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倩(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6)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中國傳統音樂在它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56個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與其他民族不同的帶有體系性質的規律和特點。由于中國傳統音樂的博大精深,對中國傳統音樂的定義至近現代才出現這樣一個概念:中國傳統音樂是指中國人運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創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其中不僅包括在歷史上產生、世代相傳至今地古代作品,也包括當代中國人用本民族固有形式創作地、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態特征的音樂作品。[1]
中國傳統音樂有著豐富的音樂品種,我國學界對中國傳統音樂的歸納主要有以下幾種論點:民族音樂五大類。(即將中國傳統音樂分為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和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民族器樂。)史學斷層論(即將中國傳統音樂分為先秦鐘鼓樂、中古伎樂和近世俗樂三段。)地域色彩論。(地域色彩論多偏向于民歌色彩區的劃分。它將其劃分為十一個近似色彩區:東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閩、臺民歌近似色彩區、粵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漢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湘民歌近似色彩區、贛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客家民歌特區。)文化流論(即提出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六大流系:巴濮、楚文化流,嶺南、越文化流、高原,羌藏文化流,草原、胡文化流,絲綢之路、西域文化流。)[2]中國傳統音樂四大類論。(即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和宗教音樂。)民族音樂論。以上對傳統音樂的六大分類都是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以及不同的研究目的出發的。對于推動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考察與研究,都有積極的建設性的意義。
隨著大眾旅游時代的到來,中國傳統音樂與當地旅游景點中的應用呈上升趨勢。旅游業與本土音樂的結合一方面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一方面使得傳統音樂在旅游業中得以傳承和可持續發展。2017年關于傳統音樂在旅游業中的應用所發表的論文達到91篇。這些文章中主要可以分為以關于當地傳統音樂與旅游業的發展策略思考、旅游業與傳統音樂結合面臨的問題和傳統音樂在旅游業中的價值探析三大類。其中傳統音樂與旅游業的發展策略思考是發表數量最多的。如鞠榮麗的《河南省音樂與旅游產業互促發展策略研究》,此文將《禪宗音樂大典》、《梨園春》、《香魂女》和《村官李天成》等優秀音樂作品作為河南音樂與旅游產業結合的代表。提出政府要鼓勵傳統音樂的傳承、并要與藝術專門學校承擔起保護和傳承音樂品牌的歷史責任,科學引導音樂創作,開發具有濃厚地方特色的音樂產品。李巧偉,徐宇的《湖湘音樂文化與旅游與資源開發的融合發展研究》提出傳統音樂與旅游業的發展策略要加強對從業人員的培養,積極舉辦音樂節開展互動性音樂活動,科學合理利用媒體。從關于傳統音樂與旅游發展策略的文章中筆者總結出主要可以出從內與外兩方面著手。從內部上來說,首先旅游行業與傳統音樂相結合的過程中發展要結保持本土音樂特色,既不盲目跟風又不缺乏原有的特色,要遵循當地傳統音樂的發展規律,順應發展原則。其次,旅游產業與當地傳統音樂相結合時要做到符合當代人的審美心態,多開展互動性的音樂活動,增強游客的參與性與娛樂性。增加旅游音樂形式的活動亮點,豐富活動內容,提升活動氛圍。最后各地區旅游文化產業之間要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從外部上來說:政府在政策上要支持旅游業對當地傳統音樂的開發,并對當地即將失傳的音樂進行立法保護。外部宣傳手段也要做到位,利用多媒體等技術加強對當地旅游產業的宣傳,樹立品牌效應。如:一提到《劉三姐》就會想起廣西旅游產業。又如著名歌唱家鄭緒嵐的《太陽島上》讓人想起哈爾濱。
傳統音樂與當地旅游業相結合所面臨的問題在《衡陽音樂文化與旅游資源融合發展》一文中就有提到衡陽音樂文化與當地旅游資源融合發展得劣勢,例如:當地音樂用傳統方言演唱,因此游客融入其中比較困難,與游客之間也很難產生共鳴。其次當地演員斷檔嚴重,演出形式墨守成規,使得各地旅游產業極具相似性,千篇一律,缺乏一定的創新性。總之,旅游行業要本著“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態度發展傳統音樂;傳統音樂的持有者也應該相互配合,形成一種“以音樂促旅游,以旅游興音樂”的良性循環。
傳統音樂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中國音樂文化的象征,在面臨西方音樂與現代音樂技術的沖擊時,我們不能一味學習外來音樂文化,也不能活在電視熒屏下,要回歸于傳統,身臨其境去感受它,只有設身處地的進入音樂環境中才能享受到其中的美妙。傳統音樂是中國音樂文化的根,只有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才能將其延續。[3]筆者通過對傳統音樂文化應用研究概況,對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有以下幾點啟發:
傳統音樂不僅可以在旅游業、課堂教學中得以傳承,還可以拓寬傳承渠道,例如:建立當地音樂傳習所。傳習所的建立既可以為旅游行業輸送演出人員,又可以避免傳統音樂失傳的尷尬現象。善于利用當下多媒體,拍攝各地傳統音樂的特色,讓人們了解到更多的傳統音樂,挖掘出更多的傳統音樂。除此之外,還要善于利用當地特有的場地加強傳統音樂的傳承例如:當地博物館可以適當增加音樂器物的介紹與展示。或者說當地音樂廳可多舉行一些傳統音樂活動等。
中國傳統音樂博大精深,需要我們去傳承與發揚。從而也需要合理有效的進行傳承,不能了驅動當地經濟效應而不斷進行挖掘改造,吸引當地人的審美。要遵循其傳統音樂在當下的發展規律,合理的繼承,既不盲目跟風也不急功近利。遵循自然法則,合理繼承。
總結:中國的傳統音樂是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寶庫,傳承的方式也越來越多樣,作為新一代的我們要從實際出發,根據傳統音樂自身的發展規律進行合理的傳承。我們更應該不斷努力挖掘更多傳承方式,將之發揚光大。
注釋:
[1]趙曙光.中國傳統音樂的傳承與發展——評《中國傳統音樂概論》[J].中國教育學刊,2015(09):127.
[2]孫穎.《民族音樂學概論》讀后感[J].大舞臺,2010(04):31.
[3]馮光鈺.旅游音樂資源開發與民族傳統音樂保護[J].音樂探索(四川音樂學院學報),2005(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