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陳少敏(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5)
“人民”是一個憲法基本概念,在傳統憲法文本中,人民歷來指稱政治共同體的全部個體,共同體的所有成員在理論上都參與立憲、都是權利義務主體,因而構成了立憲與護憲的基礎。但是在中國立憲史上,國民或公民卻走過了一條“統—分—統”的曲線,“人民”一度成為與“敵人”相對立的概念。人民概念的“革命化”不僅固化了社會分層,且將社會分層規范化,這對憲法的實施構成了嚴重障礙。對這一曲折的“人民”概念史進行描述與分析,并指出它的出路,相信對中國憲法文本的完善與憲法實施具有重大意義。
在早期,民國的憲法無非是在用形式上的平等權掩蓋事實上政治被少數人所掌控的事實。正如李大釗在《平民政治與工人政治》中所指出資產階級所說的“人民”并不包括婦女與占大多數的無產階級男子。
而在左派的人民觀中,只有社會底層(工農階級)才是真正的人民,但這種觀點并不是馬克思主義所首創,早在法國大革命時期,當時人就已經把“人民”一詞定義為社會的底層。法國革命性的人民觀對于馬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這又進而影響到了俄國革命。而毛澤東人民民主專政的學說便是這個思潮之中最為重要的一支,其不僅僅認為其由社會底層(工農階層)構成,還主張人民是不斷變化的范疇,是創造歷史的動力,是需要被代表、需要被教育的存在。
與毛澤東不同的是,在孫中山那里,盡管其將人民分為“先知先覺”、“后知后覺”與“不知不覺”三類,但其在整個族群內部并未再做敵友區分,作為主權者的仍然是一個法秩序內的所有人。而在以毛澤東為首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家那里,將功能階層與之外的階層做了區分,之外的階級是否屬于人民的范圍需要政治權威的決斷。這種區分成為了一些重要場合制憲者對人民一詞的說明,不斷加深了“人民等于統一戰線構成”這一公式的說明力。
由上文可知,從《共同綱領》以來,我國的憲法性文件中所使用的人民一詞的含義都是這種新民主主義“人民—群眾”觀的反映,但更復雜的是,《八二憲法》中的人民的含義被擴大了,通過對《八二憲法》的理解,筆者認為憲法所稱的人民有以下幾種含義:1、文明共同體,如“中國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國家之一。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2、國家的建設者,如“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赴后繼的斗爭”;3、憲法的締造者,如“本憲法以法律的形式確認了中國各族人民奮斗的成果”;4、國家權力的擁有者,如“中國人民對敵視和破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國內外的敵對勢力和敵對分子,必須進行斗爭”;5、憲法的維護者,全國各族人民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準則,并且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6、政治意志的被代表者,“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7、政策收益對象,“國家發展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文學藝術事業”。
就以上諸種用法而言,在用法1和用法2之間存在這樣一個問題,即作為歷史中形成的文化共同體的人民與選擇了社會主義國家這一政治形式作為其生活方式的人民如何銜接起來。社會主義國家理念就其根本而言是現代的政治理念,并不是在歷史之中自生自發地生長出來的,因此在這兩個用法人民的概念中產生了沖突。另外,針對用法6也產生了較大的爭議,就其他用法而言,作為主權者的人民是一種主動的身份,政府只有經過人民的授權才有正當性,同樣作為主權者的人民的意志應當是理性的,作為先鋒隊的政黨只不過是人民意志的代表者,而且人民依然保留著對所有問題最終決斷的權力。而在用法6中,人民不僅處于一種被動的地位而且很大程度上還處于非理性的狀態,需要接受公民教育,因此,如何將人民所處的主動地位與被動地位調和起來始終是現代憲法學中的一個難題。
就以上對于人民一詞用法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的結論,就每一種用法自身而言,都有其正當的理由存在。但是,如果把這六種用法疊加在一起就難以形成一個內在融通的意義體系,甚至在有些用法之間,如果不加以適當的解釋則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憲法中“人民”觀念的正確理解,對于我國憲法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憲法實施一直處于不理想狀態,其重要原因之一當是與憲法精神相悖的“人民”概念作祟。但在1984年我國宣布作為敵對階級的“四類分子”全部改造完成,使“革命人民”失去了它的對立面——敵人,從而抽掉了“革命人民”存在的價值,在憲法上構建了普及于所有中國公民的“中國人民”概念。特別是其后的憲法修正案將法治與人權入憲,實現了憲法精神由“革命”向“法治、人權”的轉變,使“革命人民”失去了最終的庇護所,作為憲法概念的“全民人民”終于登場。這是一場憲法觀念的偉大變革拓寬憲法實施的基礎,從而推進憲法實施。憲法實施的力量最終在于個人對憲法的忠誠與信仰,但是“革命人民”的憲法概念不僅固化了社會分層,而且將社會分層規范化,人為地制造了憲法的對立面,縮小了憲法的社會基礎?!叭袢嗣瘛钡膽椃ǜ拍顚⑷嗣竦纳矸萜占坝谒腥耍鸫a在觀念上承認每個人都是憲法的制定者,憲法權利的享有者,這無疑有利于公民對憲法的信仰與忠誠,從而拓寬了憲法的社會支持基礎?!叭嗣瘛备拍顚椃▽嵤┑纳鲜稣嬗绊?,可以得到世界經驗和中國經驗證實。確立“人民”概念的過程,恰恰與我國憲法實施好轉進程成正相關關系。當然,憲法實施的好壞是一果多因現象,要徹底解決中國憲法實施的難題,還需要全體人民付出艱巨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