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橋(武漢學院,湖北 武漢 430200)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以下簡稱《提綱》)是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一篇具有里程碑地位的著作。他的摯友恩格斯在為他整理筆記的時候發現了這個提綱并將其發表。恩格斯將這篇《提綱》評價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這是因為馬克思在《提綱》中闡明了一種將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統一在人們實踐基礎上的新的世界觀,為我們真正理解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提供了理論依據。
實踐是貫穿《提綱》的一個核心概念。人們將《提綱》大致分為三個部分,1~2條為總論,3~9條為分論,10~11條為結論。總論中馬克思從總的方面指出新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別,首次將實踐的觀點作為辯證唯物主義和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分界線,從正面確立了自己的哲學路徑——實踐。在分論中馬克思將實踐觀應用到社會歷史的研究中去,非常有針對性地指出費爾巴哈等舊唯物主義者不了解實踐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因而陷入了唯心史觀。結論中馬克思又指明了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區別于一切舊哲學的根本特點。由此可見,實踐觀是馬克思所要論證的一個核心觀點,是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
實踐觀是指導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一門應用學科,其研究的資料直接來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并通過資料的整理分析和歸納,反過來指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學作為一種理論必須以各種實踐活動為載體,高校要注重將社會實踐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路徑,積極引導學生投身于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主觀世界,從而真正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馬克思在《提綱》指出:“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觀方面去理解……”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把人對客體的反映當作是照鏡子式的直觀反映,忽略了人的主觀能動性。他認為人是認識的主體,現實世界是認識的客體。主體與客體的關系是認識與被認識、改造與被改造的關系。同時他又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白己思維的此案性。”這句話中馬克思提出了認識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即認識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馬克思從社會性、實踐性、辯證性統一起來建立了科學的革命的能動的認識論。
馬克思主義科學的認識論,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高校教育和引導學生既要重視理論學習,更要重視實踐活動,把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使主現認識和客觀實踐保持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同時更應該看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將僵化死板的教學內容和方式轉化為生動活潑的認識活動,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
馬克思在《提綱》的第三條作出了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相關表述。他首先批判了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的形而上學觀點,這種唯物主義學說認為社會的政治、法律、文化是靠天才、偉人、統治者的理性來決定的,人民群眾對此無能為力。這種學說沒有看到人對環境和教育的反作用,而馬克思認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說明人在實踐中既改造了環境,又改造了自身。人創造了環境,環境也創造了人。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而統一的基礎就是“革命的實踐”。
按照馬克思的“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一致”的觀點,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人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改造、利用環境;環境又可以潛移默化地感染人,使人在不知不覺中發生改變。因此,高校要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時要注重營造良好的環境,不斷提高和改善環境的質量,形成優良的育人氛圍,促進優秀人才的培養。同時還要充分強調教育者的主導性和受教育者的主體性,教育者要運用自己的知識和人格魅力潛移默化的影響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良好的環境氛圍中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并努力提高自覺辨別和抵御不良環境的能力。
馬克思首先以“人”為出發點,強調把人看作是從事現實活動的人,人的本質屬于社會性。他在《提綱》第六條中說:“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正是這種對人的本質的正確理解,才使得馬克思在社會歷史觀上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方向。馬克思視野中的人成了客觀現實中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本質的活動。人的社會性本質告訴我們人的全面發展需要在諸多社會關系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實現。任何人都不能脫離社會和集體而單個存在。
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經典論述為我們正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特點提供了科學指導。人的本質是一定社會關系的產物,是由一定的社會關系決定的,因此不同社會歷史時期有不同的人的本質。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公有制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本質無疑表現出先公后私、大公無私的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人的本質學說為指導,才有可能科學的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對象的思想特點。因此,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理論要求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價值追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要緊緊圍繞受教育者的需要和發展來進行。只有這樣,才能科學的培養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一百七十多年過去了,《提綱》這個“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仍然閃現著它的光輝。它所闡述的關于實踐和認識的觀點、人與環境和教育的關系的觀點、人的本質的觀點為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論依據,增強了它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