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有晶(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減貧事業始終是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之一。2013 年習近平在湘西作調研時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準扶貧,切勿喊口號,也不要定好高騖遠的目標”。[1]隨后提出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教育脫貧,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志,這是我國長期開展扶貧工作的經驗總結。由于職業教育屬于實用型教育,具有見效快、周期短、針對性強等顯著特點,與精準扶貧戰略目標高度契合,是促進就業和消除貧困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手段,受到國家高度重視。
通過對現有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相關文獻的研究,發現學術關注的焦點集中于對其內涵、意義、實施路徑、以及存在的問題的探討,而對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政策本身的探析卻鮮有涉及,本文試圖運用PEST宏觀環境分析模型對現有政策的執行環境進行分析,進而發現政策執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隨著我國經濟新常態的確立以及“供給側改革”、“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互聯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戰略的推行,職業教育受到越來越多專家學者和政府部門的重視。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今年兩會期間,圍繞“中國制造2025”計劃,職業教育再一次成為熱議話題。 “中國制造2025”是我國制造業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提出了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的目標。然而,目前我國制造業生產一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是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瓶頸。為了打破這一瓶頸,我國做了很多嘗試。
教育部等六部門關于印發《教育脫貧攻堅“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中從提升教育脫貧能力、拓展教育脫貧空間、集聚教育脫貧力量三個方面對職教扶貧工作進行了說明。該政策對于職業教育的扶貧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提供資金補助:對接受職業教育的建檔立卡等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費、提供國家助學金補助。實施職教圓夢行動計劃、中等職業教育協作計劃和技能脫貧千校行動。
第二,加強技能培訓:建立公益性農民培養培訓制度,大力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支持職業院校聯合社會各部門,向農村富余勞動力開展鄉村旅游、節能環保等各類職業技能培訓,實現脫貧舉措與技能培訓精準對接。
第三,促進多方合作:鼓勵高校、專家教授、博士服務團、科技服務團、企業、校友等多方力量幫助貧困地區加強產業發展頂層設計、打造品牌產品、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并拓展產品市場。
第四,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建設學齡人口就學和資助狀況數據庫,加大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加快實現“三通兩平臺”,運用“互聯網+”思維,推進網絡課堂建設與應用。
教育部辦公廳、國務院扶貧辦綜合司關于印發《貫徹落實〈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2016-2020年)〉實施方案》的通知中提出了兩個結合:精準脫貧與職教發展相結合、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做強中職、做優高職、做大培訓,增強職業教育辦學的針對性,整體提升當地人力資源水平。
為確保深度貧困地區如期完成“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的任務,教育部、國務院扶貧辦關于印發《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中提出為就讀職業學校的“三區三州”貧困學生開辟招生和就業綠色通道的計劃,并明確了三大任務:全面落實東西職業院校協作全覆蓋行動、東西協作中職招生兜底行動、職業院校參與東西勞務協作。
PEST分析模型是指從宏觀角度分析企業或行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主要包括四個方面:政治(Political)、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和技術(Technological)。本文的創新點在于應用這一模型來分析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政策執行的宏觀環境,從而發現政策執行中存在的主要障礙。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第三條規定:“職業教育是國家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第七條規定:“國家采取措施,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扶持少數民族地區、邊遠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發展”。說明法律從客觀上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但是該法于1996年通過,隨著我國社會的轉型,有必要出臺新的與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相關的法律,以解決精準扶貧工作中法律缺位的問題。
經濟環境指一個地區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費偏好、就業程度等因素,這些因素往往決定著政策的落實效果。
首先,從我國的整體就業程度來看,一方面高校擴招使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另一方面職業技能人才缺乏使全國各個行業出現了“高級技工荒”的局面,月薪萬元招聘高級技工的新聞不斷見諸報端。對于貧困地區的家庭來說,學好一門技術就相當于有了鐵飯碗。因此,發展職業教育有利于破解中國目前的就業難題。
其次,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實現有賴于和當地特色經濟產業的結合。例如內蒙古錫林郭勒地區開展了民族服飾制作、奶食品制作等貼近當地農民生產生活的培訓。再如河北曲陽縣,當地政府依靠石雕藝術這一特色產業,一方面鼓勵石雕名家通過收徒的方式培養成熟工匠,另一方面還創立了雕刻學校,培養石雕及其相關產業的人才,并聯合企業和清華美院設計更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實現了精準脫貧。[2]
社會文化環境包括居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教育狀況、對政府的信任度等方面的內容。
一方面,在社會文化相對保守的農村地區,由于受到傳統思想文化的浸染,村民的官本位意識濃厚,主觀上認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對職業教育持歧視態度,沒有意識到技術所創造的巨大社會效益,[3]“技術無用論”使很多農村青年熱衷于追求普通高等教育而不屑于選擇職業教育。不可否認,這種思想觀念嚴重阻礙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不利于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順利實施。
另一方面,從扶貧實踐來看,一些貧困村村民形成了自身低水平需求與低水平物質供應之間的均衡,存在“等、靠、要”的貧困亞文化現象,致使自身脫貧的內在動力被極大削弱,長期的“輸血式扶貧”使得他們缺乏脫貧致富的志向,所以多年來扶而不起、幫而不富。
技術環境指相關的技術手段和科技開發等內容。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貧困地區出現了農村淘寶等電子商務技術以及“互聯網+教育”的新型培訓模式,為脫貧攻堅打開了新思路。但是由于一些貧困地區處于偏遠地帶,上網資費較高,終端設備昂貴,造成了互聯網覆蓋面過小的局面。而貧困地區的政府財政資金緊張,用于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的資源有限,極大地制約著 “互聯網+教育”的推進。此外,當前網絡教育資源中真正適合貧困群眾提高生產技能、創業能力等方面的應用型網絡教育資源相對匱乏。
通過模型分析,發現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的執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阻礙政策執行的外部環境因素。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法律體系建設、結合區位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加強職業教育的正向輿論宣傳與引導、鞏固貧困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等將有助于精準扶貧政策的實施。只有做到內部政策和外部整體大環境的完美契合,才能加快貧困地區脫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