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貝貝
摘要:校外兼職的在校大學生數量日益劇增,但是在兼職過程中勞動權益被侵害的情況也時常發生。故本文擬在厘清大學生校外兼職的概念以及其與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以及勤工助學等相關概念異同基礎上,分析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受到侵害的現狀,檢討我國目前對校外兼職在校大學生權益保障的制度缺陷,并從立法完善、學校相關管理服務改進以及在校大學生個人法律意識提高等方面提出意見和建議,以期對保障校外兼職大學生權益保護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校外兼職;勞動權益;保障
一、在校大學生校外兼職行為的界定
在校大學的校外兼職行為不同于其他形式的工作行為,而是仍在校學習的大學生,在以學業為主的情況下,利用課余的時間工作,賺取報酬的行為。該行為有著明顯不同于其他工作形式的特征,如工作時間不固定;以時長計費;不與用工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無勞動保障等。具體與其他用工形式比較如下:
(一)與全日制用工比較
全日制用工是指勞動者與勞動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按照勞動合同中約定的方式按時按點工作。勞動合同中的規定要遵循勞動法的相關規定,勞動者受到勞動法的保護。兩者之間的區別有:首先,是否簽訂勞動合同不同。全日制用工必須以書面形式簽訂勞動合同,而在校大學生校外兼職時一般不簽訂勞動合同,只是口頭承諾。其次,工作時間和時長不同。全日制用工中勞動者要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按班按點的固定工作,并且根據勞動法的規定,工作時長不可以超過8小時;但在校大學生校外兼職時,鑒于其需要工作,利用閑余時間進行工作的特點,工作沒有固定時間和固定時長。再者,取得工資的方式也不同。全日制用工的薪水報酬每月按時由單位發放,并享有最低工資保障,加班時也依照規定享有兩至三倍的加班費;在校大學生校外兼職時的薪酬則是按照約定按月、按周或當日結清,不享有最低工資保障。
(二)與非全日制用工比較
非全日制用工的典型就是小時工,以小時計費,勞動者在同一單位一般每天工作不超過四個小時,每周不超過二十四小時。該種用工形式與在校大學生校外兼職有相似的地方,如兩種形式都不簽訂書面的勞動合同;一般以小時計費;工作時間靈活。但是并不能因此將兩者歸結為同一種用工形式。
與非全日制用工形式相比,在校大學生的校外兼職行為不受同一單位每天工作不超四小時,每周不超二十四小時規定的制約。且非全日制用工受到勞動法的保護,有最低工資標準,而校外兼職未有最低工資保障。非全日制用工由用人單位為其購買工傷保險,而校外兼職的用人單位不為在校大學生購買工作保險。
(三)與勤工儉學比較
勤工儉學是學校為了幫助家庭情況困難的學生,在校內為在校大學生安排如學生助理等職位,讓大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以工作換取報酬的用工形式。勤工儉學所獲得的工作崗位是由學校校內提供的,并由學校統一組織和管理,而校外兼職的工作崗位一般都是學生自己找的,風險較高。勤工儉學過程中在校大學生的勞動權益受到學校的保護,但在校大學生的校外兼職行為被學校保障排除在外。
厘清在校大學生校外兼職行為的特征和與其他用工形式的不同,有利于更好的分析校外兼職行為中大學校勞動權益易受到侵害的類別和原因。
二、勞動權益受到侵害的主要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校外兼職時大學生勞動權益被侵害的主要表現
1.中介機構欺詐
在校大學生找兼職工作最常見的一個途徑就是通過中介機構介紹。中介機構發布大量的兼職信息,但是中介機構多而雜,部分中介機構所發布的信息也有不同程度的虛假信息,不乏大學生交了“中介費”卻無法得到兼職工作或約定好的工作。甚至存在冒牌機構,以中介介紹兼職工作的名義,欺騙大學生的錢財甚至騙色騙人。
2.用工單位隨意超時用工,加重工作量
由于校外兼職的大學生不受勞動法的保護,一天工作時長不受8小時的限制,且沒有二至三倍的加班費用的規定。因而部分用工單位無節制的拉長在校大學生的兼職時長,并以平常約定的普通報酬支付大學生超時兼職,不顧大學的身體健康。這樣的情況不在少數,大學生校外兼職一般都在周末或假期,一天工作十個小時以上,部分工作更達十二個小時以上,大學生“被自愿”的加班。并且由于用工單位與大學生并未簽訂勞動合同,也經常隨意增加工作量,加大工作難度,不利于學生的身體健康。
3.工資水平極低且拖欠或克扣工資現象頻發
根據我國勞動法和相關法律的規定,勞動者以按勞分配的原則領取報酬,且用工單位不得隨意拖欠或克扣工資。但是在在校大學生校外兼職行為中,校外兼職的在校大學生不受最低工資水平的保護,一般按小時計費,逢高峰期,工作量極大,而工資水平極低,一般快餐店的服務人員、前臺一小時僅能賺七八元錢。不僅如此,拖欠和任意克扣工資的現象頻發,據了解,不少大學生都曾遇到這樣的事情,用工單位以未按照質量完成工作、遲到或不可歸屬于大學生的工作損失為由,克扣大學生的兼職薪水。甚至有些用工單位拖欠薪水,直到大學生主動放棄或主動要求少付的時候才付薪水,侵犯大學生勞動權益。
(二)校外兼職大學生勞動權益易被侵害的原因
1.相關法律缺位
校外兼職的在校大學生的法律地位十分尷尬,《勞動法》中將其排除于勞動者行列,認定校外兼職不屬于勞動關系,不受勞動法約束和保障。而學校的《勤工助學管理辦法》中也將校外兼職的大學生的勞動權益排除于學校保障之外。因而校外兼職的在校大學生,由于法律地位不明確,無法受到勞動法或學校的保護,權益被用工方侵犯而無法尋求保障的現象頻發。
2.大學生維權難
勞動權益遭受侵害時,勞動者可以采取協商、調解、仲裁、訴訟等方式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然而,在校大學生在校外兼職時一般用工單位不會與其簽訂勞動合同,對于勞動時產生的爭議事項無法按照合同約定解決,且由于在校大學生校外兼職相關法律的缺位,大學生在勞動權益遭受侵害的時候,尋求法律途徑救濟難,并且耗時耗力。因而大學生校外兼職中勞動權益受損,一般采用協商、調節的方式來維權,但沒有勞動合同的約束,用工單位很少妥協,大部分情況是大學生向用工單位妥協或放棄維權。
3.大學生社會經驗少、維權意識薄弱
在校大學生未步入社會,社會閱歷和勞動經驗不多,警惕性和判斷力不高,非常容易輕信中介機構或用工單位的口頭承諾,無法準確辨別信息的真假性,上當受騙。并且由于在校大學生求職心切,對工作的要求較低,對于用工單位的不合理要求,一般都是全盤接受,導致勞動權益易受侵害。
據調查,大學生在校外兼職過程中遭受勞動權益被侵害事件時,大部分大學生會以消極的態度來面對,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差不多了就行,缺乏維權的意識和勇氣。加之大學生法律知識不足,不知道通過何種途徑維權,維權所耗費的精力和金錢損失也讓大學生在維權道路上望而卻步。
三、對在校大學生校外兼職權益保障的建議
(一)完善立法,將校外兼職的在校大學生納入勞動者行列
雖然在校的學生是以學業為主而非工作,但是其在校外兼職時,與用人單位所形成的關系完全符合法律所規定的勞動關系的特征。并且根據《憲法》和《民法總則》中的規定,在校大學生年滿十八歲,具有行為能力,從事勞動活動,應當屬于勞動者,受勞動法的約束和保護。
(二)改進學校相關管理服務制度,保障大學生校外兼職權益
學校規章制度將校外兼職的在校大學生排除在保障之列,也有學校自身的考慮,校外兼職多而雜,作為校方規范這些校外兼職行為,保障所有兼職的大學生難度較大。但是學校可以設置專門的校外兼職管理服務機構,篩選兼職信息和兼職機構,規范校外兼職。并且可以提供專門的維權服務,如法律援助、法律咨詢等平臺,為大學生在校外兼職被侵犯勞動權益時提出維權的意見和建議。
(三)提高大學生的維權意識
提高大學的維權意識不僅能夠有利于大學生積極維權,還有利于倒逼用工單位規范用工。提高在校大學生的維權意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課堂教學和校內宣傳,學校除法學專業外的其他專業,也應當開設法學公共課,提高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了解自己所享有的勞動權益。通過教育和宣傳等途徑,讓在校大學生知道可以通過何種途徑維護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在兼職過程中,應該對用工單位的哪些無理要求說不,切實維護好自身勞動權益不受侵害。
參考文獻:
[1]付雅芹,翟玉娟.兼職在校大學生主體資格判斷——以經濟上從屬性與人格上從屬性為標準[J].中國勞動,2015.
[2]孫曉燕.大學生校外兼職的法律問題研究[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6.
[3]歐陽櫻子.大學生校外兼職勞動權益保障相關問題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7.
[4]楊曉進.高校全日制學生校外兼職的權益保護研究[D].東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