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丁源(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人們不僅在祠堂里祭祀祖先,也在祠堂里舉行婚喪嫁娶和歲時節日的民俗活動。因而,客家祠堂綜合了公共交往、倫理教化和審美教育等多種功能,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學、禮儀等信息,是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的重要載體。客家人的歷史是一部移民史,客家人遷徙的歷史記憶在祠堂的堂號和楹聯中得到集中的體現。
堂號既表明該宗族發祥于斯地,也表示該宗族遷徙自斯地,從而為客家子孫保存了家族淵源的記憶。祠堂的楹聯為客家人留存了更具細節的集體記憶,并且這種尋根溯源的楹聯在客家祠堂中觸目皆是。此外,客家祠堂還以多樣的形式表達著客家人村落聚居的集體記憶,祠堂作為客家鄉村最氣派的建筑,有較為寬闊的空間,因而人們不僅在祠堂里舉行婚喪嫁娶的儀式,也在祠堂里開展歲時節日的娛樂。祠堂的不少繪畫作品及裝飾更是直觀地表達了客家人孝悌的倫理觀念。比如安遠縣客家圍屋東升圍,此圍的中心建筑是陳氏祖祠“潁川堂”,祠堂為三進布局,第一進左偏室上方為石刻字“重義”,右偏室上方為石刻字“耕禮”,相鄰的磐安圍祠堂內左偏室上方為石刻字“禮讓”。客家祠堂內的繪畫及裝飾上也均體現著客家人“忠孝禮義”的宗族倫理觀念。客家祠堂以多樣的方式延續了客家人的倫理血脈,其承載的倫理觀念對于客家人獲得生活意義,培育健康人格,維系良好人際關系,構建和諧的地域社會發揮了重要作用。
村廟文化對于現代農村社區來說,其社會功能是多方面的,它不僅僅具有宗教信仰方面的祈福以及心理慰藉功能,而且還具有社區公共娛樂、交際與休閑功能。因而,這種單一的建筑空間卻是多維度的,村廟也是農村社區中的“教堂”、“咖啡廳”、“酒吧”或“戲院”,集多種功能于一身,構成社區居民的公共生活空間,豐富了社區居民的業余文化生活。
祠堂是中國東南地區大部分客家村落中最為重要的公共建筑,人們在此祭祀祖先、公共議事、管理村落,是氏族聚居的重要依托。村廟也同是大部分客家村落重要的公共建筑,人們在此供奉神明、祭拜祈福,更多的是一種民間信仰為承載的公共建筑。依托于客家祠堂及村廟舉行的各種民俗活動,可以說是以不同的形態呈現,然而有時卻也相互聯通。
贛南地區的客家祠堂按規模大小,建筑的平面形制也各不相同,一些宗族大戶多建三進,而尋常的村落祠堂普遍為一進,例如安遠縣東升圍旁邊的磐安圍內祠堂也是大戶陳氏所建的三進祠堂,象征著本族的興旺與繁榮,而Z村水口組葉氏祠堂則是一進,其內部空間也比較單一,僅有一本堂以及兩側廂房,中有天井,本堂是祭祀祖先、公共議事、管理村落的場所,兩側的廂房是儲物、休息之地。近年來,又因年代久遠,祠堂隨著新農村的建設也悄然發生變化,在不動地基不換主梁的基礎上,祠堂的面貌耳目一新,左側的廂房早已被一個休閑小廣場取代,小廣場設有休閑娛樂、文體設施,并且因當地有唱采茶戲的習俗,另建一戲臺,與當代的村落集體生活融合。雖然祠堂建筑只保留了本堂作為祭祀祖先、公共議事、管理村落的場所,但卻也在小廣場上滿足了現代公共生活的需要,原本的儲物空間對于現代來說卻也是略顯多余。
贛南客家地區民間村廟多遠離民宅,建筑格局注重風水命理學,多依山傍水而建,名稱也是五花八門,沒有統一性,反映其作為非制度化信仰的非制度性的一面,如Z村四座村廟的名稱便是各不相同,Z村中邦組村廟的建筑造型上非常注重傳統,懸山起脊式架構,白墻青瓦,坐落于一片竹林山下,前有一條小流域,這與贛南客家地區的民居建筑形制基本一致,只是與民居建筑用途不同,室內空間格局各有劃分。整座村廟結構是三開間一進懸山式結構,中有天井,兩邊通過廂房緊密相聯,兩邊廂房內設有廚房與儲物間,構成前廳后殿式建筑格局。廟門前有一小廣場,前廳及廣場主要是村民娛神演戲、看戲和神誕會餐的地方,左右各有一廂房。后殿就是神殿,是神明所住之地,也是村民崇拜祭祀之所。
前廳不僅有搭臺演戲的作用,同時也是村廟理事會議事的場所,前廳為公共活動之用,后殿乃為供奉神明之所,中為天井相隔又相連,呈現出一種神明在上又與俗世眾生隔而相連的氛圍,村廟的建筑設計充分體現了“人神共樂”的特征,增加了世俗的氣氛,掃去正規佛道寺觀的神秘氣息。村民們平時常聚集在村廟中聊天,神誕會餐時在神殿內大擺筵席,猜拳行令,不亦樂乎。神誕演戲時,吹拉彈唱,熱鬧非凡,這說明村廟既是村落宗教活動中心,也是村民們的娛樂中心。是村落公共生活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綜上所訴,無論是祠堂還是村廟,他們的建筑形制都是依托當地的傳統民居建筑而建,多為民居的演化,結合祠堂以及村廟的實際用途而做出相應調整,以此適應實際功能的要求。祠堂及村廟都是村落公共生活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祠堂的位置一般建于聚居的民宅之中,而村廟則遠離民宅,但舉行的各種民俗活動卻也使它們即是相對獨立,又是相互聯系的關系,互相之間因民間信仰與習俗息息相關。
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大潮中,客家聚居區的村落祠堂與村廟,該以怎樣的姿態承載當代鄉村公共文化生活與信仰,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白墻青瓦的傳統建筑已不多見,形態各異的鋼混自建房拔地而起,而這種現狀也絕非是僅此一地,這也是目前鄉村建設下的普遍現狀。所幸的是,客家祠堂與村廟依舊是鄉村公共文化生活與信仰的主要場所,且得到完整的保存,只是根據現代生活而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修繕與保護,建筑的基本形制相對保留完整,但傳統的土木結構大多年久而出現敗落,在修繕過程中又難免缺乏系統的設計介入,多為當地較有名望的長輩負責指導修繕,這就難免使得修繕出現各種問題。
鄉村建設,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同等重要,應當因地制宜,尊重地方差異性,在自身文化傳承的基礎上,挖掘當地自身特色,豐富和提升文化內涵,并對其外在形象進行再塑。因此,在鄉村建設中,特別是基于祠堂及村廟為公共文化生活中心的鄉村建設,祠堂及村廟的修繕顯得尤為重要,而不是不重傳承、不重文脈的簡單修復。對于廣大的東南地區客家村落而言,要重視挖掘各個鄉村的鄉土文化,傳承各地獨有的文化節日,如在祠堂及村廟中舉行的游神巡境、元宵燈會等各種民俗活動以及客家人獨有的習俗等。讓這些屬于當地的文化傳統得到更好的傳承和發揚,構建以祠堂及村廟為中心的鄉村公共文化生態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