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夢煒(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春秋時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鐵器的使用使鐵犁和牛耕相結合,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奴隸主貴族土地國有制逐漸為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所代替,占有大量私田的地主迫使農民耕地納租,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形成。政治上,舊勢力奴隸主貴族為維護原有的地位和權益,與地主階級為代表的新勢力展開了長期反復的斗爭,最終新勢力奪取政權,建立起封建的社會制度。戰國時期,隨著鐵器工具的廣泛使用與交通運輸和農業灌溉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生產都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商品經濟的比重逐漸增加,城市日漸興盛與繁榮。政治方面,各諸侯國內部先后建立了地主階級政權,統治階級紛紛變法改革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社會矛盾異常尖銳復雜。在這一社會大變革的年代,生產力的解放為人們脫離物質生產從事腦力勞動提供了條件,人們為解決激烈的社會矛盾從而做出的努力也使這一時期的思想、科學、文化領域空前繁榮。特別是出現在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的局面,即是眾多不同的思想文化之間相互摩擦碰撞的結果。而以上這些無論是經濟、政治還是思想學術方面,也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教育的繁榮和教育思想的活躍。
春秋時期,社會性質的變革導致在西周時期達到鼎盛的的官學教育制度逐漸衰廢。官學的文化職官們將簡冊器物帶出官府,流落四方,這便使得原本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私學也在其中應運而生。到了戰國時期,養士之風大為盛行,百家爭鳴也正是在此時達到了輝煌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的音樂教育,因其社會性質的變革而擁有其獨有的特點。 “文化下移”的現象使得周禮樂文化有了比以往更廣泛的傳播。將原本集中于周宮廷中的各類音樂知識,音樂技能被大眾所學習。雖然在此時音樂教育的對象已與原本不同,由宮廷中的王公貴族向大眾平民轉移,可是其官學性質還未發生變革,音樂教育仍是以周代宮廷中原本的音樂知識、技能與詩樂等官學教育為其內容。不過,與西周相比,春秋禮賓宴飲中的詩樂活動,已經不再嚴格遵守某種禮的規范,而更偏重于實踐生活中的思想情感交流。因此,同樣是官學音樂教育中的詩樂學習,但是在具體的運用中,其教育的功能和目的已經發生了轉變。再到后來,隨著“鄭衛之音”所造成的的“禮崩樂壞”的局面愈演愈烈,音樂活動迅速擺脫禮樂制的束縛而成為了聲色享樂的工具。社會音樂生活的娛樂傾向越強烈,音樂教育的技能傾向也就越突出。與此相適應的音樂教育的職能開始從禮樂教育的“通業”轉型成為技能訓練的“專業”型,音樂的目的由培養全面發展人才向重藝輕德的傾向轉變,音樂教育的性質也不得不隨著社會制度、教育制度的變革而分為了在宮廷中開展的“官學”和在民間創辦的“私學。”隨著禮樂教育制度的衰落,官學中的音樂教育也逐漸沒落,所以在春秋戰國時期,音樂主要是以“私學”的傳授方式得以發展和延續。當時屬于私學性質的音樂教育,既有樂人之間的技藝傳授,例如一些民間藝人將音樂技藝作為一種謀生本事,向其他的樂人拜師學藝。還有作為士的培養一部分的音樂教育,例如孔子創辦私學,教書育人。
除此之外,當時的琴學教育,除了技藝的傳習之外,更多的突出和強調了與審美體驗、人生態度等相關的文化素養等方面的問題,這恰恰是將技藝的教授和文化修養相結合的音樂培養。由此可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私學音樂教育中,既有經濟的行為,又有文化的行為,既有育人的目的,又有娛樂的要求,呈現的是一種多元化。這種現象的產生,正是社會發生深刻變革時音樂教育行為上對多種社會需求乃至理想追求的適應。
這一時期的音樂教育思想,因其所存在時期的混亂動蕩的歷史特征而表現出了鮮明的特點,即以治國為邦作為其理論闡述的出發點。當時的思想家們將音樂問題與社會、政治、文化問題作為一個共生問題來對待。雖然在出發點和對“樂”的認知方面,各大思想家們表現出基本一致的態度,可是他們又自成一派,以其獨特的見解在百家爭鳴的音樂思想浪潮中相互碰撞。
其中以晏嬰、單穆公、伶州鳩、季札、孔子、孟子、荀子的音樂教育思想最為突出。晏嬰、單穆公、伶州鳩和季札所提出的“心平德和”、“聲和-心和-人和-政和”的樂教思想是通過勸誡教育的言論,強調音樂的道德教化作用以及“德”的體現、強調音樂的協和特性、音樂與社會政治生活的密切聯系。孔子的樂教思想是建立在復興西周禮樂教育的基礎上,他將樂教的完成視為整體教育的完成。雖然在教授對象上體現出他“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同時他還重視樂教中的審美情感的培養和音樂的美育作用,并主張主張知行合一。孟子在其哲學上性善論的基礎上建立其音樂教育思想,認為人一旦能從倫理道德的后天教育和禮樂學習中體驗到不可抑制的快樂,便能達到禮樂教化成就人善的本性和人格完美的實現。荀子根據他性惡論的思想來建立音樂教育思想,既涉及用于教化的音樂在形態上的表現,也涉及樂者在自身審美情感修養上的培養。
縱觀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我們會發現,雖然這是一個社會大轉變的時期,是一個戰爭不斷,動蕩不安的時期,同時它也是一個思想、科學文化大繁榮的時期。且到目前為止我國幾乎沒有哪個朝代可以和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相媲美。在當時那個沒有統一的中央集權的社會里,雖然人們的生活中充滿了災難與痛苦,但同時也是這樣局面為思想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創造了條件,推動歷史的前進,為我們后人留下了無價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