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 何心(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2)
顏色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色彩詞的研究現已成為世界性學術研究的一個亮點。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所謂認知,就是“轉換、分析、加工、存貯、恢復和使用感覺輸入的全部過程”。對顏色的認知,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范疇之一。由于人類具有相同的生理機制和視覺神經系統,顏色作用于人類視覺而引起的生理反應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因而各民族對色彩的認知有共性。然而,這些色彩詞在各自的語言中卻又有著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褒貶兇吉象征及感情。這是因為中西方民族有著不同的地理環(huán)境、民情風俗、思維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等,使得各種顏色對于不同民族的人造成色彩認知內容的不同。本文以“紅色”為研究對象,從認知角度解釋中西方對色彩的不同感知和意義表達。
由于我國與絕大部分英語國家相隔萬里,地理位置、自然現象、歷史背景、審美心理等千差萬別,人們對于紅色的感受和表達不盡相同。在中國文化中,紅色的生成具有強烈的神秘色彩,它的發(fā)展受到中國社會文化發(fā)展的較大影響。中國文化中的紅色內涵和象征意義十分豐富,而且紅色的象征意義是多元的。“紅”在中國人心目中是喜慶、成功、吉利、忠誠和興旺發(fā)達等義的象征。
紅色是我國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它體現了中國人在精神和物質上的追求,它象征著吉祥、喜慶。如過年時給小孩子的錢都是用紅色的紙包起來的叫做“紅包”;把促成他人美好婚姻的人叫“紅娘”,喜慶日子要掛大紅燈籠、貼紅對聯、紅福字;在傳統婚禮上張貼的是大紅喜字,給新娘遮臉的是紅蓋頭,新娘的吉服是大紅襖,新郎胸前佩戴的是大紅花,這些紅色服飾不但給婚禮帶來喜慶氣氛,同時也暗示著新婚夫婦婚后的日子會越過越紅火等。
從文化人類學角度來講,中國文化中的紅色源于太陽,因為烈日如火,其色赤紅,我們的祖先在祭祈巫舞的過程中,對陽光有一種本能的依戀和崇拜,紅色的喜慶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古人還認為“日至而萬物生” (《淮南子·天文訓》)感到陽光下萬物繁茂,生機勃勃,令人振奮,因而對代表太陽的紅色產生了特別親切的情感。
西方從文明一開始就比較注重科學理性的教育和科學方法的發(fā)現,對客觀世界和客觀認識采取現實的科學態(tài)度。因此,在西方文化中紅色的象征意義往往比較直接,一般是用客觀事物的紅色來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義,所以更易追溯其語義理據和邏輯理據。西方文化中的紅色(red)主要指鮮血(blood)顏色,而blood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奔騰在人體內的“生命之液”。一旦鮮血流淌下來,生命之花也就凋謝。所以red使西方人聯想到“暴力”和“危險”,產生了一中顏色禁忌。美國學者阿思海姆在他的《色彩論》中說:“色彩能有力的表達情感。紅色被認為是令人激動的,因為它能使我們想到火、血和革命的含義。”
西方文化中的紅色(red)是一個貶意相當強的詞,是“火”、“血”的聯想,它象征著殘暴、流血,如(1)The red rules of tooth and claw殘殺和暴力統治,(2)red revenge血腥復仇,(3)a red battle血戰(zhàn),(4) red hands血腥的手,殺人的手;它又象征激進、暴力革命,如(1)red hot political campaign激烈的政治運動,(2)a red revolution 赤色革命,(3)red activities左派激進活動;它也象征危險、緊張,如(1)red alert空襲報警,如(1)a red waste of his youth他那因放蕩而浪費的青春,(2)a red light district花街柳巷(紅燈區(qū)),(3)Is she really so red as she is painted?難到她真的像人們所描繪的那樣放蕩嗎?至于紅色的褒義,如red-letter day喜慶的日子,the red carpet隆重的接待等,則得益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red ribbon Bath”(法國榮譽團勛章,勛章的紅緩);“red-hot”(熱狗, 紅腸面包);“red-cross”(圣喬治十字架,英國的國章)等詞中“red”都用作褒義。據考證,red的褒義是從遠東經波斯傳到西方的。
在西方國家中,與歷史、地理有關的詞匯也為數不少,他們在其特定環(huán)境下有特定的含義。如:“redlining”(圈紅線),指美國金融機構將貧困地圈上紅線,拒絕向這一地區(qū)提供住房貸款,使這些地區(qū)陷入了更大的貧困。“Red Brigade”(紅色旅)是指意大利的秘密恐怖組織,專門從事綁架、謀殺和破壞等一系列恐怖活動。這類帶有“red”的詞或短語在譯為漢語時要加上注釋,使?jié)h語讀者明白其意義。
無論中國還是西方都有自己對“紅”的認識,他們也有對“紅”相同的見解,不管在中國還是在西方他們對“紅”的解釋有褒義也有貶義,他們都認為“紅”可以表示喜慶、吉祥,如:在喜慶的日子中國人都喜歡穿大紅的衣服,表示能給自己帶來好運,同時也可以讓人看起來更年輕,更有活力;在西方一般圣誕節(jié)或其他節(jié)日等大喜的日子也用“紅”這個字眼,因為這些日子在日歷上是用紅色表明的,“to paint the town red”表示喜慶喧鬧;“to give sb.red carpet treatment”表示隆重地歡迎某人。這些對紅色的充滿喜慶意味的認知是受東方文化的影響。相對的他們也共同認為“紅”也有它貶義的一面,被警察當場抓住的正在作案的小偷叫“red handed”,縱酒者叫“red nose”;血腥,殘暴的場面也有運用“紅”,中國也有許多對“紅”貶義的說法,如:見“紅”表示有不祥的預兆;妒忌得“眼紅”等。任何事物都有他們共同的特點,人、國家也不例外。
在跨文化交流中,紅色作為一種符號系統在漢英兩種語言里具有不同的用途及文化價值、文化意蘊。這就要求我們真切地了解產生與使用該語言國家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風土人情,并把握和細究紅色詞語的意義,包括許多微妙、特定的象征意義,以及它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從而有效地進行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不斷促進和加強各國人民之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