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悅(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重慶 400000)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大肆瘋狂進攻中國,由北向南、由沿海到內地,全面推行其侵略計劃,全國各地紛紛淪陷。1938年10月底,武漢失守后,重慶成為國民黨政府的戰時“陪都”,從而一躍成為國民黨統治區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和社會活動中心[1]。
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以及國民政府的內遷使得重慶這一西部城市迅速得到了發展,大量的新聞機構、新聞團體以及高校也相繼集中到重慶,為重慶新聞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重慶一時間成為中國現代報業發展的集中地。
國民政府遷渝,不但使重慶成為國民黨政府的戰時“陪都”,也成為國統區新聞事業的中心。沿海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以及其他大城市的報刊,都開始大批向重慶遷移。其中,南京的《新民報》、上海的《時事新報》是最早遷渝出版的報紙。隨后,武漢的進步報刊如《新華日報》、《群眾》周刊,國民黨的《中央日報》、《掃蕩報》等也先后遷到重慶。加上原有的《新蜀報》、《西南日報》、《商務日報》等,重慶報業最鼎盛時達22家[2]。其中以《新華日報》為代表的共產黨黨報和以《中央日報》為代表的國民黨黨報,由于各自階級立場的不同,所表現出來的辦報方針、辦報思想等也各不相同。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國共兩黨從1937年2月開始,經過近八個月的艱辛談判,終于達成了聯合抗日的共識,蔣介石承認中共合法地位的同時,也不得不承認中共有在國統區辦報的權利,隨后不久便做出了關于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出版報紙的決定。1937年10月《新華日報》已在南京做了辦報的前期準備工作,然而正在其積極籌備時卻由于抗戰局勢緊張和國民黨頑固派對辦報的多方阻礙,不得不將籌備工作暫時停下。1938年10月25日,武漢淪陷,《新華日報》在武漢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號、不同內容的《新華日報》在重慶出版[3]。
1939年5 月,日軍飛機對重慶進行了滅絕人性的空前大轟炸,重慶各報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處境艱難,一時無法出版繼續發行。鑒于出版條件困難,《中央日報》遂牽頭倡議,組成重慶各報聯合委員會,在日本飛機的轟炸中堅持每日按時出版,對穩定戰時首都重慶與大后方的社會秩序及人們的抗戰情緒,起了很大作用。但后期由于國民黨與共產黨矛盾激化,《中央日報》開始丑化共產黨,并過度美化國民黨政策,使《中央日報》逐漸偏離新聞方向。
從性質立場來看,《新華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國統區公開出版的第一張機關報,是中國共產黨的黨報,代表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方針,而《中央日報》是國民黨的機關報,是國民黨在大陸統治時期最大的黨報,代表的是國民黨的政策思想。二者是為不同的階級服務的,但從整體而言《新華日報》和《中央日報》都屬于黨報,都堅持黨性原則,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
從輿論導向來看,盡管《新華日報》和《中央日報》代表不同的階級利益,但在抗日戰爭階段都把對戰況的報道作為報道重點,不同的是《新華日報》在對國內戰況進行報道的同時,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方針政策,宣傳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始終從人民群眾的實際情況出發,報道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從而使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深入人心,贏得廣大群眾的支持和信任。
而《中央日報》將蔣介石的一切意圖作為新聞報道的出發點,以維護國民黨政府政策為前提,在對新聞事件的報道過程中,不惜夸大、歪曲、捏造事實。由于國民黨與共產黨的立場不同,報道甚至對中國共產黨進行污蔑,丑化中國共產黨,過分美化國民黨的政策且對領袖進行大幅贊揚,一系列的不實報道,使《中央日報》逐漸失去民心。
從內容特色來看,副刊是二者的重點發展對象。1942年9月18日,《新華日報》隆重推出了大型綜合性副刊《新華副刊》。改版后的副刊,將“新華副刊”四字放置第四版上半版的右邊位置,標題醒目,奪人眼球。副刊上刊登的多為詩歌、散文等類型的文章,內容多為反映各階層人民真實生活的文章。《平明》是國民黨機關報《中央日報》副刊之一,于1938年6月20日在長沙創刊,9月15日遷至重慶。作為黨報的副刊,在全面戰抗階段,始終把宣傳抗戰放在首要位置,加強與社會的緊密聯系。同時,也始終堅持黨性報紙原則,積極宣言國民政府的各項政策,通過副刊,以藝術的手法宣言國民黨政策展現時代的大變化。
從版面的整體設計來看,兩者都重視言論和副刊,以及對戰況的報道,但具體分析也各有不同。
從形式來看,《新華日報》和《中央日報》都是對開四版,第二版刊登國內要聞,如《新華日報》的《華北戰況當前占據新形式》,《中央日報》的《長沙斬露復興曙光》,第三版是國際要聞,如《英國首相訪法》、《張伯倫明日赴法》,第四版則是副刊、專欄、文學作品和廣告。兩者最大的不同點則在第一版,《新華日報》第一版主要刊登的是社論和廣告,為了突出社論的重要性,一版的上半版是社論的固定位置,而下半版則是廣告。而《中央日報》的頭版刊登的是新聞標題和簡短的廣告。從兩份報紙的設計來看,都將廣告放置頭版,且第四版部分也有廣告,可見當時的廣告刊登對于報紙的重要性,同時兩份報紙頭版欄目的側重點的不同也反映出辦報方向的不同。
從經營管理方面來看,《新華日報》和《中央日報》都注重廣告經營,在版面設置中,為了顯示廣告的重要性,兩張報紙都將廣告放置頭版位置。
抗戰時期《新華日報》在發行以及紙張方面受到國民黨頑固派的阻止,但《新華日報》始終堅持不妥協、不退讓的方針與國民政府進行抗衡。無論是采取雇傭報差送報,還是興辦小型紙廠,擴大報紙紙源,緩解紙張緊缺的現狀,都改變了《新華日報》經營困難的現狀,使得報紙的發行量日益上升。《中央日報》在抗戰前期的報紙銷路也一直良好,但后期的《中央日報》卻偏政治宣傳而忽略新聞事實,過度的宣揚國民黨政府政策而失去市場的自然支持,報紙銷量下滑,發行、廣告無法應付報館開銷,導致報紙的發行只得依賴黨部津貼。
總的來說,重慶時期《新華日報》和《中央日報》是中國報刊史上的兩次重要探索,通過對比抗戰時期的《新華日報》和《中央日報》,了解到全面抗戰時期國共兩黨能夠團結一致,共同抵御外辱。而報紙作為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也能夠及時傳遞戰況,向廣大人民展現真實的戰場情況,對于全面抗戰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無論是《新華日報》還是《中央日報》都是為各自代表的階級服務的,這與我們目前新聞事業的階級性與社會性基本一致。新聞事業的發展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牢牢堅持黨性原則,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樹立正確輿論導向,始終明確“黨媒姓黨”,要始終牢記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的職責和使命。
注釋:
[1]劉江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新聞管理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博士論文,2006年.
[2]劉家林.《中國新聞史》[M],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646頁.
[3]伍靜.黨報的另一種傳統——延安《解放日報》與重慶《新華日報》的比較及不同命運[J]新聞記者,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