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琪(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北京市 100160)
在美國電影誕生之時,好萊塢并不是美國電影的中心,美國電影的誕生地在紐約愛迪生的“電影觀賞店”里,也正是從這里,美國電影開始了第一次發展,而后興起的眾所周知的“專利權之戰”,才使得好萊塢這個地方成為美國電影的中心。這個誕生奇跡的地方,除了“專利權之戰”對于膠片和版權的控制,使得電影人不得不逃往西部外,其自然環境的優勢也成為它后續發展的原因?!耙话阏J為,1913年是好萊塢作為美國電影城的誕辰,因為在那一年派拉蒙影片公司建成了第一個名副其實的攝影棚。從那以后,好萊塢繁榮發展,成為技術主義電影世界性堡壘?!保?]從此,美國電影同好萊塢一起進入了歷史上的黃金時代。它以最大限度的“夢幻”,給予觀眾視覺上的體驗,這種沉浸式、夢幻式的,有別于紀實性的電影風格,也成為好萊塢日后打開世界各國電影大門的“敲門磚”。正如“好萊塢著名導演阿爾弗萊德·希區柯克給電影下的定義——‘電影是把平淡無奇的片段切去后的人生’——成為好萊塢信奉不渝的原則?!保?]如果說這種“夢幻式”的電影觀念是好萊塢電影的永恒動力,那么與之相應的“制片廠制度”、“明星制”、“類型電影”的體制和模式,則是這個動力源源不斷的能源。
對于四十年代逐漸走下神壇的好萊塢電影,曾有人統計說:“1947年,好萊塢的國內票房收入達到17億美元,這是它50年歷史上的最高點,但是到了1958年,它的收入下降到10億美元,到1962年,它的年收入只有9億美元。……從觀眾人數來看,1953年的觀眾人數只是1948年的四分之一,在產量上,好萊塢從1944-1951年,每年350-450部的產量,滑到1958年的258部,到1960年,這個數字更變成了151部?!?這種直面的崩潰,我們或許應該站在一個更綜合的角度去評判和思考,不僅僅因為二戰帶來的經濟危機、返工運動的清洗又或者電視的興起,還有更多的原因值得去分析。
首先是眾所周知的“好萊塢十人案”,這場反共運動的清掃,使得好萊塢流失了大量的電影人才,而且,這場運動使得“自由主義”在好萊塢影片中銷聲匿跡,反之各種反共主題的犯罪片和間諜片充斥著好萊塢的電影市場,這又一次大大加強了好萊塢電影為主流意識形態服務的思想,這種思想一直延續至今。
其次是戰爭導致的經濟衰退,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好萊塢的制片廠制度以及大投入大收回的制片模式,使得經濟在電影中是主導因素,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好萊塢電影遭受了之前政治上的打擊后,又遭到了經濟上的重創,徹底崩盤。1946年,美國司法部門修改《謝爾門法》,認為派拉蒙違反了反托拉斯法,對電影行業實行壟斷經營,使得派拉蒙在內的八大制片公司放棄了垂直生產的經營模式,又因為放映業利潤最低,所以放棄對放映商的控制,從此以后,電影的質量成為放映的標準,不再是任何影片都擁有被放映的機會。除以上兩者,嚴苛的檢查制度成為電影的另一阻礙,使得工業模式越來越保守,在各種危機之下,好萊塢大制片廠制度開始解題,獨立制片也因此獲得發展空間,順勢而起。
如果說上述的原因還僅僅停留在外部因素,那好萊塢本身的原因也值得思考,經典好萊塢時期電影之所以能夠取得成功,很大的原因是它的“觀眾核心原則”,而它的衰落也是因為逐漸背離觀眾的創作。二戰后的陰影使得美國文化體系和價值信仰崩塌,“不少士兵、小業主、家庭主婦和工廠雇員對回到和平時期的經濟狀況產生幻滅感。人們已經厭倦了看了十幾年的一成不變的棚內街景,這無法滿足他們更為可信更嚴酷的美國現實的要求。”4而且,美國新一代青年成長起來,意味著觀眾群體已產生變化,而好萊塢僵化的創作并沒有因此而轉變,自然陷入危機當中。與此同時,歐洲藝術電影興起,在新的電影觀念的影響下,新一代的電影創作群體建立,使得好萊塢在危機中重獲新生。
在外界因素和內在機制的雙重危機下,好萊塢開始意識到自身的問題,并進行體制、美學上的雙重轉變。
首先是“新浪潮”電影的影響,一批以《邦尼和克萊德》等范類型的影片的出現,使得制片人的制度受到沖擊,導演的身份和“作者性”被強調出來,原來的制片人制度被消減,導演的權利獲得進一步擴張,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導演成為了影片的主導作者,他的權利仍舊被限制在整個電影創體制之中,如陸川所說:“這種地位的改變并不賦予導演完全個人創作的權利,而是將導演轉化成為和電影明星一樣具有品牌效應的一種商標,導演必須復制自己的成功,以保證自己的名字在“體制”中的“信用”。5當然,新的創作者必然有著新的身份和新的成長背景,他們大多從小接受電影教育的熏陶,對傳統電影模式有所了解,并對世界電影思潮,特別是歐洲電影感受頗深,而他們創作的電影在商業上的成功,也是好萊塢不得不放棄舊有模式,向新模式轉變的關鍵。舊好萊塢對觀眾趣味的劃分并不敏感,但新好萊塢體制的建立則敏的感覺到,它開始有意的面相青年市場,而這一舉措,也正是新好萊塢建立的開始,由此,好萊塢在短暫的迷茫期后,重新回到“觀眾核心”的正軌上來,而新好萊塢體制的“重建”,也意味著短暫的“個人狂歡”的終結。
綜上所述,即便好萊塢電影的起起伏伏是一段坎坷的發展歷史,但是我們仍可以從其發展中尋出一點規律,那就是電影始終是整個時代風云變幻的見證者,而與此同時,觀眾也是電影唯一的顧客,好萊塢的成功正是因為時刻感受著時代絲毫的變化,并將之滲透進電影之中,與此同時,始終將觀眾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也是其發展到路上永恒的真理。分析和思考好萊塢電影的發展,對中國電影的發展以及傳承與創新也有重要意義!
注釋:
[1]邵牧君.西方電影史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
[2]邵牧君.西方電影史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
[3]晨夕.做電影首先是做生意——談90好萊塢電影和市場的關系[J].世界電影,1999(2).
[4]陸川.體制中的作者:新好萊塢背景下科波拉研究(上)[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8(3):79.
[5]陸川.體制中的作者:新好萊塢背景下科波拉研究(上)[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1998(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