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漢
【摘 要】本文分析了影響四線城市普通高校學生就業的三個方面的因素,主要為學生個人、學校和家庭三方面,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就業問題的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 影響因素 解決問題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004
一、引言
近年來伴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減慢,高校畢業生人數年年增長,就業一年比一年困難,畢業生就業已經受到社會各界和各級政府高度關注,大學畢業生的就業能力研究也成為焦點。就業情況反應著高校的人才培養的水平,也是反應畢業生在校期間學習狀態的一個指標。然而高等學校的就業問題中,各個學校的情況各不一樣,本文主要針對處于四線城市的普通高校大學生就業問題進行分析,就業的影響因素有哪些,如何應對。
二、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分析
影響大學生就業的因素很多,但總的歸納起來主要為個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學校因素這三方面。
(一)個人因素
影響畢業生就業的首要因素是學生本人的專業。學生的專業受到專業發展前景、專業人才需求量、專業人才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專業要求較強、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學歷要求不高的學生更傾向于就業;專業相對寬泛、專業背景要求不高的專業或學院的學生對升學有較強的偏好;而接觸面廣、思維靈活的專業的學生對于自主創業有較高的積極性,來自不同專業的學生的畢業去向偏好不同[1]。學歷也會對學生的就業形成影響,一般而言,本科生直接就業較多,而專科學就業相對少一些,在創業方向比本科生比率高一些。在就業能力方面性別因素也有顯著體現,在問題解決、學習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就業展現能力、人際關系能力等方面男性高于女性[2]。在學科方面文科生的就業能力高于理工科的學生,實踐能力、就業展現、主動就業、敬業精神等方面文科生占用優勢。主要是因為理工科的知識難度較大且較枯燥,熱情相對較少,陷入被動學習,文科生學習采取深層次認知策略,與教師互動較多,學習熱情和主動性較高。
有明確職業規劃的學生的就業能力顯著較高。具有明確目標的學生,具有強大的內驅力,學習目標明確,積極認真學習,注重培養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其中就有就業能力。沒有明確目標的學生,各方面都消極,就業能力缺乏鍛煉。對于就業城市選擇意向方面也影響著學生的就業。當前大學生對城市的一種普遍認知,即等級越高、規模越大、經濟越發達的城市越是社會精英聚集的地方,越有可能實現生活的理想和個人價值。盡管大學生普遍對就業問題感到焦慮,意味著即使就業困難,大學生仍然不愿意放棄理想的就業地區而退而求其次,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就業結構性失衡的一個重要原因[3]。
(二)學校因素
教學內容與組織能否適應社會的需求,這也具有影響因素。邊遠地區高校的教學內容枯燥、呆板,教育理念滯后等造成學生專業素質不高,實踐能力不足,與社會需求嚴重脫節。學校擴招時未對市場需求進行客觀調研和科學預測,盲目擴招,導致就業市場與實際需求不平衡,產生人才供給矛盾和結構性過剩。學校的層次和地理位置對學生的就業影響。四線城市普通高校為學生提供的教育教學和支持較少,學生付出的較少,綜合素質不高,因此決定了學生的就業起點較低。然而用人單位更愿意選擇社會知名度較高的重點學校,四線城市的普通學校知名度較低,缺乏名牌和影響力,畢業生得不到用人單位認可,就業的壓力大。學校的地理位置也是影響巨大,東部地區的高校學生找到工作的概率比西部地區的概率高很多。
(三)家庭因素
農村學生就業能力明顯低于城鎮學生。但是農村家庭的學生吃苦耐勞和抗壓能力會更高,心智更為成熟,更容易就業。
家庭收入也會影響學生的就業。家庭收入高的學生的就業期望遠高于收入低的學生,低收入家庭學生需要盡早就業,承擔家庭責任,所謂“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他們在學校學習會更關注就業能力的學習與投入,而高收入家庭學生由于家境優渥,對就業不需要過于擔心與投入。
三、解決普通高校就業問題的途徑
首先,改進教學方式與內容,轉變人才培養的方式,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培養應用型人才。加強實踐應用環節,突出技能性課程教育教學。因此在實踐教學環節就要做好實踐教學體系的設計,積極建設實訓和實習基地的建設,強化實踐訓練。
其次,不斷完善就業工作服務體系,提升就業服務水平。就業指導上要引導全體教師參與就業過程,發揮教師的專業優勢,調動積極性,挖掘潛力,營造全員參與工作的就業氣氛。
加強就業網絡服務平臺的建設。完善現有就業信息服務網的建設,積極加入全國大學生就業信息服務一體化系統,建立信息共享的信息服務平臺。做好困難學生就業幫扶工作。針對困難畢業生要解決他們心理上和求職過程中的問題,還要給予物質資助,為困難畢業生解決困難,促進就業;加強職業生涯規劃,幫助大學生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在入學早期針對各院系特點對其進行職業規劃和職業咨詢,并將生涯規劃工作貫穿不同學習階段,引導學生了解用人單位的相關制度、工作內容與職位情況,提高就業能力與職業素養,有規劃地就業、擇業;充分利用學生會、班委會等既定學生組織的宣傳和教育作用,組織策劃職業輔導活動或者是開展朋輩輔導等;召集已經畢業的學長組建職業發展促進會,定期為在校生開展求職講座、成功就業經驗分享會等[4];加強第二課堂建設,形成學以致用的氛圍。第二課堂可以促進學生應用課堂習得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技能,有利于推動學生向社會職業人轉變,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就業能力。第二課堂要圍繞著創新和創業兩個方面前進,重視創新創業教育,以創業帶動就業工作。
最后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積極開展就業質量跟蹤調查,深化學科專業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參考依據。進一步完善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工作機制,做好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畢業生就業質量狀況調查、用人單位滿意度調查、畢業生就業滿意度調查等工作。
參考文獻
[1]徐遠火,黃文竹,危紅.地方高校大學生畢業去向選擇行為研究——以南充N大學為例[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110.
[2]金昕.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現狀的實證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239.
[3]何仲禹,翟國方.我國大學生就業城市選擇意愿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人文地理.2015(2):42.
[4]黃兢.高等教育省域大學生就業結構特征與質量評價——基于47所高校2015屆畢業生的實證調研[J].現代大學教育,20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