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雅琪(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導師:宋曉峰 教授
可以把藝術文化研究的系統理論研究探索比作往水里扔一塊石頭落水的那一點就是焦點向四周擴散出一圈圈的波,波圈離焦點越近越強,越遠越弱,最后波圈消失。波從焦點到消失點的過程形成了一條曲線。這就是物理學中的阻尼震動曲線。
通過2017年十月,在長安校區,宋曉峰導師給我們講課檢查作業,在這其中,導師給我們提出一個要求:“這三年立足傳統之上求變”。
而導師的話就是這一塊石頭,“這三年立足傳統之上求變”則變成了一個焦點,落在我的學習生涯當中。
我便陷入了深思,對于老師提出的要求,我對我自己反問了幾個問題。當中這幾個連續的持續的問題就是從焦點出發向四周擴散出一圈圈的波。何為變? 傳統是什么?當今是什么樣的時代?何為立足傳統之上的變?立足時代之上的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問題的解決之道在何方?這需要一個從焦點向四周制定學習計劃,對于問題的解剖和回答,這就是藝術文化研究的系統理論研究探索方法論。
藝術文化研究的土壤
中華上下五千年,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可以為我們藝術文化研究的系統理論研究探索提供養料。但我們不能盲目的自信,要在理論探索中積極汲取優秀文化理論。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萍紟Ыo我們生活的便利,同時也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經濟的全球化,文化的融合,科技的交流。本民族的文化傳統受著很大的沖擊。在這混亂的時代如何去保持本心,去保護去守護好我們的傳統呢?既不能固步自封的封閉,也不亂雜燴的全盤接收。他國優秀的文化比作一顆雞蛋,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也比作一個雞蛋。要把他國的雞蛋打碎取其精華,也把我國的雞蛋打碎,取其大精華,將其攪拌融合。
我覺得是立足傳統精神之上的圖式程式的變。畫家們都是以畫言志,在畫中表達自己心中“欲吐而不敢之物”。其中的精神的是與現在相通的。如今,我們亦也是表達自己感悟和情。經過時間洗禮的經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寶藏,是祖先留給后代的財富。
中國畫的獨特性。其一是水墨是一種中國的獨樹一幟的繪畫形式語言。其二,是他的材料,水和墨。水和墨結合起來后的獨特反映。
在藝術文化研究的系統理論研究探索中也要積極的學習西方藝術文化研究的理論??隙ㄩ_放的“形而上學觀”。立足傳統。
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新時代
這個時代的復雜性。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是文化的繁榮發展?還是文化的衰落?各式各樣的文化,博而不精,胡亂杜撰的現象普遍現象,還有潮流熱,比如“論語熱”,盲目的從眾。而四書五經的逐漸的重視,對新生的一代無疑是加重了負擔。兩級分化愈演愈烈。這時候,一個學習的方法論與規律就顯得極其重要。
現在,我們享受這先人的余萌,“前人裁樹后人乘涼”,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尤其是00后的一代青年,出現了一些令人痛心的現象。年輕的一代被冠上“月光族”、“低頭族”、“溫室的花朵”的稱號,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警鐘。
在古代有著他特有的繪畫語言,是由于他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影響下的圖式。而如今,不在是之前原始社會,不再是之前的封建社會,不再是之前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而是一個全新的是一個嶄新社會主義社會的時代。它期待著我們去挖掘,去詮釋。
在理論探索中也要加入對于時代的思考和探索。
變
“變”是一個常態,但也是在一個大的趨勢下的變化。沒有人能逃離一個時代背景的大約束。如果是這樣的人,那他定是一個痛苦且悲劇的偉人。他的思想超出了一個時代的范圍,他定是不能被周遭的人所理解,所以,他定是痛苦的。他只能獨自看著愚昧的人深陷泥沼,卻又救不出他們。如魯迅、畢加索等。
以點帶面的理論探索
解決之道就在“始于足下”,亦是堅持,亦是恒心,亦是韌性。
在進行理論探索時,需要一個顆堅定和澄凈的心。才能在藝術文化研究的系統理論研究探索中作出一些不同的創造。
點——主題的確立
我查閱了青綠發展至今,也看了許多論文資料,不同時代政治狀態下山石樹木的符號,青綠呈現出不同的狀態。學習古人和歷史,目的在于對未來形勢發展的預判,是為了在洪流能夠保持明心,淡然處世。
新時代下的中國夢的號召下的青綠山水應是呈現的什么樣的狀態?
我覺得應該是“幸福感”。這個詞遙遠而不可及,是每個中國人的期盼。所以是夢幻的,如光影中的不真實感。在“幸福感”的背后是用無數的悲劇鑄成,新時期,未來的戰場從傳統的陸地轉向了海洋,甚至是太空的爭奪。誰先征服海洋,誰就先擁有海洋的“話語權”。這便是我想在青綠山水中增加宇宙觀和海洋觀的初衷
所以我對我自己的創作主題設置的是:新時期的青綠創作探究,對于“中國夢”、“幸福感”的闡釋。加入宇宙觀、海洋觀、傳統文化精神新的元素的嘗試,對線、墨骨、平面化、抽象化、神化、光等形式的嘗試。
我的創作理念的是在和諧統一的畫面中呈現正能量與負能量的碰撞,色調和光影的碰撞。預測藝術效果是表達夢幻的,如光影中的不真實的“幸福感”。人們心中希望吸取的新鮮空氣,眼中的青山綠水只能在夢中浮現。畫面呈現正能量與負能量的碰撞,光影和色調的碰撞面多方面的涉獵和吸取精華。多看書。
畫論的解讀
要把畫論放入作者的時代下解讀,畫論的產生,不僅是作者對于繪畫理論的研究更是對當時時代的解讀。
對于單個閱讀《明代繪畫史》、《元代花鳥史》。這是些是在歷史文化長河中的一個片段,猶如斷章取義,把長長的珍珠項鏈扯斷變成一個個珍珠;猶如吧長長的絲帶截成一片片的。雖說切開歷史,逐個擊破研究是有道理的。但是,應按照某一規律和順序來分段研究。而不是隨意閱讀?!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萬卷”也是有所取舍的。對于理論研究方法論千萬種,“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也分寬道、窄道、長道、短道、上坡、下坡。每一條道路都有它獨特的風景,有他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就如一個人的發展規律,都有固定的生理成長軌跡。但是每個人的發展際遇都不一樣,悲劇有各的不同的悲劇,但幸福卻是同樣的幸福。
寫生
如何把寫生的心得轉化成系統嚴緊的理論。需要“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而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每個人都有它的特別之處。所以寫生心得亦是不同的。而大的理論的方法論卻是相似的。所以要在不同種尋找相似中之處,進行整理。
用自己最擅長的方式當作突破口,來建立畫畫的橋梁,與大自然溝通。大自然是最好的學習的對象。是生活到藝術的轉化。是觀察,觀察什么呢,觀察大自然,感受它的情感。他要傳達的信息。例如,我在峨眉山寫生,我上金頂時,不是被高遠的飄渺的飄渺的云霧所震撼,不是被高聳的山所觸動。讓我無法自拔的是那一棵棵經歷風霜的古樹,它的姿態,它的枝椏,它的文理,那撲面而來的是凌然不動的浩瀚的氣息,我不盡的被他所觸動著。我不知道,我為何移不動腳步。我感覺他在向我說故事。是氛圍呢?還是氣場呢?
生活的藝術的在創造,是藝術文化不斷豐富的一個很重要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