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竹青(山東建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1)
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城市環境和建筑正朝著國際化大都市的方向發展。這反映了全球化和城市化的現實,成千上萬的城市有著相同的建筑風格,城市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缺失正在成為不同城市的普遍問題。因此,在當今全球化的社會中,研究歷史文化遺產,充分激發地域特征,成為城市和農村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迫切需要。
建筑遺產作為人類豐富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與其他物質文化遺產相比有著巨大的物質實體,是文物保護和遺址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在對建筑文化遺產的內涵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它們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著復雜的關系。建筑文化遺產體現了豐富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特征是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表現民族性格、民族審美等習慣。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類的口頭或行動方式傳承,被稱為“活化石”或“民族記憶”。它的存在依賴于人本身,以聲音、形象和藝術作為表達方式,以口、體作為文化鏈,成為在“活”文化和傳統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所以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過程,“人”顯得尤為重要。
盡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引起重視,但全國各地對于政策的要求、對保護概念的理解、關注的程度、具體保護措施的落實、建立保護機構和其他方面發展不平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問題如下:
(1)局部性工作重點突出,對概念的理解是偏頗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比較費時、費力、艱苦的工作。在資本投資短時期內,不會產生太大的成果,也不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而《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言》也要求更多的金融和人力投資。因此,在追求經濟增長的過程中,一些地方領導人由于主觀意識和客觀意識的困難,往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申報工作的保護不夠重視,并沒有真正了解工作的目的和意義。
(2)沒有相對獨立的主管部門。國務院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而一般的關于文化遺產的事宜均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雖然文化中心和藝術博物館也有一些專業人員從事這一領域的保護,也有大量的機構和人員長期在民間、當地歷史博物館和專門的研究機構、大學和其他系統中研究及保護,由于領導和業務系統的局限性,溝通渠道和鏈接不完善,一些具體的政策的工作要求,以及其他相關信息很難快速溝通和有效地實施,導致《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宣言》制定遺漏和許多其他問題。
(3)救援意識不強。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依賴于人的存在,而大多數繼承人都很老,沒有新的繼承人,這將會對中國文化遺產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此外,國際技術往往使人們忘記了文化民族化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某種程度上加劇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速度。
(4)保護資金不到位、不平衡。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項資金的來源和數量沒有明確界定和要求。一些國家特別研究經費主要集中在大學或國家研究機構,但在民間很難申請取得相關資金,所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和記錄的手段相對落后,很難取得理想的成效 ,這一問題不容忽視。
(5)公共文化空間相對狹窄。文化空間被定義為承載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表達的場所,具有時效性和空間性。作為一種載體,文化空間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場所,公民通過各種形式的實踐、表演、技能等方式,找到認同感、歷史感和歸屬感。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公共領域繼續被邊緣化,其遺產保護的公眾關注度相對較弱,大多局限于紙面,只關注書面文字,但在文化空間缺乏人文關懷和培養。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歷史中創造和延續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建立在 5000 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同國脈相連。因此,文化遺產保護至關重要。
第一,首先應完善機制,確保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健康發展。重要的是要充分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緊迫性和責任,這一工作的重要性應加強到國家文化安全高度,并強調意識。
第二,我們要設立一個專門的部門和主要的執行機構。根據國家的總體要求,緊密結合當地的現實和特點,在宏觀層面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
第三,應設立特別保護基金。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傳承和創新,財務擔保是關鍵。因此,政府預算應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并設立一定數額的專項保護基金,以確保其工作的健康發展。
第四,擴大公共文化空間,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公共性。加強宣傳、教育、培訓和普及工作。
第五,增加文化空間的培養和擴張。一方面利用現有博物館、文化中心等多種文化場所的文化空間,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研究、展覽和推廣;另一方面通過組織各種文化活動,如節日,慶祝傳統節日,宣傳民俗文化等,擴大其凝聚力,在廣大群眾中呼吁。
對于典型的地方傳統文化而言,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應合理利用。為了繼承歷史文化遺產和城鄉特色,加強國家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