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知育教人不惑,情育教人不憂,意育教人不懼。現在看來,其實科學正是達到不惑、不憂、不懼的最好途徑。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院長潘建偉日前出席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畢業典禮,他在題為《科學的價值》的演講中這樣說道。
從事科研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不要去攀比個人待遇的高低,應該攀比科學貢獻的大小,攀比對國家貢獻的大小。在生活上要知足常樂,在科學研究和對國家的貢獻上,要不知足而常樂。
——科學家施一公近日回到老家河南,與河南農業大學的師生這樣分享自己的科研經歷及感悟。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一顆匠心,不只是匠人才有,有匠心的人都可以稱為匠人。當你有了敬畏之心,去做一件事情時,你就會始終如一地把它做下去。你不會覺得自己很辛苦,反而會很快樂地從事這項工作,因為你很熱愛它、很尊敬它。
——近日,中華百年老字號“胡魁章筆莊”負責人朱曉宇在“一刻talks”上的演講中這樣談“匠心”。
較之世界人工智能發展水平,中國與其他國家基本上站在同一起跑線,但因為創新能力不足,因而與國際先進國家的發展水平差距還較大。最后誰能引領,就要看誰的創新能力強、誰的速度快。
——日前,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揭牌成立。首任院長張鈸在接受采訪時這樣表示。
一個大學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大學中的學者具有探索真理的基因。這個基因就是批判性思維,就是善于提出疑問,并創造性地解答疑問。正是這個基因,成就了大學的價值。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錢穎一在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18畢業典禮上發表的演講中這樣表示。
歷史積淀在文化里,文化蔓延于歷史中,同時又交集、匯聚于城市,并通過城市這個“容器”的壓縮和聚變發出種種“新聲”和“新態”。由此,深刻影響和有力推動著中華文明的現代化進程。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城市科學研究院院長、首席專家,媒體與傳播學院教授劉士林在上海交通大學的演講中這樣談歷史、文化與城市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