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桂麗(山東大學(威海),山東 威海 264209)
山東地方戲曲歷史悠久,種類豐富,在中國戲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山東境內先后有幾十種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在這些劇種中,呂劇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劇種,在其中獨放異彩,獨樹一幟。呂劇的前身是山東琴書,其內容和形式在山東琴書的基礎上一步步演變成現代的呂劇形式。山東呂劇是山東戲曲的代表性劇種,曾稱為“省戲”。
呂劇在民間曾有“捋戲”、“驢戲”、“迷戲”、“蹦蹦戲”等稱謂,約在20世紀50年代后,其名稱逐漸固定為“呂劇”,其至今已有100余年的歷史,它以其樸實生動的語言,優雅悅耳的唱腔,豐富多彩的音樂語匯而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琴書起源于山東以北的黃河三角洲,受其區域文化的熏陶,并經歷了三代呂劇藝人的傳承與創新,呂劇由其默默無聞,影響甚小,發展到新中國八大地方劇種之一,也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加以推廣、發展和保護。現如今的呂劇,又名“化妝揚琴”、“琴戲”,流行于山東、江蘇和安徽等部分地區,其名聲享譽全國。它由民間藝術“花鼓”、“小曲”、“雜調”為主,并吸收了“梆子”、“腔”和“京劇”等戲曲藝術和山東琴書的藝術成分,并不斷在豐富與壯大其發展。
呂劇是由山東琴書發展而來的,從中很容易便可看到山東琴書的影子。呂劇在其發展過程中保留了大量山東琴書的痕跡。山東琴書曾是山東地區重要的地方曲藝品種,又稱“小曲子”、“唱揚琴”、“山東洋琴”、“改良琴書”等。山東琴書源于明朝時期山東菏澤的地方小曲,1960年中的《曹縣方志》中曾有對其的記載。也許山東琴書與呂劇是同宗發源,所以其內涵對呂劇的不斷發展起著深刻的影響。據博興縣志記載,1870年前后,地處黃河下游的博興縣,經常發生自然災害,農民生活疾苦。于是以藝謀生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學會了當地流行的戲曲小調以及“打坐腔”(即山東琴書的一種),以此賣唱維持生計。
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又有張保光等藝人,將琴書小調加以改編,使其更貼近戲曲化,并出演了《三打四勸》、《罵雞》等表現百姓平常生活的小段子,后發展到《小西關》、《站花墻》等表現歷史內容的大型歷史劇,常用的曲牌由一個擴展到十多個,表演人數也由原來的兩三人發展至五六人;在表演形式上,由原來的演唱人員同時演奏樂器,以第三人稱表敘故事情節,發展為樂手專門演奏樂器(仍以墜琴、揚琴、三弦為主)并退后臺,演唱人員化裝登前臺,分角色以第一人稱演唱故事情節,刻畫人物性格特征。當時,人們稱這種表演形式為“上裝揚琴”,后來又在這種形式中增加了大垛頭、小垛頭、文場、武場等內容,逐漸形成了初步的呂劇。除此之外,在語言方面,呂劇保留了山東琴書使用鄉音俗語的特點,它們使用山東方言的語言旋律,其語言聲調與戲曲曲調的一致性將這種戲曲藝術的地方特色發揮的淋漓盡致,構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與濃郁的生活氣息,強烈的反映出山東文化的地方特色。
“七七事變”之后,許多以呂劇為生計的藝術家紛紛回家,戲班大多都已解散,很長一段時間,僅剩一小部分人藝人和戲班仍然在濟南留在濟南,他們湊成了一個“義和班”維持經營,除了零零散散的表演,他們大多數要靠打一些零工維持生計,一直到濟南解放后,這一狀況才開始改變,幾近瓦解的的呂劇藝術才重獲生機。起初,諸多文藝工作者組成了戲曲研究室,對于流行于山東的民間戲曲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其中包括對其劇目、音樂、劇本等內容進行搜集、調查、研究,把呂劇作為重點研究改革對象,并在改革的過程中,義和班還在政府的關懷之下編排了一部呂劇《張大有被騙》,演出近20場,場場爆滿。1951年10月17日,在義和班的基礎上成立了魯聲琴劇團,這是山東第一個呂劇專業藝術團體。自此,呂劇開始從語言、聲腔、表演形式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呂劇也不斷在試驗與演出中走慢慢壯大。例如,在唱腔上,由原來的“四平”,“二板”的基礎上,創造了“快板”、“二六”等新板式,并吸收了一些劇種的節奏和旋律,大大豐富了其表現力;在語言上,明確以濟南話為標準,以利于呂劇統一化的推廣,這一切的改革與發展,都為呂劇的發展不斷邁上正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首先,呂劇作為戲劇的一種,是文化事業的深刻體現,是山東地方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也是山東省的“省劇”,它的文化傳播、教化作用在社會影響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是端正社會風氣、活躍群眾的重要媒介之一,因此,政府在這項文化活動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其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由起初化妝揚琴階段的小打小鬧,影響甚微,發展到后來人盡皆知,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戲曲活動,這是與人民政府的管理、扶持、引導分不開的,因此呂劇的繁榮與發展,還需政府與群眾藝術團體通力合作,激發其更多價值。
其次,不管是什么藝術形式,都要在不斷自省與革新中發展,呂劇也不例外。呂劇從其起源到后來逐漸定型再到后來為呂劇正名,都體現了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改變革新,不斷追求更高的藝術價值的決心與動力,但在這過程中也不免經歷鮮有發展的時段,因此,呂劇作為具有代表性質的特色劇種,一定不能故步自封,要時刻保持創新與突破的信心,不斷努力,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藝術追求。
另外,在市場經濟占有重要地位的今天,任何產業都要遵循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呂劇作為大眾文化產業之一也不例外,它不能離開文化市場而孤立存在。一方面,在以往的發展過程中,呂劇的演出總是以小劇場的形式呈現,這樣觀眾人數只有一小部分,而呂劇范圍更加廣泛的觀眾群體在農村居多;另一方面,如今呂劇演出團體多為莊戶劇團,這些莊戶劇團演員水平良莠不齊,演出效果無法保證,長此以往,這些因素很容易導致其資金發展不足,從而阻礙發展的局面,因此呂劇必須在此這些問題上進行改革,努力適應現如今時代潮流的發展。
呂劇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經歷過曲折也經歷過興盛,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的象征,同時也反映了勞動人民樸實勤勞的性格,表達了人民追求文明與進步的崇高品格;在繼續發展的過程中,只要呂劇繼續保持積極的改革發展的態度,跟上時代的潮流,一定會越發的繁榮興盛,彰顯其獨特的魅力。
[1].翟仲來 王曉倩 巖 磊 .[J] 《淺論呂劇的傳承與發展》
[2].韶梅 [J] 《呂劇藝術未來發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