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龍年(安康學院,陜西 安康 725000)
在音樂各種藝術活動中,不管是音樂表演者還是后期的創作者都處在一種音樂審美的過程中,對于音樂創作者來說,通過創作音樂的過程表達自己或者是他人的內心體驗,而對于表演者來說,通過自己的外在表現,體現音樂作品中的真實含義,不斷挖掘音樂背后的靈魂。音樂培養中的聲色感其實就是敏感,根據格拉夫的觀點,音樂家心中應該有聲色感,而聲色感貫穿音樂家和藝術家的回憶、感情和形象,從而使得每一個心靈都能充滿魅力。但是聲色感并不是一直存在的,它大多出現在人們的青春期,并被排除在人們生活之外。這是對于一般人來說,而對于音樂家和藝術家來說,他們的聲色感一直存在,藝術家和音樂家的想象、幻想就是在聲色感的基礎上形成的。對于藝術家和音樂家來說,沒有聲色感就沒有他們的想象與幻想。
聲色感其實就是藝術家和音樂家的藝術知覺,也可以稱之為藝術知覺,在各種藝術活動中藝術家和音樂家對符號的敏感程度,這種能力的來源是通過藝術家在日常生活中激烈的審美經驗。對于音樂家來說,聲色感不僅可以改善藝術家的心靈,使得音樂家的情感與回憶相互貫通,通過細膩的感受,給音樂家營造麻醉的藝術狀態。而音樂審美中的聲色感隸屬于藝術家的創造才能中,對于音樂家來說,他們通過聽覺來得到音樂感知的能力,而外在的認知感覺其實就是審美經驗的“鑰匙”。不僅如此,聲色感還是音樂審美結構的理論基礎,這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聲色感的審美價值體驗,使得音樂家的理性與感性相互滲透。
聲色感源于西方偉大學者弗洛伊德關于性愛力量的想象推動力理論。弗洛伊德在解釋聲色感的時候把它歸為性欲的升華。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聲色感的已經涉及到文學、哲學和藝術等各個領域,它的存在就像是呼吸一樣自然,但是弗洛伊德的觀點是建立在臨床上hi眼的基礎上,因此這就決定他的觀點是個體性的,而不是集體化的。雖然弗洛伊德關于聲樂感理論不能為所有的藝術形式提供一個完美的解釋,但是他的觀點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詩人寫詩,這首詩為什會流傳等等。
聽眾在感受的作品的時候,聲色感可以幫助聽眾感受作品的畫面感,根據格式塔心理學的觀點,音樂與聽眾的感情之間存在的共同“運動”的因素,它們可以在同一時間之內實現變化,但是在運動形態上會存在高低變化,這種節奏的變化、力度的強弱以及色彩基調的變化等等,格式塔心理學認為這是一種同構關系,也可以稱之為是同態關系。以歌劇《拉克美》中的《畫之二重唱》為例,歌劇選用女高音音域和次女高音的同性以及同音共同組成的和諧音質展現出來,通過女高音和次女高音的相互融合,從而形成一個和諧整體,給聽眾一種溫潤又幸福的感覺。除了聲音,聽眾還能夠的感受到拉克美那種追逐自然的畫面,仿佛不是克拉美,而是聽眾在撫摸印度河邊上的植物,在森林中,在河流中,在綠草中歡快的飛舞。女高音和次女高音兩個聲部的來回變化,營造出一種跌宕的氣勢。聽眾在聆聽歌劇的時候,似乎與克拉美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像是在對話一樣自然,聽眾與歌劇中人物的相互融合,從而在這種程度上聽眾可以感受歌劇的美感,提高聽眾的音樂審美。其實這就是音樂中的視聽通感,也就是聲色感。
音樂審美中的“聲色感”中的“聲”指的其實是樂器的聲音,比如樂器的高低、銀色和長短等等,而“色”是音樂的形態、色彩、線條和節奏的組合等等,聲色感其實表達的是音樂家的意識和內在的情感。而音樂能夠表現情感的原因,格式塔心理學給出的答案是音樂與人們的感情之間存在共同運動的機制。比如在聆聽鋼琴曲《夢中的婚禮》的時候,因為節奏中輕快的音調,加上活潑的節奏,能夠感受到的婚禮進行時的幸福與歡快,讓人們感受到一種幸福快樂的感性。當然就像是人們在比較高興的時候,說話的聲音也就比較高,語調也會比較輕快,而在情緒低沉的時候,說話的聲音也就比較低,語調也呈現低沉的狀態。所以,在音樂中這種動態的結構也就更能讓聽眾感受到音樂價的感情。因此,人們通過音樂作品中的銀色、長短、音高等組織旋律來進行情感體驗。
音樂審美過程中聲色感的培養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但是培養聲色感有利于提高聽眾的情感體驗和聽眾的通感體現,加深音樂創作的思維科學化思考,尤其是聲色感中的靈感思維與知覺思維等。一般情況下,我國在欣賞音樂作品的時候,僅僅是停留在表面的樂音上,而只有通過更深層次的挖掘才能感受到音樂的審美體現,音樂才能真正與我們的情感達到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