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旭東(蘭州大學藝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張寒暉(1902-1946),原名張蘭璞、張含暉,1902年5月出生于順直省定縣(今河北省定州市)西建陽村的一個書香門第家庭。
《松花江上》這首歌創作于1936年,1932年他來到西安,在西安二中任教,期間組織了多次演出,引起了很大反響,被人們公認為真正的藝術家。同時親眼目睹了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悲慘流亡的慘景,日軍的殘暴無惡不做行為激發了他創作的靈感,在幾個個不眠之夜后一首激動人心的歌曲《松花江上》便誕生了。當時日軍發動了震今中外的“九一八”事件,同時作為中國億萬同胞之一的他也失去了自己的親人,所有人的吶喊聲成為了他創作的靈感素材,很快這首歌便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成為了抗戰時期最流行的革命歌曲之一。《松花江上》、《流亡曲》和《復仇曲》被譽為“流亡三部曲”。周恩來總理曾代表中共在西安參加東北軍軍官會議結束時,指揮與會軍官合唱了《松花江上》,當時所有人都飽含熱淚,舉起拳頭高喊“一定要打回老家去”。20世紀60年代,經周恩來總理指示,將《松花江上》編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
1、歌詞的敘事性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訴說了家鄉的美麗富饒和繁榮,對土生土長的故土的回念。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訴說了失去故土的悲慘、痛苦和無奈。正是由于作曲家經歷了這樣的悲慘遭遇,顧在骨子里發出了慷慨無限的呼喚,飽含了對早日收回故土的無限期待,將所有的感情慢慢推向了高潮,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真切感人。
2、歌詞的抒情性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了……哪年,哪月,”這些詞質樸,純真,既簡介準確,又情真語深,那發自肺腑的心聲,既凝聚著所有流亡的中國人民的痛苦與無奈,又充滿著對日本侵略者的無限憎惡和悲憤之情。“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時候,才能歡聚在一堂。”旋律雖然變化不大,但是高亢有力,剛健嘹亮,激情飽滿,抒發了人們對家鄉,對親人,對故土的無限向往和思念之情。
(一)氣息運用與咬字吐字
在唱法上,我認為演唱者沒必要糾結于美聲唱法還是民族唱法,根據歌曲所表達的內容和思想感情,既要有“清脆、明亮”,又要有“圓潤、松弛、收放自如”。做到高音上的去,低音下的來;音高聲不虛,音低聲不虛。
1、吸氣要深,位置不能四處亂串,每個字都要搭在氣息上,用胸腹式呼吸法,且用氣要靈活而不生硬。例如“爹”,對于它的氣息支撐就很重要,如果氣息過于僵硬,氣息沉不下來,就容易卡在喉嚨里,影響歌曲的流暢性和質量效果,
2、字不正,腔難圓,字不正,意難明,字不正,音難聽,咬字主要是指字頭部分。一般要求是字頭咬準要有勁。在行腔過程中字頭首先要“咬準”,是指字頭聲母部位要準確無誤,部位接觸咬準確,再根據不同的發音方法發音,才能使字頭準確。例如歌曲《松花江上》,在演唱這首歌時,就要根據樂曲強烈,激憤的情緒,以及歌詞與音樂在結合中的強弱要求,每個字都“咬”的很緊,并且有不同的力度變化,才能深刻表達被壓迫,被流亡,被摧殘的人們所爆發出來的滿腔深仇大恨。
3、革命歌曲行腔吐字時區別于其他一般歌曲的地方在于吐字咬字要清晰準確,在節拍重音上更應該做到擲地有聲,字正腔圓。例如“九一八”的“九”,聲韻配合是很關鍵的,如果歸韻不恰當,氣息支撐不足,就容易散掉,進而影響歌曲情感的表達,很難做到傳統的聲情并茂,以氣帶聲,以聲帶情,如果向平時說話一樣,就會顯得過于平淡,缺乏味道。
4、歌曲《松花江上》在A段的部分是主要敘事,不必要用太大的力氣和太多的氣息,做到描述情景的感覺。B段是A段的基礎上情緒的遞進階段,是以抒情的語調展開的,落地有聲,在此基礎上加強氣息,推動音樂向前流動,從“脫離了我的家鄉……”開始,要讓人感覺到一種戰后悲涼的情景和無奈,在語氣上加強抒情。C段是全曲的高潮部分,是爆發,最激情的頂峰,此時充分加強氣息的支撐作用,準確歸韻,正確咬字,做到在聲音和情感中吶喊,爆發。
(二)情感分析
歌曲《松花江上》所要表達的是中國人民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國內蔣介石反動派雙重的侵略壓迫下,背井離鄉,被迫流亡的的凄慘情境。歌曲的情感來源于歌詞最深處的悲痛凄慘之感。情感與內容情景不離,交相輝映。歌詞中“我”的悲慘遭遇的代表是全體東北人民大眾,然而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遭遇。“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里有……衰老的爹娘。”這一段的主題情感是在傾訴,在敘事中抒情,基本上音調比較平穩,整個感情處在對往事的悲痛回憶中。第二段“九一八,九一八……”情緒轉向痛苦嚎叫,悲苦的情緒再也不可阻擋,內心的激蕩皆然而生,緊接著連續的“流浪,流浪”低八度重復表現出身體在前面,而腳在后面拖著的饑寒交迫的境遇,演唱時要注意用訴說的方式環環遞進,要注意情感在氣息中流動,注意音量與音色的對比。然后“哪年,哪月……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聲聲見血,充滿悲憤的控訴,將比戰到底的決心推向頂峰。“爹娘啊,爹娘啊……歡聚在一堂”是全曲情感的歸結,也是全曲最高音的地方,演唱時要注意情緒的把控,控制好音色和力度,否怎會破壞音樂的流暢性和藝術效果,高潮的部分要結實,擲地有聲,情感表達已到頂峰,要感覺到撕心裂肺的力量,將全部積蓄的悲憤展現出來。
總之,通過分析論述歌曲《松花江上》在藝術特點和演唱處理兩方面所表達的內容和特點,讓我們分別對作曲家的創作意圖、作品的歌詞語言規律、音樂文化風格特點以及在實際演唱中的完整把控有了充分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們準確認識歌曲音樂的起承轉合、高潮和收尾發展脈絡有一定的幫助。聲樂的藝術魅力與美感效應,取決于聲樂的情感處理和表現,聲情并茂,以聲傳情,正是以情作為聲的體現基礎的完美集合,以及行腔造型的藝術處理技巧,而缺乏情感的準確分析與生動的表達,同樣不可能完成聲樂藝術的創造任務。所以說“情感是唱歌的靈魂”。但是,在歌唱作品的表達中,只有綜合運用音樂作品的內容,情感,意境和演唱技巧等方面的內容,并把它們融為一體,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對于演唱者來說,既要具有樂感,還要富有情感,關鍵在于對作品歌詞與旋律的深入理解、體驗與感受,這樣才能產生美的聲音,豐富的情感,創造出歌唱藝術的美,感受聲樂作品表情達意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