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凱 陳松(昭通學院黨委宣傳部, 云南 昭通 657000 )
丹麥學者METTE HJORT在其著作《Cinema and Nation》一書中分4個部分討論了民族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概念。
1、在序言部分,作者提出那些跨文化傳播過程,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接收端的傾向之間被重新詮釋和改造,以符合在自己精神領域里的視角和觀點,與自己的解釋和行為相融合。(相同的影像在不同的地方引起不同的反響);國家(民族)的歷史自動填補,以消除潛在的“空白”,為了偽造的感知和理解情感的連續性;民族身份與文化全球化的關系;以“好萊塢模式”為例作為研究探討對象,實證分析好萊塢大片拯救大兵瑞恩在美國、法國、丹麥的影像傳播,論證國家(民族)的“有意義的解碼”,與民族文化特征、美學、哲學等具體的銜接。電影文化是隱藏的好萊塢,闡釋他國電影好萊塢式的國際標準的制定。開始全文討論的話題的建立。
2、第二部分民族文化融于全球化的框架,公共空間與象征分析師;提出民族化與全球化的對稱性,從國家性質將是相等的不同的核心單位,現實中的政治等因素的影像,導致民族文化的強弱之分;但是影響力較小的不一定是自我欣賞,他們更堅定的始終貼上特異型國家的標簽,比別人自信和成功;強大者傾向于一個普遍性的意義(作為世界跨國采納的國家文化貨幣)。全球化在一種水平的場之上的對稱;接著闡釋文化霸權的歷史性,闡釋當今美國霸權的時代性(英國、中國、俄羅斯)。即使是在今天,美國的霸權也不是線性的,美國并不是唯一的文化“軟實力”(英國文化委員會、法語聯盟等)。通過案列舉證;丹麥的奧爾森剛電影在丹麥取得巨大成功,原版引進挪威卻毫無影響,之后返工與復制后加入挪威演員、挪威國旗才取得巨大成功。案例說明;第一,國家層面的感知和接收在重新規劃的情況下,出現一個新的相似文化(國家層面的限定與修改)。第二,電影評論的重要作用(反思與再造)。
3、闡釋第三民族:“我不知道這部電影在歐洲有怎樣的反應”;作者以拯救大兵瑞恩在歐洲的影響分析——關于爭取自由以及美國大愛的價值觀(參與歐洲的自由之戰),解釋影片所展現的是人類的基本素質。敘述和建構一個人類普遍的道德、禮儀和勇氣。(明確的戰爭敘事,歷史的真實感,全球范圍、有代表性的結束——美國國旗),但是在不同的背景之下有不同的闡釋:法國人批判美國人是是滑稽的,誤導的,瑣碎的,代表不足的道德主義。用心良苦的技術來兜售自己的本土道德,沒有法國文化,歷史。盡管美軍在對法國的解放戰爭中有巨大的貢獻,但很難找到任何的感激話語來承認電影的這一呈現方式。美國的愛過熱情和其全球野心的嘲諷與不屑一顧。丹麥分析斯皮爾伯格是要受眾承認美國拯救西方文明的情緒,而非電影的特質。其意圖“不討好”或“自娛自樂”。
4、結語,闡釋全球化不會對民族文化帶來滅亡的后果。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之下,民族文化的多樣性研究與保持成為一個重要的話題。民族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得以衍生與傳演的生命基因,是一個民族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重要價值展現。
那些跨文化傳播過程,外來文化的影響在接收端的傾向之間被重新詮釋和改造,以符合在自己精神領域里的視角和觀點,與自己的解釋和行為相融合。在這種外來文化與當地文化的交融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文化的公共空間,這種空間就是文化再生的“場”。在這種空間理論之下來看我國的民族文化的發展問題。無論如何,全球化趨勢已經不可避免,而我們目前能做的,就是在適應全球化、享用經濟全球化的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能利用文化交融過程中的公共空間場,不是一味的接受和吸收外來文化,而是在這個“場”中能有力的講自己的文化影響他人。所以中國呈現給世界的,應該是它豐富多彩的文化,而不是單調的“ 民族性” 、“獨特性”。伴隨著文化的交融,外來文化+本地文化而延生的第三文化就是必然的,這也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即文化的再生。但是這種文化的再生是一種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的再生,是一種傳統文化延生與發展,所以,傳統文化只是換了一種更適合和滿足人們需求的方式存在,而非消亡。
文化的傳播過程是人在傳播,媒介只是技術。在一種外來文化要進入到當地,會受到國家、文化精英等文化把關人的重重檢驗。他們會選擇性的將某些文化引入達到當地文化的借鑒式發展,而非文化的涌入式侵占。加上文化傳播過程中的國家主體的意識作用,國家層面的文化保護必然會刺激民族文化的發展。比如法國于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提出文化多樣性, 希望以法律的形式就文化多樣性制定一項國際公約承認文化的特殊性,保證各國決定本國文化政策的權利, 以應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文化和語言的單一威脅。另外弱勢的民族文化不一定是自我欣賞,他們更堅定的始終貼上特異型國家的標簽,比別人自信和成功;民族本身的自我意識,民族本身的自我意識才是民族文化發展、創新的真正決定性因素。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 自身天賜的文化傳統是其和諧社會的思想靈魂和精神源泉,也是其社會發展與進步所必需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國家層面的把關,文化精英的批判,民族自身認同感,都是支撐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所以,民族文化在外來文化的入侵只是是不會消亡的。
當今美國的文化霸權的具有時代性,曾經的中國文化,英國工業文化,一度都成為世界的文化領銜者,歷史證明,這種文化的核心圈是無法將其他弱勢文化所消亡的。文化精英的對抗,國家意識的拒絕,都是民族文化能夠生存的巨大保障。文化的滅亡或發展,歸根結底不是文化全球化或外來文化入侵所能決定的。一種文化要消亡,外力是無法作用的,只能是某一天文化的持有者發現這種文化阻礙了他自身的發展,那么這種文化不用其他文化的入侵就會自動瓦解,反言之,若是這種文化對于文化持有者還有極高的滿足意義,那么外來的文化必會受到無限的排斥與拒絕,文化精英如此,文化大眾也是如此。所以在全球化背景之下,我們對于民族文化滅亡的擔心是多余的,其實我們應該擔心的是如何使我們的民族文化能夠更好的滿足我們的需求,去更多的研究民族文化更好的發展方向,而非將視角停留在如何抵御外來文化。國家層面的把關,文化精英的批判,民族自身認同感,都會促使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強勁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