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昕(浙江音樂學院,浙江 杭州 310024)
作品《牧歌》為長笛和打擊樂而作,是對筆者2014年曾獲第九屆音樂金鐘獎器樂作品獎的民族室內樂《牧歌——為竹笛與揚琴而作》進行的一次全新編創。其創作思路與手法是用西洋樂器和現代的創作技法去表現具有中國文化和少數民族地域(即,甘肅、內蒙、西藏等地)風格的音樂作品。筆者作為此作品視覺多媒體創作與舞美設計的導演,參與整個跨界融合制作的全過程。這種從音樂創作到形式創作的整體性,不僅可實現跨界融合的多媒介藝術形式,更能獲得藝術語言與審美意向的高度統一與融合。作品2017年獲國家藝術基金小型項目資助,將于2018年6月在上海呈現給觀眾。
這部作品的音樂創作力圖實現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東方與西方音樂語言高度融合的藝術效果。在這一編創轉化的過程中探索民樂音響質感向西洋樂器音響質感轉變的技術過程,剖析各音樂元素在音響形態轉變過程中的變化軌跡與特征,透視出音色音響結構在音樂發展中的獨特結構意義。同時,實現用西洋樂器和現代的創作技法去表現具有中國文化和少數民族地域風格的音樂作品,展現出具有東西方音樂語言高度融合的音樂魅力。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對我國甘肅、內蒙、西藏草原上勤勞勇敢的少數民族風土人情、文化風貌的熱愛和歌頌。主要表達了本人對生活在祖國北方熱土上,勤勞、智慧、快樂的少數民族生活的歌頌與向往,抒發了內心對少數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致的熱愛。
整部作品的音樂結構構思,是建立在對音色結構的思考與發掘基礎之上,這與本人在草原上所偶遇到的彩虹之景有關。如果你可以幻想,你誤入了草原上的彩虹,看到七彩的顏色卻找不出斑斕色彩之間的邊界,游走在五彩斑駁的彩虹中,仿若自己是漂浮在空中的水霧,在陽光的照射下閃耀著七彩的光芒,同時俯瞰著草原、大地,享受著自然的絕美與暢快。所以,作品的主要思維方向也是對音色的思考,音色是整個作品結構的劃分點,對打擊樂和長笛的音色構架進行了諸多探索與思考,尤其對打擊樂的音色組合與結構發展進行了新的探索與思考。
作品的整體結構形態呈現出“拱形”仿若彩虹般的一體化結構形態,本人稱之為“擬態化結構形態”,整部作品總體可分為三個段落,這三個段落在時間結構上形成了逐漸遞增的結構特征。其音高組織都來源于D這個基音所產生的泛音,D音貫穿全曲,節奏的特點主要體現在重音和極小細節性的節奏變化,并運用了一些搖滾風格的節奏型,呈現出強烈的節奏動感推動力。總之,節奏音高的簡約、音色力度的豐富是這部作品的主要創作特點。
第一段落:引子段落,主要音高組織、節奏形態出現,在以長笛氣聲音響形態的烘托中,打擊樂在金屬打擊樂器組與馬林巴的交互中,以滾奏織體為主配合特殊演奏法(如,弓拉馬林巴、刮奏大鑼等)營造出仿若風聲、雷聲、雨聲的草原神秘之景。第二段落:在以長笛固定節奏音型與打擊樂點狀音型織體的對比中,依靠音高組織、力度起伏的逐漸變化,使整個段落呈現出逐漸增長攀升的結構態勢,并在此基礎上將整部作品的主體段落(第三部分)引出,主要體現在長笛連續密集十六分音符的持續演奏,并在此基礎上做出快速的音高變化與力度變化。這一創作手法不僅在音響構架中體現出重要的織體形態結構意義,更加強了演奏難度,促使演奏者獲得獨特的演奏體驗。第三段落:主要以馬林巴的具有搖滾風格的固定節奏型為結構主體,在以D為“焦點音”的主題變奏貫穿中,利用音色、音高、織體等音樂元素的變化展開,逐漸將作品推向高潮,并在高潮段落長笛聲部奏出具有少數民族草原民歌風格的旋律,這使音樂的情感獲得了滿足,而后在音樂織體、音高與力度的遞減中逐漸回落趨于平靜。這一段落的音樂展開,在前兩段落的基礎上完整勾勒出如彩虹般的拱形結構形態,營造出快樂富有動感的音響空間,傳遞出草原上迎風歡歌、與云起舞的曠野情懷。在第三部分的創作中,有意加強、突出打擊樂演奏難度,在豐富變化的音色中持續演奏到樂曲結束。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音樂作為藝術形式中較為抽象的聽覺藝術,其形式與內容體現出更加開放、自由、交融、多彩的特點。在這部作品的創作中,本人創新借助其他藝術表現形式,以期豐富音樂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在力圖實現舞臺藝術的跨界融合方面,作品通過多媒體和舞美、燈光的創作與設計,以期達到音樂聽覺藝術為主和多維視覺藝術的跨界融合,使音樂在富有視覺色彩、舞臺動感的時空中對話交融,帶給觀眾更加豐富、立體的視聽結合新體驗。音樂是聽覺時間藝術,多媒體動畫是視覺時間藝術,“時間”作為這兩種媒介的共同載體,需要呈現出相互支撐、無間交融的藝術語言,如何將音樂時間與視覺時間凝結在一起也成為這部作品最為重要的創作難點,這也是此次跨界藝術創作的重要價值體現。視覺與聽覺因“時間”而交融碰撞,這可以使觀眾獲得視聽一體的多維感受,在視覺藝術的帶動和引導下觀眾能夠更加放松且快速的進入當代音樂作品的聆聽感受中,獲得更加豐富的立體藝術享受。
整部作品的視覺創作與音樂創作觀念同構,以簡約抽象的藝術理念去構建多媒體與舞美創作。舞臺設計采用幾何化形質的多時空對話簡約理念,多媒體動畫的整體結構在參照音樂結構的同時,突出視覺語言的凝練與簡約,在畫面的轉接、明暗關系與多層視覺疊置等方面參照音樂的聽覺感官,再配合視覺藝術家本身的理解與藝術感知力加以融合創新。在這一創作過程中,本人除提供音樂時間與視覺時間結構的分析參照腳本外,要清晰的指明視覺場景與象征素材,給予視覺制作藝術家明晰的導引,同時要參與到視覺制作的每一環節中,不斷跟視覺藝術家溝通交流共同創作,從而達到視覺和聽覺的創作同構與交互共鳴,以及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一。
總之,《牧歌》在視聽同構的觀念指引下,其音樂內容、藝術形式、創作風格、創作技法等都體現出簡約凝練和追求更具個性化的藝術表現力。這種以音樂為主體、在室內樂演出形式中加入多媒體視覺藝術和舞臺藝術的創作形式,其最終目的是想實現當代音樂的跨界多維藝術體驗,進而創作出開放、多元具有新時代感染力的藝術作品。作者以創新藝術形式、提煉民族精神為己任,以實現東西方藝術語言高度融合的藝術追求為目標,創作出了具有一定藝術高度的當代音樂跨界室內樂作品,能為觀眾帶來豐富立體、卓越超凡的藝術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