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群群(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山東 青島 266000)
藝術欣賞是溝通藝術家和欣賞者之間的思想感情通道,沒有藝術欣賞就沒有藝術的教育作用。一個藝術作品,要是缺乏藝術魅力,不為人們所欣賞,就會失去它的教育意義。要教育觀眾,首先要尊重觀眾的欣賞習慣,適用觀眾的審美要求。卓越的藝術家總是自覺不自覺地這樣做,齊白石說過:作畫妙在似與不似之前,太似媚俗,不似為欺世。這固然指出生活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辯證統一的關系,同時,也表明了畫家十分注意調動觀眾的藝術欣賞的積極性。太似,藝術與生活一模一樣,沒有給觀眾留有想象和聯想的余地,使人興趣索然;不似,離開生活太遠,可能使人看不懂,聯想和想象也就無從說起。似與不似之間為話的秒境,是非常符合藝術欣賞的規律的。這樣,既能為欣賞者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按照自己的理想審美進行再創造提供基礎,為再創造留下廣闊的天地。
要做好藝術欣賞,單是要求藝術家適用欣賞者審美要求還是不夠的。因為,任何一種藝術欣賞,總是由欣賞主體即欣賞者,與欣賞對象即藝術作品,這兩個方面所構成的。藝術欣賞所產生的審美成果,是欣賞者與欣賞對象即主客觀統一的產物。主觀與客觀這兩個作為藝術欣賞活動的條件是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從欣賞主體來說,要正確地欣賞一個作品,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經驗。當然,也是藝術家對現實生活的形象的認識和評價。如果欣賞者與藝術家的思想差距很大,對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缺乏了解,對作品秀難以理解和欣賞。其實,欣賞者還需要有一定的藝術修養,缺乏藝術修養,就難以找到欣賞作品的途徑。正如莎士比亞所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當然,藝術修養的高低是相對而言的,要提高藝術修養,需要不斷積累審美的經驗,靠更多的實踐去鍛煉。
藝術欣賞既然是一種認識的活動,就遵循著人類認識活動的一般規律,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不全面到全面的過程。同時,這個過程不是由一次就停止,而是總是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由理性認識到感性認識的過程。不斷循環反復,一次比一次深化,一次比一次得到更多的認識成果。藝術欣賞這種認識活動是一種相當復雜的思維現象,并且由于欣賞者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經驗,以及藝術感覺不同,欣賞活動就因人而異。雖然藝術欣賞活動是一個有規律可循、有著不同階段的認識活動,但是,在具體的欣賞過程中,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階段,又是很難截然劃分的。在感性階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較、判斷等理性活動;在理性認識階段,又總是離不開具體、個別的藝術形象,始終伴隨著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
藝術欣賞成為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具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始終飽含著欣賞者的感情。在藝術作品中,欣賞者的感情總是隨著作品內容的變化而變化。藝術家在創作時充滿感情,欣賞者在欣賞活動時同樣帶著感情。
第二,藝術欣賞總是充滿著聯想和想象。欣賞者對于欣賞對象,不是被動地消極地接受,而是進行著能動的積極的再創造。
面對藝術作品他們用自己的經驗,感情記憶,按照自己的審美習慣和意愿,通過聯想和想象,給作品的形象以補充和豐富,使藝術形象更加地豐富,使它們活起來??傊?,通過欣賞者的聯想和想象,奇跡般地出現了一下各種現象:靜中生動。羅丹在談到自己審美經驗的時候說:當他看到巴黎凱旋門城墻上的群雕《馬賽曲》時候,就好像聽到了那個展開雙翼飛馳過的自由女神。雕塑是靜的藝術,只是表面生活中某一瞬間的一個場面,而欣賞者卻能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產生出來新的效果。以小見大,人們從莎士比亞戲劇中的哈姆雷特身上,看到文藝復興時期那些既想有所為,又缺乏行動的人文主義者面貌。藝術作品中這種以小見大,從無限到有限,從個別到一半,以及舉一反三的現象,都與欣賞者聯想和想象有關。以假亂真,畫幅上的山水,不過是畫家用畫筆勾勒渲染出來的形象,并不是真的山水,可是觀賞者不僅覺得畫中的山水,可望,而且可行、可游、可居的真山水,好像身臨其境,流連忘返。無中生有,美術作品中的空白、音樂作品中的停頓、文學里的虛寫、戲曲舞臺上的亮相以及電影里的空鏡頭等等,能起到無形之相、無聲之音、言外之音的作用,但是與欣賞者的聯想和想象相互聯系的。由物及人。有一部分藝術作品并不是直接描寫人,如山水花鳥詩畫等,這些作品通過物的描寫,舒服認得感情。這種人化了的物的形象同樣能啟發人的觀眾的聯想和想象。思接古今,溝通中外。對于描寫古代題材和外國題材的作品,欣賞者也能運用紫的生活經驗或者是間接經驗,通過聯想和想象,去思接古今,溝通中外。
第三,藝術欣賞帶有主觀色彩。藝術欣賞既然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就必然帶上再創造的主觀色彩。 情人眼里處西施 就是人們對這種什么的主觀性的生動說法。欣賞者總是離不開自己的生活敬業和審美的主觀性的生動說法。主要表現在:藝術愛好的多樣性。由于人們的社會經歷、思想意識和審美經驗的不同,在社會欣賞中往往會出現不同的愛好,有人喜歡壯美,有人追求優美,有人喜歡華美,也有人認為樸素為美。這種不同的愛好就會在藝術欣賞中表現出來,使藝術欣賞帶有各自不同的主觀色彩。單個,個人的愛好,不是固定不變,也不是獨一無二,有人愛好比較廣泛。無論如何各人的愛好還是有差別的,造成這重重的不同看法,固然與作品本身有一定的關系,但主要還是由于欣賞者之間的思想水平和審美觀點的差異。
正因為如此,及時同一個藝術形象,看法也很不相同。人們常說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欣賞者與欣賞對象相互依存,沒有真實動人的藝術形象作品,記不清欣賞者的熱情,鼓動不起他們聯想和想象的翅膀。相反,要是缺乏必要的感情和想象力,即使是對著優秀的作品,也得不到應有的藝術享受。
〈〈藝術學概論〉〉 彭吉象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