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 趙科
摘要:本文分析交互性公共空間藝術對人們的重要影響,基于交互性的優勢和特點,分別從多向空間設計、信息藝術設計、地域文化設計、媒體敘事設計四個方面,詳細深入探討了交互性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有效策略。旨在能夠依托交互性設計理念,為當代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提供全新的思路和靈感,更好的增強公共空間的藝術性。
關鍵詞:交互性;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影響和策略
在許多公共空間設計中,很多設計相對來說較為封閉,缺乏藝術場景設計的積極參與。隨著當代數字化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近些年在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設計師逐漸重視其交互性設計理念,并且運用到空間設計中,有效轉變了以往靜態設計的單調性,特別是在介入模式中,全新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在原本公共性的基礎上,還更加注重互動性功能,以良好的空間環境氛圍,為人們提供不同形式的體驗和感受?,F階段,交互性已經成為了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主要發展方向,在豐富其空間環境多樣性以及層次性的同時,更進一步體現了城市文化的深刻內涵,為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增添了嶄新的生機與活力。
一、交互性公共空間藝術設計對人的重要影響
(一)心理方面的影響
公共空間所處位置的不同,會讓人們在轉換空間的過程中產生煩躁、郁悶的心理感受,尤其是在自然光線不足的情況下,會讓人感到缺乏安全感。這樣的緊張情緒,實際上與公共空間中的建筑環境有關。比如在地鐵公共空間中,其光線主要靠人工照明,整體光線較為單調讓人容易出現疲憊感,加上周圍環境顏色單一,會讓人對光線產生不佳情緒。設計師利用藝術性的方法來調整優化周圍空間環境元素,努力減少地鐵空問單調環境下對心理情緒的不良影響。比如世界上最長地鐵瑞典斯德哥爾摩,其整體地下空間的色彩主要有黃色、藍色以及共色,設計師將每個站點都進行了精心的設計,滲透了歐洲特色文化內容,使其空間更具地域風情。
(二)真實體驗的影響
光線是看清事物形態的基礎條件,不同的光線能夠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體驗。比如偏暖的光線會讓人不自覺感受到溫暖,冷色光線則會讓空間環境更加簡潔。因而,在公共空間交互性藝術設計當中,運用多樣性的燈光設計來推動人們對公共空間環境的有效融合,滿足他們內心的藝術審美需求。不過,因公共空間有時會出現自然光不足的情況,人工照明在標準照度的影響下,會出現不同的光感,進而帶給人不同的感受。相比較來說,照度越強,地下空間的整體灰度越小,能夠有效縮小地下空間和室外空間的距離,能夠帶給人強烈的安全感。對于公共空間照度的把控,既要體現出人性化,同時還要思考到各種空間不同功能的完善設計。以地鐵站來說,在出入口的位置,照明的整體兩度應該高一些,以便能夠滿足人們空間轉變的需求,而在通道以及過道的位置,燈光亮度可適當調低,有利于緩解通道人群堵塞情況,加快人群流動速度。此外,色彩是亮化公共空間環境的重要方式,可運用光的顏色、強度、亮度等變換,為人們帶來多重體驗。
(三)方向感知的影響
在陌生的環境中人們需要依靠方向性的標志或是相對某種參照物來識別方向,確立地理位置。公共空間相對較為封閉,比較容易讓人們迷失方向,而導向的標志就顯得至關重要。識別地圖是公共空間表明人們當下所在具體位置的清晰導向指引,進而讓人從中找到下一個到達的地點。清楚和完整的識別地圖既有利于幫助人們充分了解公共空間環境結構,同時也能增強人們在空間中的機動性以及自我方向把控性。但在當前已有的地圖空間指向標志設計與規劃當中,由于整體數量有限,并且受到商業廣告設備的影響,讓辨識性地圖很難尋找,極大程度的降低了辨識地圖對人們方向感的構建。
二、基于交互性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有效策略
(一)多向空間設計
交互性是公共空間藝術設計的重要表現手法,已經逐漸擺脫傳統平面式的空間設計模式。比如運用墻體、地面、立柱、顯示屏幕等,來充分實現人與機器之間的互動。近些年來,以立體性的交互景觀為主的環境空間,將纖維、感應器、人機多功能展現系統以及麥克風有機整合在一起,更好的實現了建筑室內空間以及景觀的多維度展現。比如由美國知名藝術家霍爾德所設計的《終點站》,就是利用光線、絲帶以及視頻投影等先進技術進行融合,擴大視覺空間效果。在那不勒斯高校地鐵站設計中,設計師也運用了現代數字化技術來展現人們對周邊世界的各種理解,將二維交互延伸到了多維度空間中。多維空間技術的使用,不僅強化了公共空間藝術氣息,同時也進一步凸顯了其中的交互性。當然,在公共空間交互性藝術設計中,還需要多方面考慮公共空間的狀態、功能和現實需求,結合多元化藝術元素,尤其是要站在人們的視角來探索多大眾多重感官的刺激。
(二)信息藝術設計
將交互性設計融入到公共空間中,最早的展現形式是交互性的廣告,根據特殊商業需求,以人們智能設備和廣告牌二維碼間的互動為主,來實現商業信息的單一化傳遞。但這樣的交互性廣告模式,并不是全信息化交互性設計,只有將公共藝術、交互性設計以及品牌設計有機結合到一起,將平面空間延伸到立體雙向空間上,才能真正實現公共藝術設計與視覺傳達設計的有機融合。比如在地鐵軌道停留式空間藝術設計中,因為其空間是人們等車空間,有著更多的交互時間,可利用墻壁、天花板以及其他裝飾來強化全信息藝術設計。以北京潘家園地鐵站來說,其以樂淘北京為專題的藝術設計模式,可以為廣大乘客提供鮮明藝術特色的全信息交互模式。乘客能夠直接看到時光流逝下的時代藝術,感受濃厚的北京文化,也可利用微信公眾號和微博等,將乘客內心真實感受充分表達出來,這樣可以有效增強乘客對地域文化的認同,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在交互性公共空間設計中最大限度的體現藝術的感染力。
(三)地域文化設計
藝術并不是單純的抽象,藝術能夠表達人內心的真實情感,同時也能夠表達并滲透人的思想,還能體現生動的景象。區域性文化是在一定空間范疇中特殊的人群的活動和思維模式,和區域歷史文化背景、生活習俗等有著直接的聯系。將區域性文化融入到交互性公共空間藝術設計中,簡單說就是將極具地域文化色彩的藝術模式作為交互性設計的重要載體,來展現特色區域我呢華、社會思想以及價值取向等。比如某地的雕塑、文物、民風、繪畫、音樂以及顧及等,都能夠稱為公共空間交互性藝術設計中形式。比如在南京地鐵一號線的設計作品中,根據將南京獨特的區域特色歷史名勝古跡、自然風景運用藝術化的方式展現,通過波瀾起伏的瓷板雕刻,和釉底青花整合工藝,來體現青花單純和立體的形象,為過往乘客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同時也實現了對南京當地特色文化的良好詮釋。再如上海八號線輕軌藝術宮站,其主要以永不落幕的世界博覽會地鐵紀念展為專題的浦江全景圖,在藍色底光的照射下,將世博園場內建筑藝術夢幻般的展現出來。被雕塑全部包裹的周圍立柱,極具當代科技魅力的作品展示區,由上海世博會徽章以及上百幅作品共同組成的全景壁畫,充分彰顯了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也體現了上海這一國際大都市的兼容性。這些以區域性文化為主要載體的公共空間交互性藝術設計,讓人們能夠深切感受到城市文化與眾不同的魅力,深化他們對城市的印象。
(四)媒體敘事設計
公共空間的藝術設計,過去的方法通常將人的思想固定在某個點上,而交互性的公共空間藝術設計最大的優勢,則是可以打破空間的限制,通過當代數碼以及光影技術來展現非線性的空間理念。所謂的媒體敘事當中的交互性,主要和影視以及文學中的虛實方法相類似,而在公共空間中,運用封閉空間在打造人和事件彼此聯系的敘事主體,進而實現人在時空交互體驗當中的異樣心理感受。比如札幌車站南邊的廣場的地鐵出入口,是由法國著名藝術家富蘭索瓦設計的作品,他將現實影像和記憶中的影像有效進行重疊,從時空當中維度上進行整合,充分凸顯了跨越時空局限的交互性公共空間藝術特點。同時還要我國臺灣地區由陳建所設計的捷運新店地鐵站,通過投影機、屏幕以及攝像機等現代化設備,將地下月臺行走的人們同時投射到大屏幕中,讓來往的人們可以看到自己的狀態,真正實現了媒體敘事交互性公共空間時空體驗。首都的宋家莊地鐵站,運用速寫的形式來進行設計,其主題是十九世紀人們家中的普通室內場景,可在門窗等特殊位置,則使用了不銹鋼鏡面材質,以此來更好的實現對人群以及環境的影射,體現在傳統的室內看到室外當前的自己,突出了交互性公共空問藝術設計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