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家風問題,例如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爸液駛骷揖?,詩書濟世長”,是中國大多數家族推崇的經典家訓之一,常常以楹聯或對聯的形式出現于居家的門廳中,對人們的心靈進行著潛移默化的啟迪、規范、教化和塑造作用。一個家族有好的家訓、家規,才能培育優良家風。今天咱們就家訓這個話題聊一聊。
先說什么叫家訓。《漢語大詞典》釋義,家訓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后漢書·文苑傳下·邊讓》:“髫齓夙孤,不盡家訓?!泵鲝堃还稹吨乜獭搭伿霞矣枴敌颉罚骸暗》蛲趼妨暌?,禮教殘缺,悖德履行者,接踵于世;于是為之親者,恐恐然慮教敕之亡素,其后人或納于邪也,始丁寧飭誡,而家訓所由作矣。”這一段話非常明確地點明了制定家訓的目的,就是怕子孫走上邪路,故而對其立身處世、持家治業予以諄諄教誨“而家訓所由作”。家規,也可以說是家訓的同義詞,指家中的規矩,是祖上對后代子孫的行為規范。唐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詩:“諸男皆秀朗,幾能守家規?!奔绎L是“指家庭或家族的傳統風尚或作風”,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傳的道德準則和處世方法,是上輩人對下輩人的言傳身教,是靠自身的行為影響下一代。例如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序云:“潘岳之文采,始述家風;陸機之辭賦,先陳世德?!彼涡翖壖病端{歌頭·題永豐楊少游提點一枝堂》詞:“一葛一裘經歲,一缽一瓶終日,老子舊家風?!卑徒稹都摇范骸白屵@個女人住在客廳里,不僅侮辱了這個尊嚴的地方,而且會在公館里散布淫亂的毒氣,敗壞高家的家風。”
制定家訓或家規是中國家庭教育的一大特點。若從周公《誡伯禽書》算起,有文獻記載的家訓就有近三千年了。歷代流傳下來的《家誡》《戒子書》《家規》《家范》《家禮》等,有一百多種,都屬家訓一類。
古人為什么要為家族、子孫制定家訓呢?我們看一下古人撰寫的幾部家訓序言就大致明白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帝范》序曰:“汝以幼年,偏鐘慈愛,義方多闕,庭訓有乖。擢自維城之居,屬以少陽之任,未辨君臣之禮節,不知稼穡之艱難。每思此為憂,未嘗不廢寢忘食。自軒昊以降,迄至周隋,以經天緯地之君,纂業承基之主,興亡治亂,其道煥焉。所以披鏡前蹤,博覽史籍,聚其要言,以為近誡云耳?!碧铺谑莿摌I之主,怕后世子孫生于安逸,有乖庭訓,不知道世事艱辛,這才“披鏡前蹤,博覽史籍”“以為近誡”。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孫奇逢在《孝友堂家規》序中說:“邇來士大夫絕不講家規、身范,故子若孫鮮克由禮,不旋踵而壞名災己,辱身喪家。不知立家之規正須以身作范。祖父不能對子孫、子孫不能對祖父,皆其身多慚德者也……吾家先微,以慈孝遺后人,所垂訓辭,世守勿替。余因推廣其義為十八則,愿與子若孫共勉之。”如果長輩“不講家規、身范”,就會導致子孫“壞名災己,辱身喪家”,孫奇逢鑒于有的世家大族由于不講家規、身范,導致子孫“不旋踵而壞名災己,辱身喪家”,這些教訓促使其撰成《孝友堂家規》十八則,“與子若孫共勉之”。
中華民族自古就重視庭訓家教,有兩個故事至今在老百姓中耳熟能詳。一個是曾子殺豬教子。這個故事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曾子之妻要去市場買東西,兒子哭著要去,他母親說:“你在家吧,我回來了殺豬給你吃?!痹拥钠拮訌氖袌龌貋?,曾子準備殺豬,其妻趕忙制止說:“我是給孩子說笑話哩?!痹釉唬骸皨雰悍桥c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彼炫脲橐?。意思是說:孩子是跟著父母學的,你今天欺騙他,他不相信你,怎么能要他走正路呢,于是就把豬給殺了。
第二個故事是孟母三遷、斷機杼?!度纸洝吩唬骸拔裘夏?,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边@個故事出自漢劉向的《列女傳》:孟子小時候,住在鄉下,見上墳者有擺供、哭墓,做游戲就跟著學。孟母說:“這里不是我們應該住的地方?!庇谑蔷桶岬绞袌龈浇?。孟子玩耍的時候又學商人叫賣。孟母又說:“這里也不是我們居住的地方。”于是就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再玩游戲的時候,就學官府祭祀并且按照禮節進退。孟母高興地說:“這里才是我兒子居住的地方啊。”這就是孟母三遷。有一次孟子回到家,孟母正在織布,問道:“學得怎么樣了?”孟子說:“就那樣?!泵夏敢宦牱浅I鷼?,把正在織的布給剪斷了。孟子害怕,問為啥這樣,孟母說:“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泵献勇牶髧樍艘惶彀葑铀甲隼蠋煟趭^學習,終于成為大儒。孟母也被后人奉為做母親的典范,前兩年還有人提議把孟母的生日定為中國的母親節。
有人說“世上沒有百年不敗的家”,又說“富不過三代”,這樣的例子確實不少,但是“世代簪纓”的世家大族也不乏其例。下面僅舉《文苑英華》中的三例,以佐證有好的家訓傳家,規范子孫的行為,對后裔成才所起的作用。
《文苑英華》902卷《太子賓客贈太子太師竇希球神道碑》說,竇希球因“退讓致,不忘于先,疇虛玄為心,得之于家訓”,故能建功立業。966卷《杭州臨安縣令裴君夫人常山閻氏墓志》說:“夫人貞順惠和,恭明孝慈,自天授也。樂善睦親,儉而好禮,承家訓也?!?77卷《銀青光祿大夫守工部尚書致仕上柱國中山郡開國公食邑二千戶贈陜州大都督博陵崔公行狀》,稱贊其“以忠貞為仕模,以勤儉為家訓。身居侯邸,清節如初”。
中國歷史上的家訓、家規有一百多種,比較有名的、大家都比較熟悉的莫過于《顏氏家訓》和《朱子治家格言》。
《顏氏家訓》是南北朝時期的顏之推所撰,內容豐富,許多家族都以此作為訓誡子孫的教育讀本,宋陳振孫稱“古今家訓,以此為祖”?!额伿霞矣枴烽_篇說:“夫圣賢之書,教人誠孝……禁童子之暴謔,則師友之誡,不如傅婢之指揮;止凡人之斗鬩,則堯、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誨諭。吾望此書為汝曹之所信,猶賢于傅婢寡妻耳?!敝浦剐『⒆拥拇忠?,老師和朋友的勸說不如家中仆人的管教;防止普通人之間的爭斗,給他講堯、舜那一套大道理,還不如讓其妻子曉以利害。我在這本書中說給你們的話總比仆人、妻子高明吧。作者的良苦用心,躍然紙上。
清和民國時期最負盛名的家訓應該是《朱子治家格言》。這是朱柏廬所撰。朱柏廬是明末生員,沒有什么顯赫的仕宦業績。但《朱子治家格言》中的許多話道理明白,文字淺顯,讀起來瑯瑯上口,幾乎是家喻戶曉。諸如:“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薄耙宋从甓I繆,毋臨渴而掘井?!薄芭c肩挑貿易,毋占便宜;見貧苦親鄰,當加溫恤?!痹偃纾骸白孀陔m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睘椴簧偌易逵米黛籼瞄郝?,時時提醒子孫敬祖、讀書。
《禮記·大學》云:“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毙奚怼R家,運用家訓家規規范子孫的言行,是治國、平天下的前提。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言傳身教,好的家風對子女的成長起著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前文說的曾子殺豬教子、孟母三遷就是最好的家教。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中,家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習近平總書記說:“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我們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加強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建設,特別是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
(作者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