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楊艷(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由五十六個民族構成,每個民族往往有比較獨特的語言,特別是少數民族語言,成為中華民族的重要財富,值得我們永久保護。然而,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經濟和物質文明的發展,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沒有采取應有的措施。因此,從語言生態學的視域來探究少數民族語言保護的可行策略,意義重大。
“語言生態學”由“語言”和“生態”兩個核心概念構成,理解 “語言生態學”,必須對“語言”和“生態”有清楚的認識。“生態”與生態學有關,即自然界中萬物相互關聯的一種狀態,很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語言”即人們用以交流的符號形式。“語言生態學”即是指語言的生存狀態,這一狀態受其所處的人文、歷史和地理等環境影響,處在一個發展變化的狀態。它最早由美國人提出,并在全球范圍內得到普及認可,現在已經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語言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學性、實踐性,能夠為人們分析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提供獨特的視角。
我國政府歷來高度重視少數民族語言的保護,先后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受時代大環境的影響,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保護仍然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意識決定行為。在語言生態學視域下,當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意識缺乏,既包括某些地方政府,也包括少數民族群眾。一方面,受“唯GDP”思想的影響,少數民族所在的地方政府把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財力放在了引進投資、發展經濟上,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當地語言的保護,沒有明確的保護計劃,更沒有投入相應的資金和人力。另一方面,作為保護少數民族語言的直接主體,少數民族群眾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更多的是普通話,沒有意思到自身語言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價值。長此以往,少數民族語言在逐漸消失。
國內外的成功經驗表明,少數民族語言保護,離不開長期、系統的科學研究,這項工作主要由特定的文字研究機構來承擔。然而,遺憾的是,就目前而言,我國專門的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機構寥寥無幾,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更是鳳毛麟角,少數民族群眾和社會組織參與語言研究的程度不夠。以上種種,決定了少數民族語言的挖掘和保護工作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無法實現有效保護,這項工作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當今時代的高速發展,極大地撼動了語言生態,具體表現在互聯網在全球的日益普及、漢語、英語等通用語言的廣泛應用以及微信、QQ、短信等通訊方式的日漸流行等。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的范圍越來越小、頻率越來越低、時間越來越短,人們對少數民族語言的興趣逐漸降低,逐漸失去應有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從而被其它語言所替代。
在市場經濟下,人們根據個人理性的原則,普遍追逐利益最大化。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不少少數民族群眾紛紛離開家鄉,前往廣東、深圳等城市打工,少數民族群眾散居在全國各地,逐漸被當地人同化,部分留在家鄉的群眾的居住地也并不集中,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的原生態環境不復存在。同時,現在的少數民族青年為了適應全球化時代的發展,傾向于去大城市學習漢語和英語、日語等,使得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工作難上加難。
作為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語言生態學的視域下積極探索少數民族語言保護的可行策略,多方面、全方位改進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工作,具體來說可在以下三個方面做出努力。
有效保護少數民族語言,首要任務是增強相關主體的保護意識。就政府而言,可以指定專門機構負責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工作,并給予財政支持,同時需要建立健全語言保護的規章制度,為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工作提供強有力保障。就少數民族群眾而言,必須對其加強宣傳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少數民族語言的重要性,提高語言使用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語言使用的頻率,自覺增強保護自身語言的強烈意識。
要想實現少數民族語言的永久保護,必須提高研究力度,這也是我們國家的歷史責任,必須把其作為一項歷史任務認真對待。對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營造研究、宣傳少數民族語言的社會氛圍,選擇合適的高校開設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專業,培養相關人才。同時,政府還需要主動扶持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機構,并出臺配套政策,為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和保護工作提供便利。
針對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環境被破壞的現狀,必須嘗試打造語言生態圈,支持鼓勵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共同生活,盡可能還原原始的少數民族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為少數民族語言的復興提供必須的支撐。同時,要對這一語言生態圈加強保護,避免再受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