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建青(四川美術學院,重慶 401331)
自近代以來,心理學始終影響著藝術的發展。馮特于1879年在萊比錫大學創立心理學研究所標志著心理學開始脫離哲學學科而成為獨立學科。此后諸如維也納學派、實驗心理學、格式塔心理學和精神分析,再到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認知心理學等,都在美術領域得到了不同的回應。對20世紀美學來說,精神分析對西方文化圖式觀念的轉變,使20世紀西方美學和藝術觀念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理性思想在西方古典主義時期被視為至高無上的神明。“清晰”、“明確”一度成為是西方思維的主要代名詞。但時間的推移,人們對理性支撐社會的主導話語產生了懷疑?,F代性和理性在對前現代主義時期中世紀神學的反叛中得到了成長,康德對認知理性的適用范圍提出了明確的界定,黑格爾的“理性至上”被叔本華的“唯意志論”所挑戰,尼采以“上帝已死”對理性主義進行反思,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是繼尼采的“超人說”對理性主義觀念的致命打擊。弗洛伊德通過對癔癥病人思想及行為狀態的長期研究,發現了人的潛意識的研究方法,其影響卻在人們的價值重構上,尤其是對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和非理性傾向的產生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弗洛伊德對意識的劃分,意識(consciousness)、前意識(preconsciousness)和無意識(unconsciousness),從心理層面上打破了古典的理性能夠能夠“明晰”地認識外在世界與內在心理的觀點。意識,在其現象描述上,仍與以前所說的意識一樣,是明確地存在于人的頭腦中的意識。前意識是隱藏在人的心理深處,但隨時都可以召回或浮現在意識中來的意識。無意識是雖然存在于心理中,但不能在意識里出現的意識。無意識一旦出現,就會遭到意識的抵制,并被意識壓抑下去?!皦阂帧保╯upression)是精神分析的一個重要概念。人作為一種生命的存在,其本能是追求快樂,他的生理能量需要發泄,無意識就是與人的本能相關的意識。用弗洛伊德的話來講,無意識遵循的是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而意識遵循的是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
人們進行的藝術活動,如繪畫、歌唱等,在弗洛伊德看來其背后都有追求無意識的動力,也就是他所說的“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體器官的快感,包括性倒錯者和兒童的性生活。精神分析學認為,力比多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力量,是人的心理現象發生的驅動力。各種各樣源自于身體器官以及精神的沖動傾向。關于夢的偽裝,這一點或許應當與他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論相關。而焦慮的來源也正是與此相關,這個觀點是從他的《精神分析引論新編》第三章中關于心理人格的解剖中得來的。自我處于本我與超我之間,一方面受著本我的鞭策,或者說是一種作為快樂原則的誘惑,另一方面收到超我即一種道德感的約束,由此處在當中的自我便會遭受來自于上下兩者矛盾所帶來的一系列焦慮。但同時自我始終是本我的一部分,要吸收本我的力比多,因此在動力上講是軟弱的,而超我作為一種道德常模,時刻注視著自我的行為和思想方式,若有所突破,便會去鞭笞自我。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講,人可以靠著自身的意志力去打破這種道德上的約束,或者擴大自我的活動范圍,不至于常常受著超我與本我的雙重打壓。從這種觀念看,看似雜亂無章甚至是瑣碎無意義的虛幻荒誕恰恰是最真實的世界,而整個現代主義意識就在在這種觀念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
20世紀20年代歐洲興起超現實主義風潮,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有著密切的聯系。布勒東在《超越現實主義第一次宣言》中談及對精神分析的重視。精神分析注重對夢、幻想和幻覺的分析,并把白日夢作為一種可能的藝術創作手法加以誘導。藝術家無意識中的意向形象就成了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的原型。觀者在無意識下的視覺圖像欣賞中,也被這種深層次反映內在心理的圖像張力所打動。具體來說,便是夢的工作方式(凝縮作用、置換作用、將思想變為形象和表飾作用)對超現實主義的影響。
超現實主義從創作方法方面分為兩大體系:以達利、馬格利特為代表的“偏執狂批判”和以米羅為代表的“心理自動主義”。達利運用寫實的手法表達非理性的圖像,呈現出本能、觀念與夢境的想象空間。他的偏執狂性格證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中的無意識與本能所遵循的快樂原則,并不去理會人們所固守的社會道德,而是去釋放他自己的壓抑。我們知道,達利受拉康《論偏執性精神病與個性的關系》的影響,但是這種藝術上的偏執是建立在荒誕想象的批判基礎上的,將荒誕離奇的非現實空間存在的幻覺衍生出夸張變形錯位的圖像,將受壓抑與無意識沖動轉化成非理性形象。米羅的超現實主義利用“心理自動主義”通過自發性的藝術創作來描寫他無意識的圖像。形式上看似兒童的涂鴉,帶有強烈的偶發性,作品中的物體像是被安排在神秘空間中自由散步的生命體,極具超現實意味和裝飾效果?!对娙伺c太陽》中,我們可以感受米羅內心強烈的神秘感。正如弗洛伊德認為,創作靈感依賴于藝術家通過回憶與認知去挖掘已失去的兒童期想象和靈感的能力。米羅在找尋他兒童期間的愿望,對家鄉的花鳥、樹木等深刻地迷戀,超越了現實生活中的景象。二戰的爆發也激起了他強烈的逃避現實的愿望。
現代藝術背后總會發現弗洛伊德的影子,精神分析學說除了對超現實主義藝術有直接影響,還對抽象表現主義有浸潤的作用。20世紀40年代中期出現于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重視藝術的抽象性、直接性和自動性的表達,通過無意識的手法進行創作。代表藝術家波洛克以滴撒的手法,以身體帶動創作,將架上視覺意義的繪畫變得具有行為意義的藝術,是藝術家主體意識進一步得到解放的標志。不光如此,精神分析還影響了現代藝術批評界對藝術家內在心理世界的探索,使人們更加關注藝術家個體化特征。對于接受者來說,在對藝術作品進行欣賞解讀時增加了自己對藝術的見解,也就是藝術的再創作的過程體現。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對整個現代主義藝術產生了巨大的作用,解放了藝術領域的思想圖式和藝術家個性化的創作思想。相比前現代主義藝術時期,理性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法則,也不再是社會唯一遵循的定律,非理性領域無限的生機給現代藝術提供了極其營養的土壤。
結語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在現代主義藝術的發展中的影響是巨大的,改變了繪畫藝術的格局和方向,對藝術中的個性化發展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