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舒艷玲
摘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推進“四化同步”、城鄉一體化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戰略決策。這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和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文明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路徑;探析
一、鄉村振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首先,鄉村振興是厚植中華文明根基、發展現代文明的需要。中國是農業大國,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農業文明時代的巔峰,有別于歐洲游牧文化的中華文明,正是建筑在這種發達的農業文明基礎之上。在工業文明誕生之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相當長時期中,以漁樵耕讀、“日出而作,日人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1]為代表的中華農耕文明,始終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創造出來的國民財富占世界總財富的三分之一。[2]聚族而居、精耕細作的農耕文明所體現的哲學精髓,孕育的勤勞勇敢、吃苦耐勞、艱苦奮斗、勤儉節約、應時取宜、守則慎獨、天人合一、人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方式、文化傳統,培養的愛國主義、團結統一、獨立自主、愛好和平、自強不息、集體至上、尊老愛幼、鄰里相幫等核心價值理念,與高度發達的現代文明所崇尚的愛國、創新、和諧、環保、低碳的文化理念不謀而合。農耕文明的地域多樣性、民族多元性、歷史傳承性和鄉土民間性,賦予了中華文化綿延不斷、長盛不衰的基因和厚重感。不僅如此,中國高度發達的農耕文明發展出高水平的農業與手工業,成為全世界的生產中心。絲綢之路不僅為世界輸送了精美華貴又實用的商品,還將整個歐亞大陸(包括北非)聯系了起來,對人類文明的交流發展起到了大動脈作用,中國作為這一動脈系統中的心臟持續了兩千年之久。農耕文明所造就的中國富足與繁榮,成為那個時代眾多航海家和探險家尋找到達東方的發財致富航路,從而最終造成地理大發現的最初原動力。因此,農耕文明所蘊含的精華思想和文化品格十分優秀,是中華現代文明的根基,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未來。
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路徑探析
第一,全面深化農村改革,通過機制創新路徑推進農村振興。體制機制是社會發展活力的總開關,體制順了機制活了,鄉村社會才會活力涌現,各項事業才能夠蓬勃發展。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全面激活市場、要素和主體,打通渠道,激發各類主體有序奮斗,讓廣大農民最大程度地分享改革紅利,從而實現鄉村整體的振興。首先,要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為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和可持續發展的各類主體提供穩定預期。其次,要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再次,要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此外,要積極鼓勵農民和城鎮居民返鄉創新創業,促進農村多種業態融合發展,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第二,加快振興農村產業,通過產業發展路徑助力鄉村振興。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根本。產業為首,首要的問題解決了,后續的問題就有了解決的基礎和前提條件。首先,要因地制宜確定鄉村的產業發展策略。依據鄉村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和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其他比較優勢,確定自己的主導產業,形成能夠充分利用自身資源并符合市場需要的產業結構,著重發展特色產業。其次,促進農業與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要充分挖掘和拓展農業的多維功能,促進農業產業鏈條延伸,豐富農村產業增殖環節;促進農業與其他產業尤其是文化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和農村新興服務業,為農民持續穩定增收提供更加堅實的農村產業支撐。
第三,發揮科技引領作用,通過科技創新路徑高效振興鄉村。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代化建設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發揮科技引領作用,可以實現農村發展的彎道超車效應,迅速提高鄉村發展水平,縮小城鄉差距。首先,整合公共力量,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資金投入,整合各方面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農業農村科技推廣服務體系,依靠科技創新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其次,整合民間力量,促進私人資本擴大對農村科技開發、推廣和應用的投入,在農村環境保護、農村治理、農村產業發展、農村生活便利化等各個領域擴大現代科技成果的廣泛應用,并切實提高應用效率和效果。再次,促進互聯網技術、智能化技術、物聯網技術等現代技術與農業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的密切融合,讓農民充分享受現代科技成果,并運用這些成果實現鄉村振興,進一步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現代科技的創新創造活動,實現鄉村升級發展。
第四,打造鄉村人才隊伍,通過人才培育路徑引領鄉村振興。人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資源。打造鄉村人才隊伍,就是為鄉村振興播下能夠形成星火燎原式鄉村繁榮局面的種子。人才路徑,是實現鄉村振興“以一當百”效應的重要路徑。一是改造、鞏固和建設好鄉村黨支部,搭好鄉村振興的班子,為鄉村實現良好治理打下組織基礎。二是加強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三是要激勵更多優秀的城市人才下鄉創業,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為鄉村產業興旺播下人才種子。
三、結束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補齊農業農村“短板”的戰略舉措,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等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主線。基層政府應以何種方式和路徑對接鄉村振興戰略是值得探討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廖彩榮,陳美球.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06):795-802.
[2]鄒力行.鄉村振興戰略研究[J].科學決策,2017(12):19-34.
[3]關震,閻西塬.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注意的幾個關系[J].理論界,2017(11):15-21.
[4]董進智.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思考[J].農村工作通訊,2017(22):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