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穎(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我國網絡出現的著作權侵權案件日益增多而且侵權方式及對象也呈多樣化趨勢:
1.將他人作品上載到互聯網上,供互聯網用戶下載或瀏覽。一般來說是指未經著作權人許可擅自將以傳統介質形式承載的作品通過數字化過程上載到網站上供他人使用。
2.將已在互聯網上的作品進行轉載或復制。
3.為互聯網上非法復制、發行作品提供輔助性服務的行為。
4.利用超鏈接技術,將其他網站的網頁內容鏈接到自己的網頁中,損害其他網站的相關權益。
(1)案件數量增長快
網絡著作權侵權責任糾紛案件在傳統著作權侵權責任糾紛案件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究其原因,一是網絡已經滲透到現代人生活的多個方面;二是網絡鏈接、搜索等高科技的發展,使侵權成本變得更低;三是著作權人及其他集體管理組織維權意識不斷形成,他人的維權成功案例迅速通過網絡傳播,成為其他著作權人維權的誘因和動力。
(2)被侵權對象范圍不斷擴大該類案件被侵權對象范圍不斷從傳統的文字、圖片作品拓展延伸到影音作品、游戲軟件等,其中影視作品、游戲軟件成為被侵犯的主要對象。視頻、軟件下載或在線使用網站和網吧在國內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視頻、軟件網站和網吧在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以個人學習,合理使用的旗號供廣大網民下載、使用,成為著作權人追責的主要對象。
(3)侵權手段復雜多樣
網絡服務提供者主要通過提供網絡鏈接、搜索引擎等方式為網絡客戶提供服務,由于缺失監管,網絡服務提供者在侵犯著作權人權利后,成為著作權人爭訴的焦點。侵權手段更加隱蔽,取證難度不斷加大,典型表現便是侵權形式從原來的動態點播下載進化為靜態定時播放。
(4)關聯案件多
由于現有文化信息產業和動漫軟件等公司的興起,一個公司名下享有多項著作權利,公司通過發行、銷售著作權產品產生經濟利益,一旦一個公司名下多項著作權被同一或不同民事主體侵犯,或者同一民事主體侵犯多個著作權,按照訴訟效率理論,多名原告或多名被告的案件會集中起訴,合并審理。這樣就會在一段時間內出現大量串案。
針對我國網絡著作權民事法律保護存在問題,為更好地保護著作權,我們除了在恰當的位置發表聲明外,更應采取一些積極的措施。
(一)網絡著作權的集體管理保護制度的完善
隨著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網絡作品在電腦和手機上每時每刻被大量使用,利用強度和廣度呈幾何級增長,基于個人的監督已經無法發現和預防隨時發生的侵犯著作權行為。為更好的服務廣大著作權人,維護我國網絡著作權的良好秩序,亟需立法時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規范:
第一,需明確網絡著作權管理組織的性質。就該類組織的性質而言,目前各國通用的類型包括民間團體組織和官方授權組織。著作權人具有個體性、分散性特點,而作為著作權人的集體“代言人”,剔除官方行政隸屬關系是其能夠充分自主代表著作權人的前提條件。同時,該組織還應具備獨立的法人資格,即能夠獨立地行使經營管理權和訴權,這樣才能避免著作權人散兵游勇似的單打獨斗,以會員的形式吸收不同著作權人,統一維護著作權人的權利和收益。
第二,需明確網絡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權利來源。網絡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作為一個統一行使著作權人權利和履行著作權人義務的機構,其權利應來自于全體著作權人,應自我管理自我經營,而不是組織關系由政府確定,管理制度由政府制定。從著作權本身性質來說,它屬于對世權,它的自由行使離不開法律的保障。著作權當然由著作權人自行使用,集體管理組織的權利來源必須充分尊重盡量多著作權人的意愿,并在行使集體管理權的過程中不斷完善調整制度內容,以更加審慎負責的態度行使好著作權人賦予的權利。
明確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性質、權利來源和同著作權人之間的關系問題,現有的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才能更好地服務于信息網絡等新領域,不斷完善集體管理制度建設才能更好地面對當代信息網絡迅猛發展所帶來的挑戰和沖擊。
(二)網絡著作權的技術保護措施的完善
如前所述,伴隨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網絡環境已經從固定場所轉移至移動終端,網絡作品的復制、鏈接突破了傳統傳播媒介地域、時間和空間局限,傳播效率倍增。在網絡環境下,網絡作品失去了天然的時空、載體屏障,一覽無余地暴露在使用者面前,為了及時維護著作權人通過勞動或交易取得的著作權,技術保護措施應運而生。這種技術手段是一種“防患于未然”的事前預防加上個別授權許可的自我保護措施,它將非法使用網絡作品的可能性徹底斬斷,避免了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法律法規保護的滯后性。
(三)網絡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完善
1、明確在網絡環境下的合理使用的規定
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條件下法律允許他人自由使用版權作品不必征得權利人同意,也不必向權利人支付報酬的權利限制制度。我國現階段著作權法,沒有對列舉似的條款進行更新以便于適應新權利的拓展。如此,著作權人的利益與公眾使用作品的利益平衡將會被打破,損害公眾的利益,主要表現在下面兩個方面:
一方面,權利擴張和限制失去平衡。現階段著作權法中,權利約束條款在安排上出現整體縮減的趨向,與著作權范圍擴大的形式背向而馳,對權利約束規定了合理使用和非自愿許可的方式。
另一方面,對數據庫等產品合理使用的條款未設置。隨著網絡發展,數據庫的使用必將越來越廣泛。若不對數據庫網絡著作權合理使用進行規定,一旦個人和機構利用數據庫進行搜集檢索、下載數據都需支付使用費,勢必提高使用者的經濟負擔。
2、如何完善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制度
筆者認為,必須確認網絡環境下的合理使用規則,并且應該不斷加強,確保與作者的權益加強保持一致。無論在什么時間和條件下,著作權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維護作者和使用者之間的利益平衡。在網絡環境下,合理使用原則仍然是著作權法維護雙方利益均衡、關系平穩、競爭互利的調節方式。因此,法律必須先明確界定出網絡作品的“合理使用”。立法上有三種模式考量:1、適應網絡環境下作品的新特征調整合理使用的范圍和內容;2、設置出合理使用的一元化判斷標準,即將使用人能否獲取商業利益作為惟一標準;3、安排合理使用的除外情形,即明確哪些例外不適合在網絡環境下加以合理使用。
[1]2009年浙江省法院系統重點調研課題.關于網絡著作權侵權糾紛案件法律適用的調研[J]. 法律適用,2009,(12):39,40.
[2]黃暉譯.法國知識產權法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2003:341.
[3]胡武艷,項俊.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性質分析[J].武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