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哈爾濱市柳樹小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我國民族文化歷史源遠流長,作為文化精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各民族的發展和領域的影響意義重大。學校作為教育學生和培養人才的基地,對民族文化的傳承作用至關重要,特別是通過小學階段的教育更能促進學生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遺產,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一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它的主要特征是一種活態文化,主要依靠“口傳身授”而得以生存與傳承,通過人的傳承活動得以保護和發展。新形勢下,應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的歷史教育、信仰培養、道德滲入、文化認知、技藝傳遞以及豐富校園文化等方面的功能與作用;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傳播民族基因、培育一代新人的文化效力,從而增強使命感與主動性、積極性,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廣泛開展。
“與非遺社會宣傳比較,學校非遺教育的作用、意義更深遠和重要。這是因為,一方面,青少年處于文化啟蒙、人格養成、世界觀形成的關鍵階段,非遺教育必須從娃娃抓起;另一方面,國民教育學校的文化教育資源豐富、完整,有進行系統全面傳統文化教育以及與其他學科融合的教育和研究的最佳條件。而且,任何形式的社會宣傳都不可能送達所有人,唯有通過一代代的學校教育,才能達及每一個公民,形成全社會、全民族的文化認同。”
讓“非遺”走進校園,堪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一條可行而有效的途徑。
“魚皮衣服酒敬神,狗拉爬犁赫哲人”。赫哲族是中國東北地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并且是北方少數民族中惟一曾以漁業為主的民族。
赫哲族不僅捕魚、食魚,更在長期的歷史演進過程中形成了別具一格的“魚文化”——用獨特的手工工藝制作精美的魚皮衣服、鞋帽、縫制魚皮被褥,故歷史上赫哲人又被稱為“魚皮部”。如今,赫哲族人早已不再穿著魚皮所制的衣服,但是赫哲族的“魚皮藝術”卻被保留了下來,并且在全世界形成了獨一無二的“魚皮文化”。
由于魚皮藝術制品質樸純真,直接來源于本地域大眾的生活,就地取材且加工不多,同時融合進了本地域獨有的審美意識形態,因此呈現出鮮明的地域特色。魚皮天然形成的魚鱗花紋,具有獨特性和唯一性,凹凸不平又渾然天成的黑、白、灰過渡色差使其構成的畫面色彩斑瀾,意境深沉幽遠,富有詩意和哲理,其風格古樸,粗獷,而且有立體感和動感,因此魚皮畫有“天賜丹青”、“無紙剪紙”的美譽,是任何其它美術材料不可取代的,也是非人工模擬能夠完成獲得。魚皮畫圖案在保持民族風格的基礎之上,吸收漢族圖案藝術的精華,并不斷創新,反映本民族生產、生活特點,極富民族特色、地域特色,是中華民族圖案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重要的藝術和研究價值。
學校教育是育人的重要載體,校園傳承關鍵在于學生,學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人及傳承人。通過學校的課堂行為讓更多的人感知、熟悉、傳習非遺文化;用理解的方式來教學,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保護;從而陶冶學生的性情和心靈,培養后繼傳人。
2015年10月15 日,我校與哈爾濱工程大學中國青基會“追魚達人”團隊攜手,在校園內舉辦了《魚皮作畫,延文化之魂》制作體驗與義賣活動。活動中,“追魚達人”們為孩子們介紹了魚皮畫的歷史,現場演示了魚皮畫的制作過程。孩子們不僅了解赫哲族幾千年的文化發明,更與家長一起親手制作出了他們非常滿意的魚皮畫作品。同年10月,我校學生參加了哈爾濱電視臺《少年派》欄目組系列節目“民俗小課堂”拍攝錄制;2016年10月,到南崗區文化館參加“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活態化體驗”活動,參觀了魚皮藝術作品展。魚皮畫精湛的制作技藝、渾然天成的肌理效果、極具沖擊力的視覺感受,給學生們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優秀民族文化的種子,就在此刻被不知不覺地根植于孩子們的心中。
2017年4月,我校正式成立“魚皮畫社團”,與學校“六藝競秀”特色教學完美契合,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們崇德尚美、健康身心、駕馭人生的核心素養。魚皮畫的制作看似簡單,但對于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來說,單單這魚皮的厚度與硬度,剪鏤起來就已非易事。可是經過短短數月的學習與訓練,這些孩子已完全掌握了魚皮畫剪、刻、鏤、粘的制作技法與技巧,還能夠找到竅門、互相交流借鑒。小到一枚書箋,大到整張魚皮,都能在他們靈動的小手下變成一幅幅稚拙、精巧的作品。在我校“創建區特色化學校”的檢查過程中,“魚皮畫社團”的精彩展示,成為了最引人駐足、驚嘆的亮麗風景線。2017年8月,“魚皮畫社團”的孩子們遠赴亞布力青云小鎮,在“黑龍江省‘尋·跡’魚皮藝術作品展”中進行了現場展示。
將魚皮畫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校園,不僅是對優秀民族藝術的崇高致敬與傳承發揚,更是潛移默化地在孩子們幼小的心中根植熱愛民族藝術的美好情感、培養文化自信樹立民族自豪,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方式,也是打造最堅強有力的文化軟實力的有效途徑。
從我校“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實施情況看,在文化傳承、保護的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挖掘與發揚這兩點上還遠遠不夠,由此也引發了我的幾點思考:
第一,除“魚皮文化”外,我國其它非遺文化的資源也極其豐富,是否有機會讓這些文化資源也走進校園,成為孩子們的必須課,這樣不僅豐富學生們的文化修養,更為非遺文化傳承帶來新契機。
第二,目前開展魚皮畫教學的學校屈指可數,學生們也是作為一種嘗試與興趣進行學習,在后續的人才培養方面出現了斷層現象。
第三,目前的“非遺文化進校園”大多屬于傳承人的“一廂情愿”。建議各級文化部門特別是教育主管,能夠對此項工作加強重視并加大宣傳,為學校積極提供經費支撐、相關資料及文化服務,努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深入開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精神財富,是一個民族生活的歷史遺存。留住傳承,就留住了歷史,保存了文化的命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條任重而道遠的路,讓我們從校園開始,世代傳承,我們民族文化的血脈才不會被中斷,精神家園才能真正的得到守護。
[1]張琳·赫哲族魚皮藝術[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13
[2]淺析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校園的保護與傳承[OL].2014
[3]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的幾點思考[OL].2011
[4] 淺談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