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杰
近年來,各級黨委、紀委在加強領導干部監督工作上采取了不少措施,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但由于各級領導班子的主要負責人,掌握著黨和人民賦予的重要權力,如何確保這些權力用于為人民服務,是黨內監督應當解決好的核心問題,也是長期以來黨內監督實踐中的難點和薄弱環節。有人曾形象地歸納為四句話:上級監督下級“霧里看花”,同級監督同級“望而卻步”,下級監督上級“紙上談兵”,群眾監督干部“水中望月”。要改變當前領導干部監督工作中的不足,只有找準存在問題,才能切實履行監督的職責。
一、領導干部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監督工作意識不強。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有些領導干部自覺接受監督意識不強,認為上級監督是“不信任”,群眾監督是“找茬”,思想上消極抵觸。另一方面“上級監督不到,同級監督不力,群眾監督不了”的現象依然存在。監督主體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不愿監督、不敢監督的現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群眾普遍反映,單位的主要領導集人權、財權、物權于一身,權力太大了”。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所以“殺雞給猴看,猴子不看,照樣前‘腐’后繼”。
二是黨內監督不力;黨內監督不力的癥結是民主集中制原則貫徹不到位,班子成員之間、成員與“一把手”之間,構不成強有力的內部約束。班子內部思想政治工作薄弱,積極健康的黨內思想斗爭有所淡化,還沒有形成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濃厚風氣,民主生活會質量不高。有的同志反映,從當領導到免職,組織只談過兩次話,一次是任職,一次是免職。“有話無處說,有苦無處訴”,從而形成對黨員領導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監督。
三是監督機制不暢。領導干部能上能下的機制還不健全,如領導干部責任追究制、干部失察失誤責任追究制、領導干部引咎辭職制等還沒有實質性動作。“組織部是辦喜事的,紀委是辦喪事的”,職能部門還沒有形成高效聯動的全程監督運行機制,有時監督沒有到位。人大、政協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力度不夠。群眾監督條件不完備,渠道不通暢,監督保障體系還不能有效保護群眾監督的合法權益。
四是制度落實不夠。目前,干部監督的制度規定措施已經不少,但操作性差,缺乏后繼措施。有的同志尖銳地指出:“制度不落實關鍵在黨政一把手,沒人愿意往自己頭上戴緊箍咒”。
五是監督的氛圍不濃。群眾監督、民主監督、社會輿論監督流于形式,有的監督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不高。
二、加強和改進黨員領導干部監督的對策
(一)加強學習和教育,切實提高監督意識
黨員領導干部能否規范自己的行為,避免違法違紀,取決于自律和律的統一。自律就是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律,從思想深處真正認識到,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是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因素,一個人只有很強的自律意識和自律能力,才能在復雜的情況下正確把握自己。他律雖然是外來因素,但其作用絕不能忽視,沒有他律,黨員的自律意識就不易鞏固和強化。所以,要通過“三個代表”學習教育活動、“黨風廉政宣傳教育月”等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提高領導班子、領導干部自我監督和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不斷增強自覺性,提高主動性,堅持經常性。要在班子內部和領導干部中間營造“人人接受監督,人人自覺監督”的氛圍。同時,也要不斷提高廣大干部群眾的監督意識,形成強大的社會監督氛圍,促進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真正能夠從自我約束、自我監督做起,以良好的政風和過硬的作風取信于民、造福于民。
(二)突出重點,切實加強黨內監督
在干部監督體系中,黨內監督是最直接、最有約束力的監督。黨內監督的關鍵是要認真貫徹落實好民主集中制,要結合干部考察、日常管理、民主生活會等形式,加強民主集中制教育,提高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的能力,特別要在重大問題決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建設項目安排、大額度資金的使用等方面,嚴格進行監督。黨內監督的重點,是黨政一把手,要建立和完善領導班子內部權力制衡機制,通過合理分權,以權力監督權力,以權力制約權力,科學制衡黨政一把手權力過大的問題。
(三)抓住根本,切實落實各項制度
切實落實各項制度是做好監督的前提和基礎。要認真落實黨政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定期考核制度,充分發揮年度考核、屆中考核、屆末考察對領導班子、領導干部實行有效監督的作用,并且通過黨建工作巡視制度,加強對領導班子,特別是對黨政一把手的經常性監督。通過狠抓各項制度的落實,不斷提高制度的約束力,強制力,使權力運行機制更加程序化、規范化和法制化。落實各項制度,關鍵在黨政一把手,要嚴格實行領導干部責任追究制,保證干部監督的各項制度落實到底,覆蓋到邊。
(四)明確職責,切實理順監督機制
紀委、組織部等部門要發揮黨內監督的職能作用,既要明確分工,又要相互協調,形成黨內監督的合力。既要把住“事前控制機制”在選人用人上的重要“關口”,又要不斷加強從領導班子內部為監督主體的“事中約束機制”,要完善領導班子內部權力制衡機制。“事后懲戒機制”既涉及到黨內,也涉及到人大、行政和司法部門,因此,黨內監督還要與人大、政協監督、群眾監督、社會輿論監督很好在結合起來,在政策規定許可的范圍內多溝通情況,多通報信息,使干部監督機制整體上協調互動,形成合力,各向其責,不留盲區和死角,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監督網絡。
(五)擴大監督范圍,拓寬監督渠道,切實搞好監督工作
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要做好黨員干部的監督工作,必須進一步拓寬監督的視野和范圍。不但要了解黨員干部的政治思想和工作情況,還要了解其“社交圈”和“生活圈”的情況,實行全方位的監督,真正做到黨員干部的權力行使到哪里,活動延伸到哪里,監督就跟蹤到哪里。同時,進一步擴大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增強黨政機關公務、政務和政治生活的透明度。
在擴大監督范圍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拓寬監督渠道。一是要形成紀檢監察機關為主體的黨內監督和行政監督。二是要形成以司法機關為主體的法律監督。三是要形成以人民群眾和新聞媒體為主體的群眾監督和輿論監督。通過擴大監督范圍,拓寬監督渠道,為切實搞好監督工作提供便利,創造條件,保障利益,使自下而上,由內到外的監督更加嚴密有力,將各級領導干部真正置于社會和人民群眾的廣泛監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