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忠宇(南寧市群眾藝術館,廣西 南寧 530000)
農村文化的載體和組織者是文化站,過去,因為全國不少鄉鎮政府對文化站的重視不夠,導致許多地方農村文化的低迷,引發種種問題:
1.文化設施不姓“文”。筆者曾對某縣幾個鄉鎮進行調查,該縣原有21個文化站,21個影劇院,到2017年底,許多影劇院名存實亡,勉強堅持支撐下來的只有6個。對文化設施的建設,雖然利益于文化部的文件,所有鄉鎮均有了文化活動中心,但是由于后期投入少,有的被挪作他用。有的鄉鎮名義上為了盤活現有文化資產,將影劇院等文化經營場館轉讓、租賃,改造成超市、服裝城等等。這種文化設施不姓“文”的情況實際上是一種國有文化資產的流失。有些地方,文化專干成了政府部門的勤雜工,只是在春節或某一重大節日才舉辦一兩次農村文化活動。
2、文化專干不姓“文”。對于文化專干不姓“文”的情況有兩種,一是有的鄉鎮,將行政工作能力強的文化專干安排兼任政府其他職責,享受鄉鎮其他干部同等待遇。另一種是某些鄉鎮,將文化站視為可有可無的單位,鄉鎮政府安排文化專干,根本不考慮文化站的業務工作,而是隨便“拉郎配”,有些是電影放映員轉任,有些是武轉文的復退軍人,有些是一些單位領導的“子弟兵”,這樣不姓“文”的文化專干,當然不能搞好農村文化工作。
3、文化工作成了無米之炊。鄉鎮政府不重視農村文化,文化站經費當然就嚴重短缺,特別是稅費改革以后,鄉鎮財政收入減少,文化站要開展活動,完全靠拉贊助,四處討錢。由于體制原因,文化站或文廣站既不是鄉鎮政府的直屬部門,又不是縣文化局、縣廣播電視局的派出機構,無怪一些文廣站的專干抱怨:“我們是不知親生父母是誰的私生子”,意思是說,誰都不愿給文化站掏錢搞活動。為此,文化工作成了無米之炊,難以開展。
4、文化隊伍散失。農村文化活動開展是否紅火,重要的一條是要有一支樂此不疲的隊伍和一批熱心的文化骨干。但目前的一些農村缺少這樣的一批“領頭羊”,青壯年普遍外出打工,一部分有頭腦、有文化、擁有一技之長的文藝人才紛紛外流,從而導致村民自發組織的文化群體失散,“水土流失,秧苗難長”。
綜上所述,由于不少鄉鎮政府忽視農村文化,當前許多農村,文化事業發展滯后,文化教育陣地嚴重匱乏,思想道德、文化感召力減弱,科技文化推動力滯后,文化發展滯后于經濟發展。一是娛樂文化生活陶冶力下降,電影少、廣播少、書報少、文體活動少,加之各種腐朽思想的負面影響,致使農村人們的道德滑坡、世風變濁,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有所滋長。在一部分人的心目中,政治是空的,理想是遠的,道德是虛的,金錢才是真的,似乎除了金錢和享樂以外,再沒有什么可值得追求的東西。有的只求實惠,不講理想,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被歪曲,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淡漠;二是文化生活貧乏,文化市場不健康,倫理道德觀念蛻變。農村社會環境受到污染,許多格調低下和渲染色情暴力犯罪的書刊、音像制品充斥農村文化市場,惡化了農村社會精神環境。部分農民的社會正義感、責任感、義務意識淡漠,榮辱觀、是非觀混亂,國家和集體觀念淡化,道德滑坡;三是文化項目難以引進。近幾年中央出臺了不少扶持農村發展的好政策,并且有大量專項資金扶持農村文化建設,但由于農村文化體制、設施、人才、陣地等方面的問題,好機會經常擦肩而過;四是宗教活動頻繁,封建迷信抬頭,社會治安形勢不容樂觀。在農村修廟宇、看陰陽宅風水盛行,神漢巫婆頻繁活動,農村歌舞表演和跳大神活動同時在一個村進行的現象屢見不鮮,婚喪喜事大操大辦現象突出,不少地方,“六合彩”等賭博成風,由賭而偷,由偷而搶以及打架斗毆吸毒等現象屢禁不止,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
針對以上弊端,筆者認為,大力發展農村文化,才是標本兼治的良藥。而鄉鎮文化站是宣傳教育的重要陣地,是當地政府組織群眾、發動群眾、鼓舞群眾的得力助手,它起到傳播知識,交流信息,技術推廣,收集民情和開展文體活動等多種作用,所以,鄉鎮政府必須認識到,加強鄉鎮文化站建設,就是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一個最基本的環節,從而重視、加強文化站的建設,并做到如下幾點:
1、穩定文化隊伍。鄉鎮文化專干為活躍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推動農村精神文化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政府要顧全大局,增加文化事業經費的投入,穩定文化隊伍,為鄉鎮文化站專干創造一個必要的工作環境。并且要有計劃地培養一批有真才實學的文化站專干隊伍,為群眾文化事業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2、因地制宜抓好農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強文化設施建設,是開展文化活動的基本條件,也是農村文化工作的關鍵。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精神文明建設的觀念必須糾正。作為文化站的專干,要有對文化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要努力爭取領導對文化的重視,加強文化設施建設。要根據鄉鎮農村人口布局、地域特點、經濟條件有計劃地創建一批具有實用價值的文化設施,也可以利用現有的文化設施進行改造。
3、抓好農村文化網絡建設。鄉鎮文化站是農村文化網的網頭,起著核心作用。它能選擇合適的方式把廣大農村中具有參與文化活動興趣和志愿的農民朋友組織起來,形成一個文化活動群體。而建立農村文化網的關鍵是要找準結合點,把文化網建設納入創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中,積極培養農村業余文藝團隊。農村的文藝團隊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和水平。同時,要發揮“點”的導向作用,開展網點結對,采取“抓大帶小”、以強扶弱的策略,根據幅射效應,帶動文化力量較弱的村落。
4、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文化娛樂活動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催化劑”。一是要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把黨的農村政策和中心任務及時送進農村的千家萬戶。二是要弘揚主旋律,堅決掃除黃、賭、毒、封建迷信等社會丑惡現象,結合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把農村典型的好人好事搬上舞臺,讓農民自演自說,在娛樂中得到啟發教育和鼓舞。三是抓好家庭文化建設。家庭文化是村落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大力開展家庭文化活動,形成農村講科學、講文明、講道德的新風尚。四是抓好民間文化挖掘。民間文化不僅富有生活氣息,而且對村民最具召喚力和誘惑力,給人以深深的感染力。比如,南寧市原邕寧縣組織的斑鳩舞、春牛舞,以及民間八音,從土俗而榮登高雅之堂,頻頻受到北京、杭州、無錫、等國內許多大型文化活動的邀請,這都是民間文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兼得的成功典型。
5、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隨著社會的發展,群眾文化的需求不斷提高。為了適應工作需要,文化專干要加強多方面的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是努力把握時代脈博,積極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了解當前農村工作的形勢與任務。二是積極參加上級主管部門組織舉辦各類業務培訓,吸收新“營養”。三是加強自學,根據工作需要,邊學邊干,并與實際工作相結合。
當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的城鄉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村正在由傳統的、相對封閉的農業社會形態,向開放型、多元化的新農村轉化。在這場變革中,農村經濟發展的豐富性決定了文化建設必須適應新的狀況。過去,我們一直把農村文化作為依靠國家或集體投入的事業來看待,大多存在消極觀望、等靠要的思想。殊不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文化建設施展拳腳的天地非常寬廣,大有作為。如今,鄉鎮文化站也逐漸具有了雙重性,既是事業性質,又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文化產業。尤其在農民生活普遍富裕起來的地區,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深化與延伸,農村與城市之間的經濟文化進一步交融匯合,各種經濟成份的文化產業都紛紛搶占農村市場,一些緊跟時尚的文化活動方式相繼進入農村。
在某種程度上,這里的農村文化已遠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村文化,而正在逐步形成都市化、市場化的文化景觀。鄉鎮文化站應該富有前瞻,在盡快制定與完善相應的文化法律法規的基礎上,為確保事業做大做強,放開手腳地走文化產業這條路,比如,南寧市邕寧區八音隊面向文化產業化,正醞釀建立文化公司,將邕寧八音推向更大更廣闊的文化市場。
回顧并重新審視農村文化的發展軌跡,初始階段,每個鄉鎮建立起文化站的思路帶有明顯的計劃經濟時代的痕跡,隨著農村經濟與社會形態的發展變化,鄉鎮文化站的相對平衡逐漸被打破,這是大勢所趨。但也不可否認,農村文化站和農村文化之所以一衰一榮,出現兩種極端,其中原因,也是由于國家無可以具體操作的農村文化政策之故。當前深入進行的改革開放,其實質就是新舊兩種觀念、兩種體制的轉型磨合,在這個轉型階段,國家立法部門應與時俱進地積極探索,認真研究和制定出新的農村文化對策,這樣才能促使農村文化持續向前發展。
隨著我國“以法治國”的完善,要充分利用這個機遇,把農村文化建設中的一些重大的、根本性的問題用法律條文的形式確定下來,做到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有章可循。而且,只有立法,才能確保文化發展戰略列入當地黨委政府的整體工作規劃,才能使文化建設成果真正成為考核干部政績的一項主要內容。這對某些鄉鎮領導只抓經濟,忽視文化,只顧求安穩、守攤子,缺乏應有的工作主動性和開拓性的現象,無疑能產生相當大的觸動。
綜上所述,雖然目前農村文化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只要我們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基層黨委、政府、文化專干以及農村群眾形成合力,農村文化就能出現空前的繁榮,就一定能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筑和諧社會方面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