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儒(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華峰中學,甘肅 白銀 730900)
初中歷史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但是筆者在實際工作和調查過程中發現,當前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還存在一系列問題,比如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充分的體現、教學方法傳統陳舊、教學評價缺少客觀性等。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就有效的改革措施展開論述。
從當前初中歷史在學校當中的教學地位來看,可以說遇到了非常不公平的待遇。相比于其他學科而言,雖然歷史也是中考科目,但因為其所占分數比重不大,所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學習不夠重視。相對而言,學生更加重視中考分數所占比重較高的主科。在這種錯誤的觀念下,初中歷史課堂成為了不受學生重視的課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慣性,初中歷史課堂地位與其學科價值出現了明顯的差異性,影響了初中歷史教學目標的實現。
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他們對于歷史知識的學習興趣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態度,進而影響歷史課堂教學效果。從當前的初中生學習狀態來看,他們對于歷史課的興趣表現主要呈現兩種狀態,其一是對歷史知識不感興趣,在課堂上的學習認真程度不高,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其二是對歷史知識感興趣,但迫于升學考試壓力而不得不戰略性放棄歷史,或是由于教師教學問題導致學生對歷史的興趣出現了降低的情況,影響了學生的歷史學習動力。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很多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全過程包辦,養成了學生過度的依賴心理。大多數歷史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在歷史課堂上講整整一節課的知識,學生沒有發言的機會,也沒有思考的時間,只能將教師的講解用筆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然后按照教師的背誦要求進行課下背誦,缺乏對知識的內化過程。另外,還有部分教師認為歷史教學只要讓學生記住課本知識就行,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知識框架,讓學生根據框架填內容,缺乏對歷史知識的運用。并且,學生接觸到的歷史知識都是抽象的、教材中總結的較為簡單概括,雖然教材中有部分例子,但是教師常常忽略例子而著眼于理論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接觸到的都是難以理解的抽象知識,不利于學生的知識掌握。
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中,歷史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用灌輸式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初中歷史老師要認識到這一點,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下要善于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進行教學,譬如多媒體教學設備。多媒體集圖片、聲音、視頻于一體,能夠實現抽象知識的形象轉化,還能將過去的歷史知識以具體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通過豐富的畫面和聲音讓學生再一次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氛圍,親身體會事件發生的經過。
例如,在學習《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這節內容的時候,歷史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給學生播放1949年開國大典時候的畫面,讓學生感受毛主席的雄偉氣魄和開國大典時候的氛圍。這樣可以讓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以此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當前階段,必須改變中學歷史的傳統教學觀念,轉變以中考為目標的傳統教學模式,用科學的、健康的歷史教學觀念,完善中學歷史學科的建設體系。這種建設不僅包括教育的外部環境因素,同時也包括逐步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評價系統的內部環境因素。由于傳統的教育評級系統已經阻礙了現階段中學歷史教學水平的提升,如果不能對這種狀況加以轉變,初中歷史教師和學生的工作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受挫。同時,教師們也要注意學科間的相互滲透性,根據不同學科間的聯系,促進初中歷史學科與其他學科知識的交融,推動學生對歷史教材的吸收和理解,也能將歷史知識更好地融入素質教育內容和方法中。
歷史教師的素質直接關系到歷史課堂教學的質量,因此,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初中學校應加強重視歷史教師素質的提升。首先,初中學校應積極引進高水平專業人才擔任歷史教師,增強歷史教學的專業性;其次,初中學校應加強在職歷史教師的培訓,組織歷史教師參加在職培訓,學習新的歷史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另外,學校應積極組織歷史教師開展教學研討會,集中教師智慧,探索教學方法應用于本校歷史教學的策略,使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符合本校歷史教學的需求。最后,初中學校應積極引進歷史研究機構的專業人才擔任兼職教師,向學生講解新的歷史研究成果、歷史發現以及歷史研究方法,提高歷史課堂教學質量。
眾所周知,興趣是學生的最好老師,學生往往有著求知好學、渴望知識的心靈,只要教師進行合理地引導,就會激起他們學習新知識的熱情。對于歷史科目而言,它具有“過去性”的特點,這種特殊性決定了歷史內容比較刻板,一旦課堂教學沒有采取一定的技巧,就會顯得枯燥無味,很難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學會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比如:可以通過豐富的歷史圖片、文字資料、音像資料等創設新的歷史情景,只有教師善于運用這些豐富的材料,必將重現一定的歷史情景,進而讓學生更好地感受歷史、體驗歷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歷史氛圍,從而提高歷史課堂教學效果。
生活即教育,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對書本中的“生活”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并將其應用到教學過程中,初中歷史教材中有很多關于習俗、社會生活、經濟和文化方面的內容,充滿人文氣息,貼近生活實際,歷史老師可以加以運用。除此之外,歷史老師還要結合教學大綱加強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初中歷史老師要對此加以重視。在實施教學評價的時候要注重其多元化,首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自身的學習情況,比如學習特點、情感態度、學習需求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再在此基礎上進行綜合性評價,既要注重對結果的評價,也要注重對過程的評價,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和準確性。其次,歷史老師還要讓學生也參與到教學評價之中,豐富評價的主體,例如讓學生進行自評,或者在小組合作學習結束之后,讓組內的成員或者組間成員之間相互評價,通過這種多方面的評價可以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有一個更加清楚全面的認識,從而提高教學評價的科學性,以此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提高學生學習的針對性和目的性。
在應試教育背景下,初中歷史教學偏離了人格培養的教育目標,過度強調歷史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而在新課改要求下,素質教育成為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指導思想,各初中學校極為重視當前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索歷史課堂教學對策,以實現歷史教學的人文素質教育作用。研究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及完善對策不僅能夠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質量,而且對學生人文素養和價值觀念的培養有著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