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阿壩師范學院音樂舞蹈學院,四川 阿壩州 623002)
琵琶的彈奏屬于一門演奏藝術,這門演奏藝術是由演奏者通過大腦產生思維活動和肢體運功并將這種相應的活動與運動相互結合在一起,演奏者通過運用一定的演奏技巧以及相應的音樂演奏技巧來塑造音樂并產生一定的具體影響,生動形象的表達音樂中蘊藏的內涵。我國傳統的琵琶藝術深受我國古代哲學和我國美學思想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簡樸樂器的形成和演奏藝術家以自己純凈的心靈狀態執著于氣韻美的追求【1】。當代的琵琶藝術中在琵琶技巧方面和琵琶音色方面以及琵琶的音域方面都得到了很大范圍的擴展,將現今富有表現力的手法和信息精神思想融入到琵琶的演奏中,將氣韻美在琵琶的演奏中的認知和實踐帶到新的境界。因此本文從氣韻美在琵琶演奏中的認知和氣韻美在琵琶演奏中的實踐兩個方面作出詳細的分析和探索。
“氣”與“美”兩者之間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是不可分割的,在我國古代就產生了“氣韻生動”的美學思想并在先秦時期,這種思想就已經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戰國時期稷下用“精氣”生動形象的解釋老子的“道”并認為氣是生命真正的本源,是神的基礎條件,同樣在當時著名的《呂氏春秋》一書中又把這種“精氣”轉入到美學方面,用此來解釋美的真正本質【2】。“氣韻”這詞語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的魏晉時期,在這個歷史時期中音樂非常的繁榮昌盛,除了具有一般形式的音樂演奏之外,玄學家們也是不遺余力的追求的聲音所具有的美麗。在這個時期中人們常常用“韻”一字來形容所具有的風神和瀟灑,與此同時形容氣度超脫的詞語也非常的多,例如:風韻、天韻等很多詞語,但是氣韻一詞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的北魏時期,其發現是在某塊碑文之中。“氣韻生動”一詞是我國古代南北朝時期,著名畫家謝赫在自己的“六法”中提出的第一個觀點,同時氣韻生動也是他自己的核心思想以及氣韻生動是他創作產品時對作品進行審美評價的標準。在我國古代的藝術中,不管是繪畫作品、雕刻作品還是音樂作品,這些作品都非常注重線條所具有的流動性,同時也非常注重追求線條的氣勢和線條在力度方面的變化,表現作品做具有的韻律感,表達作品充滿活躍精神。這也是中華民族在音樂方面做具有的審美特點以及具有的氣韻【3】。我國的古代藝術中講究作品中含有的韻律、氣韻、神韻等,這些都成為當時人們對藝術審美的評價的標準,同時也是現代人們審美藝術評價的標準,成為文人騷客的精神象征。
在演奏琵琶的過程中,演奏者不僅要掌握氣息并對氣息進行合理的運用,同時還要追求去對神韻進行生動的表達,讓演奏過程中產生的“神”與“韻”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并形成高的統一,這才是琵琶演奏藝術中真正的宗旨,同時也是最高的藝術境界。在對更深、更高層次美的追求過程中這已經成為人類歷史文明中一種顯著的標志。在音樂藝術發展的過程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對自然和生活真實的反應中,還要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憧憬。在我國古代有非常多的民族樂曲,這些樂曲作品中有很多作品已經成為被人們所熟知的優秀作品,這部分優秀樂曲作品中具有氣韻非常的生動形象,同時作品的內涵也極為豐富且意義深遠。如在琵琶演奏時演奏者如何把真正的思想內涵通過琵琶演奏表達出來,達到所追求的“氣韻生動”和“氣韻傳神”至高的演奏境界,除了需要掌握相應的琵琶演奏技巧外,還一定需要精準的把握該作品的歷史背景和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內涵和演奏風格,在琵琶演奏的過程中以理想的創作思維進行演奏,對相應的琵琶音樂作品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琵琶是我國民族樂器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樂器之一,在琵琶演奏的思維和詮釋琵琶作品的邏輯思維方面,一直都沿襲著我國古典詩歌在音韻方面的格律和相應的藝術表現形式并且在這兩個方面都保留著其中優秀的部分,也就是琵琶演奏時保持著起、承、轉、和的結構特征,這種演奏結構特征的意義不僅能夠有效的表達相應曲式結構的含義,同時也包含了對音樂的情感和氣韻等音樂內涵方面的規律。對起、承、轉、合的審美習慣包含了相應曲目中的整體、樂段以及句逗等,并將這些內容都納入到對起承轉合審美的規律之中【4】。根據這種特點來安排相應曲目中高潮和興奮部分,把演奏曲目中抑揚頓挫的部分和演奏節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采用這樣的演奏規律來演奏相應樂曲中輕重、緩急等部分。也就是說對樂曲中輕重、緩急等部分的演奏思維包含在對演奏節奏和良好的氣韻表達之中。
在琵琶曲目的演奏過程中運用起、承、轉、合的演奏思維和相應的陰陽、張弛、動靜、緩急等表現手法,這種方法也常常運用到樂句的對比之中。例如:根據真實題材編寫的《狼牙山五壯士》琵琶曲目,這部琵琶曲目中以高亢的熱情歌頌了偉大的狼煙山五壯士崇高的抗日精神和偉大的犧牲精神【5】。這部曲目中的開始階段就展開了戰爭的序幕,在曲目的引子內容也是曲目中的第一個樂句(曲目中的第一小節至第四小節),曲目的演奏中采用了非常快的呼吸節奏以及急速的抬手動作,并且加快掃輪的速度,讓彈奏的樂曲產生爆發力。在曲目的第三個小節中在兩個同音的處理時,將這個小節中第一個同音運用吸氣將之抬手分弦,將第二個同音運用呼氣將之掃佛,在彈奏的過程中將全部的力度都釋放出來,這個過程中從漸強到最強,達到最強之后然后將其突然收止,進而生動的表現出曲目中具有的陽剛之美【6】。第二句在第一句達到高八度音的時候再度出現,在這個樂句中,彈奏者要屏住呼吸節奏,慢慢的呼吸并且運用極弱的輪指,表現出曲目的陰柔之美,與曲目的第一句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氣韻能很好的體現在這一動一靜、一強一弱之間,讓琵琶的演奏產生非常明亮的閃光點。在不一樣的思維狀態下,尤其是不一樣的思想感情以及不一樣的意志狀態下,人們在彈奏琵琶曲目時人們氣息的節奏和身體的相應活動狀態也是千差萬別,因此則彈奏琵琶曲目時要根據相應曲目的內涵并根據作品的節奏以及相應的節拍,準確的表達出應用的氣韻,這樣將氣韻美應用到琵琶演奏的實踐中非常有利于對音樂情感的表達。
綜上所述,氣韻美在琵琶演奏中良好的認知和積極的實踐將非常有利于演奏者的演奏,讓演奏者在演奏的過程中擁有豐富的運動感和音樂感,也就數將演奏者的“氣”轉化為“力”,從而讓演奏出來的曲目具有豐富的韻味。在這樣的基礎上,演奏者在通過曲目的節奏和相應的呼吸來彈奏曲目,演奏出來的樂句具有基本的語感和歌唱感,讓琵琶的演奏充滿了生命和活力。從彈奏琵琶曲目的第一個音符開始,演奏者就要積極主動的探尋,追求在琵琶弦音之間具有的美好氣韻,在彈奏琵琶的練習過程中,利用彈奏產生分豐富的愉悅感,來克服產生的疲勞感和枯燥感,回歸到音樂的本真之中,也是風韻美在琵琶演奏中真正的體現。本文對氣韻美在琵琶演奏中的認知與實踐作出了詳細的探索,分別分析了氣韻美在琵琶演奏中的認知和氣韻美在演奏中的實踐,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對氣韻美在琵琶演奏中的認知于實踐具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