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賽楠(新疆藝術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塔吉克作為我國北方古老的民族,有著極為豐富獨特的文化底蘊,正是倚靠在這樣一個絢麗多彩的文化背后,逐漸滋養出璀璨的舞蹈藝術,形成了民族特有的審美取向,它反映了這個民族文化心理和時代的意識,用優美的身體語言描繪出樸拙自然、剛健有力、的舞蹈風格。因居住、生活在帕米爾高原一帶,最為突出的體態為膝部的彎曲,在塔什庫爾干縣看到的民間老藝人最為明顯,整個舞蹈下來膝部一直保持著彎曲狀態,這是最為明顯的體態特征,舞蹈步伐以獨特的“頓磋步”、和“跟跺步”,男子動作多為半蹲姿態,其整體造型顯出一種道勁粗獷、沉穩厚重的男子雄風,女子則是線條流暢,柔和舒展、輕盈自如。因處于高原地帶,雄鷹、雪山便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因此,塔吉克族被喻為“鷹之族”對雄鷹的崇拜,使得他們的舞蹈風格更為粗狂、淳樸,即興性較強。這樣的生態環境間接決定著塔吉克族人民的審美情趣-——堅韌不拔、大無畏的精神,也直接灌注在他們的舞蹈之中,形成了一個烙印,通過這個“烙印”,讓我們看到了這就是塔吉克民族獨具一格的舞蹈風格。
對于民間舞蹈而言,最難掌握的就是其風格特征,長年生活在冰峰雪嶺的帕米爾高原,在這樣高原缺氧,艱苦的條件下,他們靠著自己的勞動創建了美麗的家園,在社會生活與生產斗爭中受到了這瑰麗壯觀的自然風光的熏陶與鍛煉,逐漸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心理特征與審美習慣。
1.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中國的民間舞蹈如日中天,大大小小的舞蹈、舞劇遍地皆是,然而,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歷史背景下,塔吉克族舞蹈創作中也存在著一些“似是而非”、“雷同化”、“一體化”、的現象。如,出現了“似是而非”的舞蹈動作,對各少數民族的舞蹈文化不夠全面認知了解,因而,創作出來的作品缺乏風格性。舞蹈創作中出現的“雷同化”問題,一些舞蹈編導者在不了解塔吉克族地區的文化下,進行盲目、空想的編創,就會導致作品出現“雷同化”的現象。在文化多元化,“大一統”的環境下,作品出現了“一體化”的局面,這里的“一體化”,是民族交融的結果,如果這種“一體化”的趨勢出現在舞蹈的創作中,那么,我們也就看不到所謂的代表性的風格特征。避免“舊瓶裝新酒”的局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換湯不換藥”的趨勢,一些編導為了省力、省時,直接“借鑒”前人的經驗,創作出來的作品呆板乏味。
在當今時代下,我們會發現有許多民族舞蹈的創作仍存在著一定分歧,出現問題,作為編導來說如何避免問題的存在是極為重要的。尤其針對塔吉克這樣較好保留傳統的民族來說,怎樣把他們優秀的精髓發揚光大是編導在編排作品時首當考慮的因素。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首先,我們在選擇題材時就要有目的性、針對性的取舍。選擇能夠較好掌握,又對其舞蹈風格性把握準確的題材。其次,作為一個優秀的編導,除了要知曉本專業的知識以外,更多的應該與其它門類的藝術家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一個優秀的作品,比如,音樂家、戲劇家以及舞美設計家。除此之外,還需要了解當地民族的文化習俗,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文化,舞蹈是文化藝術中的一部分,所以編導在創作少數民族作品時,一定要牢牢抓住我們的根,體味民族的歷史依據及人民生活的真切感受。最后,編導在選擇性的保留民族傳統時,也要結合時代的發展,當今社會的需求,服務群眾、服務人民,編排出經典不失真味而又具價值的藝術品。只有這樣的藝術作品,才能發人深思,觸動人內心深處的靈魂,達到真、善、美的完美統一。
舞蹈生態學理論方法正是針對性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方法,填補作為編導者的知識空白區,引導他們在創作時避免出現以上說過的一些問題,在舞蹈生態學的視野下指導著許多編創者,從而締造出大批優秀的舞蹈家、舞蹈作品。舞蹈生態學的理論方法,為那些編導者指引了創作的道路。指出我們大部分舞蹈編導在編排作品時常遇到的困惑,如舞蹈本體動作的不準確、風格的不突出及核心內容的不深刻等一系列弊端。運用舞蹈生態學的理論方法,透過對舞蹈現象的分析與研究,了解舞蹈藝術的本質,探究舞蹈自身存在和發展規律,去尋求舞蹈的本原體態,回歸到最原始的狀態。就作品而言,我個人認為《山鷹之邦》是一部較完好的作品,運用塔吉克族的舞蹈元素,融入編導合理的創新理念,以現代舞和爵士舞的組合及音樂形式,把人們帶進了富有動感的舞蹈世界,開拓了塔吉克族舞蹈的創作領域,較為準確的把握塔吉克族舞蹈的風格特征。這些有關于塔吉克族的舞蹈作品,一方面,既保留了塔吉克族的經典舞蹈元素,另一方面,編導以追求創作的新穎形式,將塔吉克族舞蹈很好地保留和發展下去。
對于塔吉克族的民間舞蹈風格而言,采用舞蹈生態學的理論方法進行試析。舞蹈生態學作為新興的交叉學科,同時吸收語言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學科的理念,探究民族舞蹈的研究方法,針對民族舞蹈生存與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描寫與解釋。舞蹈生態學的理論方法,在國際舞壇上可以說是獨具一格的,他針對于中國舞蹈發展的現狀,尤其是民族民間舞蹈的編創來說,可謂是錦上添花的有效理論方法。舞蹈生態學主要研究風格特點的形成原因,討論它因受環境的影響而發生的變化,以及它是怎樣又反過來影響環境,而舞蹈生態學就是用綜合的方法去分析舞蹈的自然形態,揭示舞蹈的內在本質,對于研究原生態民間舞蹈,可謂是較好的方法。以舞蹈生態學視角試析塔吉克族民間舞蹈風格特征,并且去解決舞蹈編創中遇到的“似是而非”“雷同化”、“一體化”的風格特征,也就是將強有力的理論知識與舞蹈編創的實踐活動相結合,共同促進舞蹈藝術的未來發展。
每一個民族都有著屬于自己根深蒂固的文化,正是這個民族的標志、象征,最具有代表性的風格特征、藝術一旦丟失了,這個民族的靈魂,精髓的部分也將不復存在,這是一個可怕的事情,為了避免這種事故的發生,以舞蹈生態學的視角分析舞蹈編創中遇到的問題,激發、指引編導的創作思維,是切實可行的方法。
塔吉克作為這樣一個歷史悠久、古貌崢嶸的民族,它有著自己強烈的時代烙印,鮮活的文化藝術特色,高尚的審美情趣。作為編導者把塔吉克這個民族具有典型風格的舞蹈藝術發揚下去是一項光榮的使命,結合本專業的學習經驗,進行深入田野的采風、調研,探究當地民族背后淳正的文化內涵,與各門類藝術協作,共同創作出真與美的藝術精品。
[1]資華筠 王寧.舞蹈生態學[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09
[2]塔來提·吐爾地 古扎麗·肉孜.新疆塔吉克族舞蹈教程[M].新疆教育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3]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10
[5]王瑋.塔吉克民間舞蹈風格動律探究[J].大眾文藝,2016年5月
[6]周菁葆.塔吉克族音樂舞蹈[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