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博宇(大連工業大學 藝術設計學院,遼寧 大連 116034)
“有一種理論斷言,歷史是循環運動的,但不是簡單的回到過去,而是沿著螺旋階梯在新的水平上回歸”,這種理論就是非線性系統的自組織理論。它描述的是自然系統從無序到有序自發組織的過程。
自組織理論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建立并發展起來的一種系統理論。最早由俄羅斯的普利高津提出的。自組織系統是指只憑借一套內在的規律和規則就可以有效運轉的系統,自組織是整個自然世界發展的基本構成。自組織強調“自”與“內”的力量,強調“自”在系統中的作用,即在外界的環境響應中,能自行的進行推演與優化組織行為系統。后來,科學界又相繼提出了突變論、超循環理論、混沌理論、分形理論等。這些理論從不同側面對自組織理論作了進一步的發展,所以一般把自組織理論看成是這些理論的統稱。
例如互惠共生關系即是一種自組織系統,達爾文自然選擇理論也體現自組織系統。每個人的自身身體系統的運行也屬于自組織系統。放眼宇宙,整個宇宙生態基本上都是自組織模式形成的,它與人類關系非常緊密且普遍。
自組織系統雖是西方的概念。 但中國古代的共生思想本身就是一種自組織形式。在中國古代的《易經》中早就已經對共生概念有了最好的解釋。在太極圖中,黑和白兩個矛盾的雙方組成一個完整的和諧狀態。它是在不斷運動和發展中的共生。
此外中國道家的“無為”,佛家的“隨緣”與自組織系統皆有異曲同工之妙,即不去刻意的“他”組織,而是遵循客觀規律,無為而為,去掉人工做作,去掉過度外界干涉,從而進行自組織。強調最有智慧的設計方式就是向大自然學習,向自生系統學習。
站在設計角度來看,就是不去過分地設計,放棄掉設計中那些過于機巧的心思,去找尋設計中那種具有自我適應能力的因素,設計那種能夠向自己的目標進化的系統,不受所謂的機械化控制的能夠自行生長的事物。追求目的類似現代設計中的“無設計”趨勢,及認為設計并非受人與自然的主宰與限制,而是互為影響、平等合一的和諧生命體。有關“無設計”的研究理論較多,而有關“設計的自組織體統”的文章較少。而自組織理論尚屬較前沿的一門學科,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探索。
今天時代已經不再是圖像為王的時代,而是各種可能性并生的時代,過度片面地關注視覺因素已不能應對新時代挑戰。設計模式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具體產品外觀和功能性或者視覺性的設計,而是傾向對思維方式的設計和觀察。從自組織的系統學習中可見,設計開始突破本身人們對它的界定,呈現出一種失去控制的去中心化模式,設計不再集結于以視覺為主要關注點的方面而轉向對自組織系統的關注,減少過多的人為設計痕跡,依靠其自身內部組織自覺運轉,對該課題的研究試圖可以找到新的設計模式和力量。
隨著當代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科技和藝術更加必不可分。他們貌似獨立,卻大有交集。而他們的交集點,正是人類創造奇跡的潛伏地。正如福樓拜所言:“藝術和科學總在山頂重逢。”社會身份的轉變會刺激設計的改變,當下“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新模式的出現。且今社會包容性強,增強了該課題實現的可能度。
在國外,共生理論和“自組織系統”已經得到關注和重視并有相應的作品產生。如“分形設計”和博伊斯的“七千棵橡樹”都以體現“自組織系統”的概念。在國內,我國古代有很多體現出與“共生”和“無為”的文獻資料,這為“設計的自組織系統”研究打下了很好的理論基礎。包括魚菜共生系統、連鎖經營系統的廣泛應用也為我們提供了實踐基礎。但在國內擁有將“自組織系統”模式介入到藝術設計領域的案例很少,共生理論和依靠自身內部組織自覺運轉的模式沒有得到重視和很好的應用。通過對該課題研究希望能引起大家對“共生”和“自組織系統”的關注和重視,也許它會成為一條新的設計模式。因此本論文的研究目標是具有一定意義和可行度的。我也會在今后的研究中對其系統不斷探索并嘗試將其系統應用在藝術設計領域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