳統農作物品種、農家肥以及傳統農耕技術的梯田耕種面積不少于梯田現有面積的80%。通過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 吸引更多的勞動力和資金投入[22]。完善傳統農業文化保護區域開發項目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制度, 明確規定在運作所有開發項目之前, 均須進行包括生態評估的環境影響評價及申請許可證[23–24]。建立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保護的補償機制, 對梯田種植農戶實行農業再補貼, 誰耕種誰得補助, 種補嚴格對接。強化梯田保護措施;加大梯田流轉力度, 鼓勵梯田規模經營。

5 結論

梯田為人類普遍接受并迅速得到推廣的原因在于它具有保持水土平衡、肥潤土壤之用和綜合利用、長期發展之利。在某種程度上來講, 梯田的價值和意義已高于其本身的農業價值, 它體現了人與自然、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傳統價值觀念, 也體現出了人類在尊重自然的基礎上利用自然規律的價值標準。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 根據地勢、地質、地形的不同, 分別采用“層磴橫削”、“疊石相次, 包土成田”、“褥土而種, 躡坎而耘”等方法進行的梯田修筑, 便是這種價值標準的充分表現。隨著崇義客家人對梯田年復一年的精耕細作、開墾澆灌, 崇義客家梯田景觀呈現出一道形態、色彩均發生有機變化的風景線。深入分析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建立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梯田生態補償機制, 有利于提高農戶的種植積極性, 減少梯田撂荒, 保護傳統的農耕文化, 實現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1] 陳蝶, 衛偉, 陳利頂, 等. 梯田生態系統服務與管理研究進展[J]. 山地學報, 2016, 34(3): 374–384.

[2] 繆建群, 王志強, 楊文亭, 等. 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J]. 應用生態學報, 2017, 28(5): 1642–1652.

[3] 繆建群, 楊文亭, 楊濱娟, 等. 崇義客家梯田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及價值評估[J]. 自然資源學報, 2016, 31(11): 1817–1831.

[4] BEVAN A, CONOLLY J, COLLEDGE S, et al. The long- term ecology of agricultural terraces and enclosed fields from Antikythera, Greece[J]. Human Ecology, 2013, (41): 255–272.

[5] SUN Yehong, ZHOU Hongjian, ZHANG Lingyun, et al. Adapting to droughts in Yuanyang Terrace of SW China: insight from disaster risk reduction[J]. Mitigation &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 2013, (18): 759– 771.

[6] SAVO V, CANEVA G, MCCLATCHEY W, et al. Combining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agriculturalists’ observations of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terrace system of the Amalfi Coast (Southern Italy)[J]. AMBIO, 2014, 43(3): 297–310.

[7] MORAETIS D, PARAYCHIANAKIS N, NIKOLAIKO-LAIDIS N, et al. Sediment provenance, soil development, and carbon content in fluvial and manmade terraces at Koiliaris River Critical Zone Observatory[J]. Journal of Soils & Sediments, 2015, (15): 347–364.

[8] LI Jing, MIN Qingwen, LI Wenhua, et al.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onserved by forests in the Hani rice terraces system of Honghe County, Yunnan, China: an application of the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6, 13(4): 744–753.

[9] 馬艷芹, 錢晨晨, 孫丹平, 等. 崇義客家梯田傳統農耕知識、技術調查與研究[J]. 中國農學通報, 2017, 33(8): 154–160.

[10] 陳桃金, 劉維, 賴格英, 等. 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的起源與演變研究[J]. 江西科學, 2017, 35(2): 213–218, 257.

[11] 韓洪波. 秀麗天梯——崇義上堡梯田[J]. 江西農業, 2014(5): 35–35.

[12] 楊玉珍. 傳統農區三權分置政策執行的風險及影響因素[J]. 中州學刊, 2016, (12): 26–41.

[13] 楊璐璐, 吳群, 周應恒, 等.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催生的農民獲得感[J]. 改革, 2017, (1): 32–48.

[14] 金鵬輝. 關于深化農村耕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 理論視野, 2017, (10): 29–33.

[15] 段祿峰, 魏明. “三權分置”下農業土地規模經營與城鎮化耦合發展機制研究[J]. 廣西社會科學, 2017, (8): 74– 78.

[16] 劉曉梅, 余宏軍, 李強, 等. 有機農業發展概述[J]. 應用生態學報, 2016, 27(4): 1303—1313.

[17] 譙薇, 云霞. 我國有機農業發展:理論基礎、現狀及對策[J].農村經濟, 2016, (2): 20–24.

[18] 楊濱娟, 鄧麗萍, 王禮獻, 等. 江西崇義客家梯田農業生態保護的關鍵問題與途徑[J]. 農學學報, 2016, 6(10): 40–47.

[19] 向寶惠, 曾瑜皙.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生態旅游系統構建與運行機制探討[J]. 資源科學, 2017, 39(1): 50–60.

[20] 王成超, 楊玉盛, 龐雯, 等. 國外生態旅游對當地社區生計影響研究綜述[J].生態學報, 2017, 37(16): 5556–5564.

[21] 丁成. 黑龍江省撓力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J]. 北京農業, 2012, (36): 111.

[22] 張建武. 農村勞動力就業的制約因素和對策[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 (5): 52—58.

[23] 崇義縣農業和糧食局. 加強遺產保護, 傳承梯田文化[EB/ OL]. 中國農業信息網(2014-12-16), http://www.agri.cn/ province/jiangxi/xxny/201412/t20141217_4298188.htm.

[24] 陳章鑫, 林海, 應興華, 等. 萬年稻作農業文化系統的開發、保護及發展對策[J]. 中國稻米, 2012, 18(6): 23–26.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Chongyi Hakka terrace ecosystem

MIAO Jianqun1,2, WANG Zhiqiang1, YANG Wenting1, YANG Binjuan1, HUANG Guoqin1*

1. Research Center on Ecological Science, Jiang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Key Laboratory of Crop Physiology, Ecology and Genetic Breeding, Ministry of Education, Nanchang 330045, China 2. College of Science, Jiangxi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g chang 330045, China

In order to develop and make better use of Chongyi Hakka terrace ecosystem, with the methods of field visits, researches and collection of literatures, this paper studied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Chongyi Hakka terrace ecosystem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being formed its own unique landscape with a long-term development, Congyi Hakka terrace ecosystem has a good landscape and culture function. The main problems which Chongyi Hakka terrace ecosystem faces now are abandoned, biological diversity and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ducing. In short, we should implement terrace farming subsidies, strengthen the development of terraced fields, perfect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and establish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area, which may have an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Chongyi Hakka terrace.

Chongyi Hakka Terrace; ecosystem; China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10.14108/j.cnki.1008-8873.2018.04.027

Q149

A

1008-8873(2018)04-218-07

2017-08-24;

2017-12-07

“江西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服務功能、農業生態保護與傳統農耕技術研究(9131205436)

繆建群(1976—), 男, 江西余干人, 博士, 講師, 主要從事生態經濟研究, E-mail: jqmiao998@jxau.edu.cn

黃國勤, 男, 教授, 主要從事耕作制度、農業生態等研究, E-mail: hgqmail441@sohu.com

繆建群, 王志強, 楊文亭, 等. 崇義客家梯田生態系統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生態科學, 2018, 37(4): 218-224.

MIAO Jianqun, WANG Zhiqiang, YANG Wenting, et al. Development status, problem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Chongyi Hakka terrace ecosystem[J]. Ecological Science, 2018, 37(4): 218-224.

猜你喜歡
農業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1期)2022-11-16 21:20:05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3期)2022-11-16 13:13:50
國內農業
今日農業(2022年2期)2022-11-16 12:29:47
擦亮“國”字招牌 發揮農業領跑作用
今日農業(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新農業 從“看天吃飯”到“看數吃飯”
今日農業(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8
歐盟發布短期農業展望
今日農業(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5G+農業”:5G如何為農業賦能?
今日農業(2019年12期)2019-08-13 00:49:56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健康富硒168慢病未病全靠它——加入農業合作社,與健康同行!
外向型農業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 国产丰满大乳无码免费播放|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伊人色天堂| av在线无码浏览| 国产高清无码麻豆精品|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国产精品第5页| 国产高清无码第一十页在线观看| 日韩视频免费| 免费在线一区|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5388| 性69交片免费看| 久久黄色一级片| 无码人妻热线精品视频|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国产麻豆va精品视频| 亚洲成AV人手机在线观看网站| 久久人人妻人人爽人人卡片av| 99热亚洲精品6码| 国产情侣一区| 一区二区影院| 找国产毛片看| 亚洲综合18p| 青青青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91高跟丝袜|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性色| 国产精品部在线观看| 高清无码一本到东京热| 亚洲天堂777|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看看一级毛片| 亚洲中文在线视频|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黄色在线| 欧美亚洲国产视频|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免费aa毛片| 99re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蜜芽| 国产自在线拍|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日韩黄色大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一区免费观看| 91系列在线观看| 99热免费在线| 男女精品视频| 无码丝袜人妻| 国产精品v欧美| 五月天综合网亚洲综合天堂网| 国产在线观看高清不卡| AV天堂资源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第八页| 欧美亚洲一二三区| 精品视频在线一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另类| 91在线日韩在线播放| 午夜影院a级片| 青青草一区| 囯产av无码片毛片一级| 午夜a级毛片|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在线观看网站国产| 天天爽免费视频| 日韩久草视频| 国产jizzjizz视频| 99这里只有精品6| 久久黄色视频影|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国产永久在线视频|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日韩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播放|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专区欧美| 久久亚洲日本不卡一区二区| 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亚洲人妖在线| 国产黄色爱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