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賢(云南師范大學商學院,云南 昆明 650106)
修辭手法是為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用于各種文章寫作的語言表達方法。修辭手法一共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通過修飾語句,運用特定的表達形式以提高語言表達作用的方式。
目前在使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 白描,比擬,避復,變用,層遞,襯墊 ,襯托,倒文,倒裝,迭音,疊字,頂真,對比,對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借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列錦,連及,夸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諧音,歇后,象征,鑲嵌,析字,委婉,婉曲,通感,跳脫,轉文。共計63種。
兒歌,是以低幼兒童為主要對象,易為幼兒所理解的簡短詩歌。它是兒童文學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體裁形式之一,內容多反映兒童的生活情趣,傳播生活、生產知識等。詞句音韻流暢,朗朗上口,節奏輕快。兒歌可以給兒童以美的享受和情感熏陶。幼兒吟唱兒歌,則是情感的表達,并能從中體驗現實的勞作和生活,驗證自己的經驗和記憶演變。而在兒歌中,修辭手法的運用也是必不可少且非常常見的,這與作為詩歌體裁的文學類型是分不開的。
在當代漢語兒歌中,選用的修辭手法主要有比喻、擬人、夸張、摹狀、反復、設問、疊字、頂針和回環等,以此來構成相同音色的周期性重復與變化,形成音列上回環往復的音韻美。
1.比喻:這是兒歌最常用的修辭手法。運用這種手法將主體比作兒童熟悉的身邊事物,可以幫助兒童了解距離他們生活較遠、不易理解的事物。例如如許浪的《月兒》 :“月兒彎彎,像只小船,搖呀搖呀,越搖越圓。月兒彎彎,像個銀盤,轉呀轉呀,越轉越彎。”把彎月比作搖動的小船,把圓月比作轉動的銀盤,使月亮盈虧變化的自然現象變得鮮明生動,趣味性強。
2.擬人:擬人手法契合兒童的思維特點和審美情趣,在兒歌創作中被廣泛運用。例如林頌英的《石榴》:石榴婆婆,寶寶最多,一個一個,滿屋子坐,哎唷哎唷,擠破小屋。”把石榴比擬成一位兒女眾多的老婆婆,石榴籽是老婆婆的寶寶們,這在兒童看來是十分有趣的事。
3.夸張:兒歌中的夸張和想象密切關聯,而且還常常帶點幻想、荒誕不稽的色彩。例如《種葵花》:“大海連青天,山高接藍天。我來種葵花,種滿高山巔。葵花葉,綠油油,葵花瓣,黃燦燦,葵花桿子如竹桿,離天只有三尺三。要砍葵花盤,需乘大火箭,掉下一顆子,漁人當小船。……”可以想見,由于夸張,這首兒歌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驚喜。
4.摹狀:摹狀是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用所要描述事物的狀態、顏色或聲音摹擬出來,包括了摹形、摹色、摹聲。例如《春雨 》:滴答,滴答,下小雨啦!種子說:“下吧,下吧,我要發芽。”梨樹說:“下吧,下吧,我要開花。”……滴答,滴答,下小雨啦!
5.反復:反復是通過某些詞語、句子或語段重復的形式來增強語言表達效果的修辭手法。例如《矮矮的鴨子》:一排鴨子,個子矮矮。走起路來,屁股歪歪。翅膀拍拍,太陽曬曬。伸長脖子,吃吃青菜。一排鴨子,個子矮矮。走起路來,屁股歪歪。在兒歌中,反復的手法的大量使用,使某些情節、語句反復出現,能夠幫助兒童強化對兒歌的理解和記憶。同時,反復能形成音色的異同相間和回環往復的聲韻效果,增強了兒歌的韻律,使其朗朗上口,也是兒歌大量選用的重要原因。
6.設問:設問即是兒歌傳統形式中的問答歌,用一問一答的句式使得兒歌變得有趣味性,可以用來開展游戲。例如《圓圓歌》:什么圓圓紅彤彤?太陽圓圓紅彤彤。什么圓圓響咚咚?小鼓圓圓響咚咚。什么圓圓蹦蹦跳?皮球圓圓蹦蹦跳。什么圓圓空中飄?氣球圓圓飄空中。
7.疊字:即通過相同的音節重復形成的語音現象。疊字也是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如《雪》:松松軟軟白亮亮,飄飄涵灑從天降。不是稀花不是糖,添一添,冰冰涼!全篇使用了“松松軟軟”、“飄飄灑灑”、“白亮亮”、“冰冰涼”個疊音詞,營造出和諧悅耳的音韻美,表現出兒童的活撥天性。
8.頂針:是用上句的結尾作下句的開頭,形成首尾蟬聯、上傳下接的修辭方法。頂針的運用,使兒歌更有整體感,結構嚴謹,音律流暢。在兒歌的傳統形式中,就是連鎖調的形式。例如《做習題》:小調皮,做習題。習題難,畫小雁;小雁飛,畫烏龜;烏龜爬,畫小馬;小馬跑,畫小貓;小貓叫,嚇一跳。學文化,怕動腦,看你怎么學得好?
9.回環:是把把上句的結尾作為下句的開頭,同時又把上句的開頭作為下句的結尾,形成循環往復的格式。例如《白云和白帆》:天上一片白云,湖上一片白帆。白帆,孰著白云。白云,牽著白帆。白云,白帆,兩個親密伙伴。
當代漢語兒歌修辭格的運用多種多樣,主要運用比喻、擬人、疊字、摹狀、反復、頂針和回環等多種辭格來實現語音上的音色異同相間、回環往復的聲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