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姝怡(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00)
哈貝馬斯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中最著名、最多產的思想家。哈貝馬斯嘗試著對馬克思主義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加以重建,其中“重建”主要體現在他的交往行為理論上,他認為其行為理論既是對批判理論傳統的創新,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論的“重建”。
“交往”這一概念確定了“行為”的特性,從而把這類行為與其他行為區別開來。哈貝馬斯認為:“只有當行為者遵循一種技術的行為規則,或者一種社會行為規則而同時進行這種運動時,這種行為才能體現出來?!保?]如果說交往行為是交往理論的核心范疇,那么交往行為中蘊含的交往合理性就構成了交往行為的中心。交往合理性是一個極難把握的概念,透過哈貝馬斯的論述,我們可以窺見其如下特征:第一,交往合理性是語言性的?!跋嗷ダ斫庾鳛槟康脑⒕佑谌说恼Z言中”。[2]第二,交往合理性是互主體性的。交往合理性的核心是主體間的關系,它所處理的是主體間達成一致的可能條件,與諸主體相關聯。第三,交往合理性是程序性的。交往合理性不是實質性、實體性的 ,它從形式上被規定為一個純程序性的操作原則、商談論證程序??傊?,交往合理性是內在于交往行為之中的、語言性的、互主體性、程序性的合理性。在這樣意義上理解的合理性觀念,包含著對以往傳統理性概念的批判和揚棄,尤其是克服了韋伯只把理性單純化理解為認識上的、獲得真理的功能和實現目的手段的狹窄觀念,而把理性放到人際間廣泛的相互交往的關系網絡中去考察。
哈貝馬斯把人類的奮斗目標歸結為建立“交往合理性”的社會。他在面對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出現的工具理性橫行和交往理性被扭曲的問題時,主張以“生活世界”和“系統”的雙層架構為基礎,來對現代西方社會出現的種種現代性問題進行剖析。
生活世界與系統是哈貝馬斯所建構的社會進化理論中的雙重概念。哈貝馬斯認為,交往行為者必須在遵從有效性要求的情況下才能達到相互理解和協調一致。
“交往行為”與“生活世界”是兩個相輔相成的概念,“生活世界”包括三種不同的解釋性范式:第一,關于文化或符號系統方面的解釋范式。第二,關于社會或社會制度方面的解釋范式。第三,關于個性人格或自我及其存在方面的解釋范式。由此可見,哈貝馬斯的生活世界是以交往行為為基礎,同時又以其作為交往行為的背景的、前邏輯性、前根據性的、非確定的本體論世界。
生活世界是交往行為的背景。哈貝馬斯認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為始終運行于其中的境域。他說“交往行為者不可能走出其生活世界境域。他們本身作為闡釋者憑借言語行為屬于生活世界?!雹燮浯?,生活世界是相互理解的“信念儲存庫”。這種“信念儲存庫”越完滿,越深刻,就越能為交往的行為主體提供堅定的自信心,從而可以顯示出其在交往過程中特有的優先地位。
“系統”是與“生活世界”相對應的概念,它是物質性、目的合理性,是內容的承擔者,是一種技術性的東西。如社會的政治、經濟系統,它們分別擔負著不同功能。哈貝馬斯認為,系統要“通過目的活動的媒體進行”④,實質是工具理性的體現。哈貝馬斯賦予“系統”概念兩層意義:從內容上來看,系統是影響人類社會的社會制度或社會組織;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系統作為一種觀察和了解社會的方法,重視社會的結構和功能。
哈貝馬斯主張將社會同時作為系統和生活世界來構思,社會一方面是系統,另一方面也是生活世界。社會的進步就是系統與生活世界的相互融合和相互依存的雙重發展,因為社會整合一方面著眼于行為者取向,它從交往行為出發,并將社會建構為生活世界;另一方面著眼于系統整合,這種整合著眼于行為結果,根據一個自我控制、調節的系統來表象社會。
系統和生活世界在現代社會中的脫節表現為客觀化、技術化,系統的關系凝結成第二個脫離規范的社會性的自然。哈貝馬斯認為只有恢復“生活世界的合理化”,才有可能重建系統與生活世界之間的平衡機制。
首先,要使系統安居于生活世界中,要重新對社會進行整合,就必須在宏觀方面重建“公共領域”,即通過交往理性,而不是靠訴諸貨幣和權力來制訂政策。其次,要發揮媒體的輿論監督作用。在哈貝馬斯看來,“社會的合理化就是社會運用文化上現成的合理性結構來改造它的基礎結構”⑤再次,要認清生活世界中存在的潛在的反抗問題。西方現代性社會中的反抗越來越集中于文化生產、社會整合以及各種社會化的領域中,我們要分清問題出現的不同領域并且預防可能會出現的潛在性問題,避免出現現代性問題的混亂。“發動大家展開不受統治約束的討論,在所有政治的和重新政治化的決策過程中進行這樣的一種交流,才是像‘合理化’這樣的東西賴以實現的唯一手段?!雹?/p>
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是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為核心的理論,主張實現交往行為合理化。盡管其理論在現實社會中的實踐具有一定的難度和烏托邦傾向,但是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對我們當今社會遠離金錢和權力的影響,以及建設和諧的社會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哈貝馬斯作為二十世紀最為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哲學思想定會成為當代和以后思想家們的思想源泉。
注釋:
[1]《交往行為理論》第一卷,哈貝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38頁
[2]《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哈貝馬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87頁
[3]《交往行為理論》第2卷,哈貝馬斯著,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頁
[4]《交往行為理論》第2卷,哈貝馬斯著,重慶出版社,1994年版,第166頁
[5]《交往倫理學,實踐理性的語用和倫理道德的應用》哈貝馬斯著,2001 年 4 月于清華大學的講演
[6]《哈貝馬斯的“晚期資本主義”述評》,陳學明編,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第39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