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希同 韓司正 王夢龍 李堃 王玥 (西南民族大學 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汶川大地震后,社區環境和居家環境的改變、經濟收入渠道和部分社會關系的中斷和瓦解等都給災區老人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其社會支持網因汶川地震的影響出現了巨大變異。災難來臨,家庭傷亡和財產損失都會使老年人產生心理上的不適感。因此,地震災區老人面對的養老危機遠比普通家庭老人大得多,尤其是精神贍養問題突出。
此次調查選取的研究對象為四川省汶川縣范圍內七個樣本村中,經歷過“512”大地震的年齡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調查人數總計201人(其中包括子女,親屬,村干部等其他相關人員),發放問卷180份,回收有效問卷160份,回收率約為88.9%,記錄個案訪談資料22份。在此次調查中,樣本老年人年齡最小為60歲,最大為94歲,平均年齡為72歲。
筆者將透過社會支持理論考察農村“空巢”老人社會關系的網絡結構與社會支持狀況。汶川地震災區居民有一重要特征是特大地震帶來的影響改變了他們的社會關系,其社會支持網因汶川地震的影響出現變異。
災區老人的正式社會支持網主要包含政府為其提供的各種福利政策,包括提供相應的經濟保障,住房保障以及成立老年服務組織、機構。非正式支持網的主體施者為家庭親屬(主要為子女),鄰里街坊,朋友等。災區老人所獲得的情感支持幾乎都要依靠非正式社會支持網,而災難的發生也使得這一部分社會支持受到較大改變。
本文將根據概念界定中提到的,將精神贍養分為人格尊重、成就安心、情感慰藉三個維度來進行分析。
1.人格尊重
老年人的人格尊重主要體現在能自主決定和安排個人事務,有參與并決定家中事務的話語權。調查中,當地老人大多可以依靠社保養活自己,大部分兒女經濟狀況也不甚樂觀,很少有兒女全權經濟供養父母的情況,所以大部分老人可以經濟獨立,并自己進行個人事務的決策。且于兒女大多外出務工,所以家中事務無法過多干預,甚至還有一些老人可以幫助兒女,在心理上有“老有所用”的效應。
2.情感慰藉
情感慰藉是目前災區老人最迫切的需求,被調查者情感支持狀況普遍不甚樂觀,情感慰藉急需被重視。親情支持一直都是老人群體最大也是最迫切的需求,調查結果顯示,子女在陪在身邊,或是在離得較近的地區工作的,老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都比較良好。這一現象實際上是地震、泥石流等突發性自然災害后,很多老人受到沖擊,充滿不安感,恐懼感,對于突發的危機事件充滿了擔憂所造成的。
3.成就安心
成就安心一般指子女通過很好的成就自己的人生來滿足父母的期待心理。老年人對子女的“期待需求”具有普遍性,是為人父母者對子女天然具有的期待和祝福。被訪對象中,大多數父母對自己的子女現在的生活狀態表示“比較滿意”、“還行”,從訪談結果看,子女生活的平安健康幸福,是父母的精神世界重要的支持部分。表示覺得子女生活美滿,比較滿意的老人,他們所展現的精神風貌通常都樂觀積極,相反的,對于事業無成,生活落魄的子女,由此體現的相應家庭的老年人,精神狀態也都不佳。
根據筆者對災區老人精神贍養的現狀調查來看,地震災區老人在人格尊重大部分可以得到滿足,僅有個別案例中有表現出老年人家庭地位弱化和自主自決權得不到保障的現象。而在情感慰藉方面,親情支持是地震災區老人最大也是最迫切的需求,而子女與老人的空間距離也影響了災區老人情感支持現狀。在成就安心方面,大部分老人對現在的養老生活狀況感覺基本滿意,而災區老人對子女的成就最為重視,對子女的生活狀況的滿意程度也影響著老人年對自己老年生活的滿意程度,并且大部分老年人對于第三代人寄予厚望。
地震災區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的出現,其原因來自各個層面,有宏觀層面也有微觀層面,而本研究的意義也在于發現問題而更好的提出相應建議從而能更好的架構起有利于災區老人精神贍養的社會支持體系。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鼓勵老人用樂觀和積極的視角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切忌悲觀消極,提升日常生活的愉悅感。其次,鼓勵災區老人樹立獨立自主的生活意識,人格獨立。尤其是在身邊沒有子女陪伴的情況下,更是不要自暴自棄,要改變依賴意識,鼓勵自己增加自主能力。
來自家庭的情感支持是災區老人精神贍養最重要的環節,因此鼓勵強化來自整個家庭的情感慰藉,這里指的家庭不局限于子女,而是包括其他親屬的大家庭系統。筆者在這里倡導把“孝道”時時裝在心里,即使外出工作,遠離父母,依然常常記掛家中老人,即使工作繁忙也盡可能多的陪伴,講精神贍養落在實處。
提倡地方社區健全完善的社區養老機構、培養一批能夠勝任老年精神贍養工作的人員,社區要配備完善的服務設施,組織各類社區文體活動等,為老人排憂解難。社會化養老也是目前社會養老發展的主要趨勢,因此社區發揮積極作用對于整個地區的養老模式都起著積極地引導作用。
只有大力發展當地的經濟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不斷壯大經濟實力,才能為地震災區老人提供強大的物質保障。
養老問題從來都是當今社會的熱點議題。而本文探討的地震災區老年人更是在各方面都處于劣勢的老年群體,他們的養老問題更值得被關注。本文從社會支持的角度切入,通過分析汶川地震災區老人的社會支持網,了解災區老人養老的基礎,并通過人格尊重,情感慰藉,成就安心三個維度來探討災區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通過研究發現,災區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諸多,集中體現在社會資源不到位,經濟保障薄弱,情感支持上過于依賴子女等。究其根本原因還是來自家庭結構“空巢化”,災害發生后物質支持更難保障,正式社會支持不到位,非正式社會支持又乏力且單一,災區老人的精神贍養問題在實踐上存在種種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