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以 李祥玉 林思瑾(成都大學 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近年來,校園霸凌、暴力等事件頻頻見諸報端,各類觸目驚心的事件讓全社會都膽寒。各種校園暴力的視頻以及圖片廣泛流傳,一方面可以看出校園暴力發生頻率的增加,另一方面則可以看出社會輿論對于此類事件的重視與關注。[1]經調查,這其中原由不乏家庭教育缺失、受到了網絡不良文化的影響以及學校處理方式不當等。而就是這樣一些或大或小的因素,才是導致了這樣一樁樁駭心動目的校園暴力案件發生的罪魁禍首。這時就需要探尋其發生的原因、尋求避免校園暴力發生的有效措施、營造一個更加安全的校園環境。
《教育藍皮書:中國教育發展報告(2015)》中提到:2001年14周歲的未成年人犯罪占 12.30%,2014年該比例上升到 20.11%。根據該數據顯示,校園暴力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小學校園也成為了校園暴力的高發地。這樣的問題的發生固然有學生自己的一些內在問題。比如:青少年在其心智未成熟期間,在自身控制上具有較大的缺陷,所以容易產生小學校園暴力問題。[2]但是學校、家長以及社會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2016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校園暴力案件的調研報告》中指出:校園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對集中,針對人身的暴力傷害比例高達88%。由于我國法律規定14周歲-18周歲的青少年犯有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等重大案件才給予刑事處罰,所以有大量輕微校園暴力問題是被法律忽視的。大部分事件未被記錄在冊,但實際影響卻遠遠大于預估判斷。校園暴力,特別是發生在小學校園中的事件,已經成為了小學生安全的重大隱患。[3]
校外人員介入形式主要分為兩種:直接介入和間接介入。《關于校園暴力案件的調研報告》中還提到在 2013-2015年各級法院審結生效的100件校園暴力刑事案件中參與作案的無業人員占 11.95%,在多數有關校園暴力的相關報道中,有很多校外人員的參與。校外人員不直接實施參與暴力行為,而是通過為實施暴力行為的群體“站臺”,對被傷害群體實施心理震懾,間接的參與到校園暴力中。校內學生甚至伙同校外人員進行校園暴力,增加了校園暴力的復雜性,不利于校園暴力問題的解決。[4]
小學校園暴力多發生在校園內,其形成的原因較為復雜,導致了校園暴力事件具有多樣化的特點。追根溯源,促使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原因又具有一定規律性。
1.犯罪成本低。法律都是一個國家的根基。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從2005年開始做校園欺凌調查,至2013年,有21.5%的12歲到18歲受調查者稱自己被欺負過。然而13.6%是言語欺凌,13.2%是被傳流言蜚語,推搡等肢體欺凌占6%。其中有主要施暴人和受害人以女性為主,占76%;被拍攝視頻或照片的占大多數為88%;過半的案例由教育機構獨立解決占53%;即使由公安機關處理的基本也是從輕處罰或沒有結果。中國的校園欺凌研究起步較晚。在《今日話題整理》中顯示:2015年3-4月份媒體公開報道的校園欺凌事件高達17起。針對小學校園暴力的懲罰在適用的法律條款和教育懲戒間界定模糊,導致發生的暴力行為的實施成本低,也間接促進了校園暴力行為的頻發。
2.不重視心理健康。家庭是孩子的港灣,學校是孩子的第二個家,社會是孕育孩子的外界環境,倘若孩子在這三個地方都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便不能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他們以后走向錯誤方向的機率將大大增加。在福建省教育廳官網的通知中,承諾將在全省中小學投放大量心理教師,學生與老師比例將達到1:1000,并將定期開設心理課程。雖然心理老師的引導對孩子有著及其重要的作用,但這個比例不能杜絕犯罪的發生。并且在如果心理健康方面采取的措施不恰當,也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發展,導致其心理扭曲,造成校園暴力事件發生。
3.網絡不良文化的影響。在科技迅速發展的當代,網絡成為了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而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背后也逃不開網絡。而社會中經常出現以暴力解決問題的行為方式,以及大眾媒體有意無意地渲染這些暴力文化,過度或過細地重現犯罪分子的作案經過和具體情節。這樣,青少年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侵染,可能就會產生讓其去模仿的負面效果。[5]
1.學校教育中德育缺位。片面追求智育教育,強調課程成績、升學率等量化指標。在壓力傳導過程中,學生成為壓力傳導的末端,暴力行為成為釋放壓力的直接表現形式。學校過于重視學業,片面追求升學率,法制教育不到位,并且通過加壓的方式來提高學生成績。在升學率和就業率的沖擊下,很多學校選擇的重“智”輕“德”的教育方法。所以在學校中很容易出現用學業來當做唯一衡量學生優差的標準的情況。學校為了得到更好的升學率,給老師和學生都施加了很大的壓力。學生課業重,壓力堆積,找不到合理方式解壓,這樣就會使一些成績稍微落后的學生自卑并產生消極的情緒。在小學生成長過程中缺少應有的法制意識,不懂法、不知法,容易產生校園暴力這種不恰當方式。
2.校園暴力的解決方式不完善,事后事務的處理方式不當。當校園暴力事件發生后,因懼怕社會壓力以及被名譽所累,學校一般選擇掩蓋事實,而不會將該事情具體分析、真正解決。部分學校也會因為受家長財力和權力的脅迫,未站在受害者角度思考問題。
3.老師(以班主任為主)沒有正確認識到校園暴力的嚴重性。由于升學壓力所迫,老師通常只關注學生的成績,卻忽視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沒有及時留心到學生的異常行為,從而錯過了從根源上阻止校園暴力發生的最佳時期,并且沒有對班上的暴力事件進行正確處理。在班上發生問題的時候,采取了不恰當的方式,可能矯枉過正導致學生懷恨在心,不僅沒有認識到錯誤,反而更加出格。或者因為處罰力度不足,對受害者心靈疏通不到位,對施暴者過于縱容。
1.家庭教育中,關愛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現為家庭氛圍不和諧、溝通障礙、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言傳身教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孩子。父母在家里說話態度粗暴,甚至是家庭暴力,都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巨大的傷害。甚至有可能導致孩子“活學活用”,將這種處理問題方式帶到校園,產生校園暴力行為。另外,在一些獨生子女家庭中,家長過分溺愛孩子,導致孩子唯我獨尊、爭強好勝甚至產生暴力傾向,形成了遇到事情只考慮自己、漠視他人利益的性格特點,容易導致校園暴力等極端行為的發生。
2.家長對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對學校教育的不配合和亂配合。在校園問題發生時,家長工作繁忙,對孩子不聞不問,拒絕到校配合學校工作而讓事情隨意發展下去,最終釀成大禍。還有的家長對孩子的無條件相信,采取“放縱型”教育方式,不反思自己家孩子的錯誤,讓孩子形成錯誤觀念,助長了孩子的囂張氣焰。甚至是對孩子進行過度保護教育,教導孩子遇事用拳頭解決問題,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孩子從小較為沖動,學著“以牙還牙,以暴制暴”。
無論對于受害者來說,還是對于施暴者來說,建構校園暴力的有效措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學校是保衛孩子免遭受校園暴力的前線。小學生每天都有一半時間待在學校,在學校里學習、交朋友,學校便是孩子們的第二個“家”。因此,學校是防范校園暴力發生的第一線。對于學校而言,首先應該切實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多加宣傳法制理念,同時要加強校規校紀,增強對校園暴力行為的懲戒。其次,學校還應該特別重視老師的作用,及時疏導學生的心理問題。
重視家庭教育。多數“問題少年”都是出自缺乏溫暖的家庭,這與家庭教育有很大的關系。由于父母的管教方法不當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產生不利影響,一些父母經常打罵孩子、虐待孩子,在這種充斥暴力氛圍的家庭環境中,可能使孩子養成孤僻、任性的性格,難以遭受挫折和打擊。因此,想要避免孩子成為校園暴力的一方,父母有責任為孩子營造一個健康良好的成長環境,從小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對于受害者,他們因缺少心理疏導和精神上的關注,很難從陰影中走出。家庭也是撫慰受暴者心靈的第一線,父母應該用自己的真心對受害者進行關懷。[6]
弘揚正義的社會文化,不推崇暴力文化。社會、網絡、傳媒等方面需要作出更好的示范。信息時代的青少年們對信息的接收方式與以往不同,社會上一些暴力行為、血腥畫面可能會給青少年做錯誤的引導。在當今復雜的社會中,孩子們無法清晰分辨好壞。校園暴力多發生在小學、中學,7-16歲是個叛逆、幼稚的年齡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分清黑白,更沒有能力去抗拒這些文化所帶給他們的不良影響。網絡、傳媒等需要如實報道這些新聞,給予施暴者足夠的輿論壓力,與受暴者足夠的社會關注。
整治校園暴力,法律決不能袖手旁觀。法律是一個國家的基石,很多未成年人不知法就容易犯法。我們不僅應該大力宣傳法律知識,更應該發揮法律應有的作用。根據我國刑法規定: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其家長或監護人加以管教,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在一些事態嚴重的校園暴力中,各方應更好的利用法律對案件進行處理。同時,對施暴者的處理可以依據我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規:對于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有嚴重不良行為的未成年學生,無力管教或管教無效的,可以按照相關規定將其送至專門的學校接受矯正和教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