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培明
【摘 要】不知何時起,中學語文課堂教學被冠以“滿堂灌”,是教師在大學學習時被教授們精采的“教”“授”所“熏陶”,還是當自己走上講臺后迫不及待地想把所學一鼓腦兒地“獻給”學生,一天到晚備課、準備的是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習慣于認為:教師講得越多、越細、越深、越透,學生就學得越快、越好,帶學生“穿山洞”,總比學生自己摸索要來得快一些。事實上,這樣做容易造成學生思維的惰性。被稱為夫子門生的語文教師,是否忘了夫子的諄諄教誨,“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關鍵詞】不憤不啟 不悱不發 癥結與現狀 舉一反三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8.19.053
一、關于“憤·悱”觀
《論語·述而篇》第七: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敝祆鋵Υ私忉尩溃骸皯嵳撸那笸ǘ吹弥?。悱者,口欲言而不能之貌。啟,謂開其意。發,謂達其辭。”其本意是要求教師在學生苦思不得其解時,幫助他弄明白,在心里明白想說又說不出來時,幫助他說出。此時,學生的狀態是渴望得到老師的啟發?!芭e”:列舉,“一”是起點,“反”是過程,“三”是結果,“舉一反三”是學習的基本要求,更是能力發展的基礎?!安粡汀本褪遣唤又陆?,對原認知進行探究,即復習舊知,這個環節扎實了,再來“反三隅”?!皯崱粡汀睒嫵闪私虒W的全過程,需要說明的是“憤·悱”是學生的心理狀態,“不復”則是教師的教學取向要求,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起點在這里,教學的核心價值也在這里。少教多學,自我體驗,自學與指導的統一,這是中國古代早就成型并使用的智育方法,老師要扮演的是“自學指導者”“自學促進者”“自學幫助者”的角色。
二、癥結與現狀
癥結1:目前,中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癥結在于,教師備課時,首先考慮的問題是自己怎么教,而不是學生怎樣學。語文學習本應以學生的原始閱讀體驗為基礎,離開了學生的閱讀體驗,教學的針對性也隨之喪失。
癥結2:教學方式依然陳舊,教學中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傾向。語文學習是母語學習,而母語學習主要靠習得,且語文課程是有豐富人文內涵的課程。因而,語文課標十分強調對語言材料的感悟和體驗。
癥結3:新課程標準提倡教學既要立足教材,又要超越教材,要變“教教材”為“用教材教”。這個理念的提出,更多的是為了改變過去“以本為本”的教學,提倡“以生為本”的教學。但是,有些教師片面地理解了這一理念,走上了所謂“回歸生活”的道路,把教學時間花在了千奇百怪、無休無止的拓展延伸上,他們不是引導學生細讀文本,而是對文本走馬觀花,隨意處置,甚至僅把文本作為一個引子,完全忽視了學生對文本的浸潤與體驗,導致語文課缺失了“語文味”,甚至異化成了其他的課。“憤·悱”觀告訴我們:教室,應從“講堂”變為“學堂”,教學,應從“教師教,學生學”變成“教師教會學生學”,教材,不再是“教的材料”,而是“學的素材”。語文課應姓“語”,才有語文味。
三、教學生成與共鳴
要實現語文教學的同步共振,關鍵在于處理好語文教學四種思路之間的關系。備課與施教時,關鍵要抓住學生思路這個主體,這不是說不需要鉆研教材,不需要掌握作者思路,也不是說不需要教師教的能動性,而是說課文作者的思路、教材編者的思路、教師思路都是圍繞學生發揮作用的,抓住學生思路,就協調了其他思路。因此,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掌握學生思路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反饋的信息,根據學生的思路來調整教學設計,切實做到與學生思路同步進行、和諧變化、發生共鳴。
四、體悟“舉一反三”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是拓展思路、培養和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教學原則和方法。葉圣陶先生也十分強調對學生“舉一反三”能力的培養。他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些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技能?!笨梢?,教師應當憑借教材這個“例子”,讓學生“舉一反三”,達到“不復需教”的理想境界,語文教學中,舉一反三能力的遷移應把握幾個環節。
(一)推敲辨析,比較異同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通過比較,了解事物的異同,就能由此及彼,觸類旁通。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思考進行比較,是為了提高思辨能力,提高思維的敏銳性和精確性,實現舉一反三,進一步掌握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規律。
(二)典型引路,觸類旁通
有經驗的老師往往以具有典型意義的內容為重點,通過“解剖麻雀”讓學生找出規律,并引導他們主動地去獲取知識,語文教學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教材這一“例子”的作用,就應在揭示“例子”的規律上狠下工夫,學生通過典型實例,掌握規律性的東西,他們說話寫文章就有法度,就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三)組成單元,重點突破
現行中學語文教材每冊均以單元組成教學內容,一個主題單元,一般圍繞某一主題編輯三、四篇課文。這一編排體現了教材系統性、整體性和階段性的特點。教學中就應通盤考慮這一單元的內容,將閱讀教學、寫作訓練及聽說訓練聯系起來,組成一個綜合的教學整體,這樣組織教學內容,便于使學生從對教材的“共性”與“個性”的領悟中,通過突破重點,帶動一般,達到“舉一反三”的目標。
(四)掌握方法,善于“舉隅”
方法,在一定意義上講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語文教學要真正做到“舉一反三”,關鍵的一環是教師要善于“舉隅”,從教材上看,語文教材每單元分講讀、課內自讀和課外自讀三類。教師一般把講讀課文作為“一隅”,引導學生獨立閱讀其他兩類課文,使學生從實例中拓寬思路,掌握方法。
少教多學,倚重學生的學,期待學生的學,發揮學生學的作用,學生會覺得學而有用,學而有味,自然更積極更投入,更有信心,更有興趣,使學習進入良性循環的機制:學會—興趣—愿學—會學。切實讓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讓他們“打開課本的每一頁就是走進一個世界,窺見一段人生,感悟一種智慧,領受一片情感,接通一顆心靈”(陳日亮《我即語文》)。這也是我們語文教師一生為之奮斗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