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昭成(煙臺大學 法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0)
所有權保留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二銅表法》,其中第六表第8條規定:“出賣的物品縱經交付,非在買受人付清價款或者提供擔保以滿足出賣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權并不轉移。”由此我們可知,所有權保留制度的特征是,所有權轉移與交付不在同一時間內完成。有兩個條件可以滿足所有權轉移,一個是買受人付清價款,另一個是達到雙方合意的條件。這既體現了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也尊重了雙方的意思自治。
我國由于歷史因素和經濟制度的影響,對于所有權保留制度并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合同法》第133條規定:“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第134條規定:“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屬于出賣人。”這兩條,可以說是原則性的提出了所有權轉移除了法律規定以外,當事人之間可以自由約定。《合同法》第167條規定:“分期付款的買受人未支付到期價款的金額達到全部價款的五分之一時,出賣人可要求買受人支付全部價款或解除合同。”《合同法司法解釋三》第75條規定:“買受人已經支付標的物總價款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出賣人主張取回標的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兩條是對所有權保留交易中買賣雙方的權益義務進行的規制。《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34條規定:“買賣合同喪失人主張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四條關于標的物所有權保留的規定適用于不動產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可知,不動產的所有權嚴格按照物權法定的原則,必須進行登記公示后,才能發生變化。可以說,無論是從但書條款內窺視,還是直接解釋什么是所有權保留,還是從細處規定雙方的權利義務,還是規定所有權保留適用的客體范圍,可以看出我國對于所有權保留制度雖沒有明確規定,但是在實務中是認可的。
在買賣合同中,由于交付和所有權變動同時進行,因此雙方的權利義務本是相對簡單純粹的,但是在所有權保留制度中,由于所有權變動和交付的時間差,同時由于此制度大都同分期付款結合在一起,因此催生了多重的權利和義務。
首先,買受人有期待權。所謂期待權,是指權利人依據法律或者合同的規定,依法對未來的某種權利享有一種期望或期待的利益。在此制度中,買受人依法享有所有權轉讓的期待權利,這種權利可以稱之為期待權。[1]這種期待權類似于在發生所有權變動前的公示未發生時,買受人享有的對未來享有權利的期待。但其實這是截然不同的。所有權保留制度內的期待權是和主給付義務相依相生的,并不是附隨義務。附隨義務是一種動態的義務,包括保護義務、協助義務和通知義務等。但是所有權保留合同中,法律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的發生所有權變動的條件內的義務,是主給付義務,是合同的主要內容,并不是合同成立后的附隨內容。并且,這里期待權相對的義務是源于法律規定和當事人約定,換言之,是具體明確的,而附隨義務則是源于誠實信用的大原則,往往是雙方為了實現交易價值而自覺履行的。
其次,出賣人享有取回權。所有權保留制度設計的初衷在于兩點[2]。一是物盡其用,出賣人可以減少庫存的壓力,提高了商品交易的成功率,促進了社會資本的流通,更好的實現資源配置。二是用所有權作為債權的擔保。而第二點就是通過出賣人的取回權實現的。所謂取回權是指買受人違約的情況下,出賣人享有的取回標的物的權利。正如《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第35條規定:“當事人約定所有權保留,在標的物所有權轉移錢,買受人有下列情形之一,對出賣人造成損害,出賣人主張取回標的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一)未按約定支付價款的;(二)未按約定完成特定條件的;(三)將標的物出賣、出質或者作出其他不當處分的。取回的標的物的價值顯著減少,出賣人要求買受人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實務中常見的情況是買受人不當使用或者無權處分,損害出賣人權益時,出賣人有權取回標的物。但除此之外,有兩個問題值得探討。
一是對于出賣人取回權的限制。這是源于民法利益平衡的大原則,如果一味的保護出賣人的取回權,勢必會損害到買受人的利益,會使交易一直處于不平穩的狀態中,這與自羅馬時期就奉行的合同儀式感的精神相背離。所以在《合同法司法解釋三》第75條明確限制了取回權的使用條件。但是,在達到法條適用的條件后,買受人在買賣關系中瞬間變為強勢地位,引發了一系列糾紛。比如買受人不繼續支付價款時,出賣人無法直接行使取回權取回標的物,可能只能通過追究買受人的違約責任來進行救濟。
二是在破產程序中的取回權如何行使[3]。這里有不同觀點。有人認為所有權保留的具有約定擔保物權的性質,出賣人享有擔保物權,在擔保物的價值范圍內優先受償。另有觀點認為,所有權保留的公示性較擔保物權較弱,因為采用的是約定意思主義,而不要求登記且采用書面形式,不具有對抗效力。如果將所有權保留和其他擔保物權相提并論,對于其他債權人是不公平的。但是,我們認為,只要所有權沒有發生變動,仍屬于出賣人,基于所有權的效力,出賣人就應享有取回權。所有權保留只是約定財產所有權的歸屬,并不是創設一種新物權。這從根本上并不復雜,出賣人只需使用物權的對世效力,行使取回權即可。至于,在破產程序中是否可以變通,比如標的物對出賣人價值不大,是否可以要求債務人支付價款,或者采用其他清償手段,這都可以在債權人大會上進行探討。反之,若出于某些考慮,否定出賣人的取回權,只允許其以普通債權向管理人申報,對于享有所有權的出賣人,是不公平的。
再次,出賣人享有非典型的擔保物權可以看做是讓與擔保物權。典型的擔保物權是以確保債務的履行為目的而在債務人或第三人的物上設定的物權,比如抵押權、質權、留置權等。由于所有權保留制度中,表面上看并沒有在債務人的物上設定物權,而是以所有權變更作為擔保,來確保債務的履行,物上除了出賣人的所有權以外,并沒有典型的擔保物權。但是,作為一種所有權擔保形式,所有權保留可以看做是所有權轉移和讓與擔保的集合。在擔保權構造說之下,讓與擔保是指債務人或者第三人為擔保債務的履行,將擔保物的所有權轉移給擔保權人,而使擔保權人在不超過擔保目的的范圍內,取得擔保物的所有權,債務清償后,擔保物應返還予債務人或第三人;債務不獲清償時,擔保權人得就該擔保物優先受償的擔保物權。[4]而所有權保留制度中的擔保物權可以解釋為,所有權從出賣人到買受人轉移,然后買受人作出讓與擔保,由此標的物上附著了讓與擔保物權,以此來確保買受人的債務履行。
當然,對于所有權保留制度中的公示,以及是否可以將標的物由動產延伸到不動產等一系列問題,需要在更好的了解所有權保留制度中的雙方權益基礎上,也需要適當引入對第三人的權益進行考慮后,再對以上問題進行探討。
注釋:
[1]王利明.所有權保留制度若干問題探討[J].人民法治,2015(09):9-12.
[2]李文一.論我國所有權保留制度的完善[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7,8(06):55-57.
[3]王娟. 破產法上的取回權研究[D].貴州大學,2016.
[4]高圣平.動產讓與擔保的立法論[J].中外法學,2017,29(05):119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