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云南藝術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中國高等教育面臨改革,需要創新性人才。遵循藝術人才成長規律,促進藝術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專業課程教學與文化課程教學相輔相成,堅持德藝雙馨,著力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培養造就具有豐厚文化底蘊、素質全面、專業扎實的藝術專門人才。研究生要創新,需要學習理論,學習實踐。藝術類的學者受多元社會思潮影響明顯,他們關注藝術創新,推崇時尚、追求享樂,也產生了理想虛無,片面強調個人自由等特點。其成才需求偏重個人價值的實現,而往往缺乏社會價值尺度。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培養人的行為。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學府,應該肩負傳播、傳承、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任。無論從文化繼承的角度來講,還是從現代藝術設計發展來說,對民族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都是時時刻刻、世世代代應該做到的。傳統文化是根源,是各種意識形態形成的根本,即便是在繼承上的發展創新,這些“創新”有時顯得比“傳統”更加耀眼,但是無論如何,它的源頭都是傳統文化對我們根深蒂固的影響,有繼承才能得來發展。在學習的過程中,沒有很好的處理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系,出現了“重技,輕藝”的教育模式,過分追求技術層面的提高,而忽視文化底蘊的重要性地位。這不僅使傳統文化得不到繼承,藝術設計以及藝術設計教育也失去了應有的文化底蘊和內涵。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今社會,過分追求經濟發展速度,對“精神食糧”的重視下降,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高校首先要把“傳統文化”擺在應有的位置。
中國華民族傳統文化是勞動人民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凝結了勞動者的聰明才為一種無形的力量,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我國的傳統文化包含眾多類別,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智,展示了各時代勞動人民的生活狀態和風貌。這些被世代相傳并保留下來的優秀的傳統文化正是這些意識形態中具有民族區域特點的。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規范、價值取向、政治理想以及審美情趣等多方面內容,這些點點滴滴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豐富著我們的衣食住行,時刻影響著人的生活,不但如此,傳統文化更成科學技醫藥等等,涉獵廣泛,影響巨大。這種影響不僅僅是對我們本國,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世界的許多國家的發展。每一種都令我們驕傲,這是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博采眾長,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和凝聚力。這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民族少有的文化特質。基于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繼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感,由此引發我的思考。文化的傳播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教育。而藝術文化,更是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的基礎作用。同樣,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播、交流更離不開教育的滲透。
面對當代藝術家來說,我們要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了文化,就有了靈氣,有了品味,我們才有更強的競爭力。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中華傳統文化在發生迅猛而深刻的變化。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現當代的這種巨變,有其深刻和復雜的根源,具有與歷史上任何文化變遷都不同的顯著特點。在現當代劇烈的文化變遷過程中,云南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既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遭遇到文化根本轉型必然出現的深刻矛盾,也存在著獲得新生的契機,就如何抓住機遇,怎樣應對挑戰?
當今時代,更需要設計師勇于承擔擔當歷史責任,關注自然,關注生活,提高作品的思想深度,體現時代精神,彰顯一個藝術家對社會的責任感。面對當代藝術家來說,我們要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有了文化,就有了靈氣,有了品味,我們才有更強的競爭力。藝術來源于生活,我們要有一種自己文化個性的體現,就是有溫度和情感的手工藝,在先民傳統的造物思想的智慧下,如何把原本的民族風格和現代生活融合在一起。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同時也造就了一方藝術,從起源的角度分析,藝術離不開地域文化這塊滋養的土地。我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可供我們挖掘和吸收的文化底蘊十分豐厚。面對全球化浪潮,文化藝術上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更顯重要。文藝應從現實生活出發,進行富有本土特色的創造。
傳統文化之于藝術創作,可謂是水之“源”,木之“根”。有傳統文化就有了深厚的積淀和內涵,創作就有了“靈魂”和長久的生命力。而融入現代元素,藝術就有了內容上的鮮活、形式上的突破,創作時就有了更多的靈動和活力。我們應該抓住機遇,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設計離不開自己的土壤。設計語言的選擇與訴求,不可簡單地追風跟潮,必須充分的考到文化的根性,進而落位于廓大時空中的“差序格局”,在圖形語言里完成傳情達意。現實地看,我們確實可以對地方設計文化中傳統技藝的深層次的反思中,尋找到如何對待科學技術,自然環境與人類自身之間的深層次答案,從而啟示我們如何在世界尋找到人類生存的價值感和意義感。從而實現人類設計向生活世界的真正回歸。
面對今天的經濟浪潮,信息的爆炸時代,文化的交融,我們要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傳統文化。引導學生熟悉中國傳統文化,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質。激發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培養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節氣,云南這片土地上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他們有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還研習著古老的民族文化習俗。有熱情的去感受這片土地的民族,文化的本土設計資源越深厚,我們面臨的文化創意就越具有挑戰。國家提出的命運共同體其實就是:我們怎么讓我們的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活起來。
[1]《“魯迅論文藝遺產”淺探》,吳云,主編,1976年,陜西人民出版社;
[2]《學科建設與文化創意》,潘紅,主編,2015年,云南人民出版社;
[3]《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研究》,楊志明等編,2009年,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