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強
摘要:煤炭是工業生產的一大重要的能源供應,煤礦開采行業給人們日常的生產和生活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但是在實際的煤炭開采過程中,常會遇到開采操作特殊性及作業環境等的影響,經常會產生各類施工問題,煤礦機電運輸打滑故障就是最常見的一種,這類問題的出現直接降低了煤礦開采工作的效率甚至發生煤礦災害。
關鍵詞:皮帶機;煤礦機電運輸;故障;措施
一、膠帶機過載引起的打滑故障
膠帶機過載分為外承載過大和內阻力過大,表現在打滑現象上,分為間歇性打滑和嚴重打滑。
(一)裝載物料過多,超過其額定輸送能力
幾個裝載點同時上料時,易出現此況,打滑也是間歇性的,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幾個轉載點同時向同一部膠帶機上料,某一時段內膠帶機承載物料過滿,實際運行功率超過其額定功率。
預防措施:①合理調配物料,巧打時間差,避免同時上料;
②轉載點處增加臨時緩沖倉,安裝變頻控制給煤機控制煤量,確保膠帶上煤量均勻。
(二)托輥損壞、膠帶破損毛邊產生的尼龍線纏繞托輥、淤泥埋壓托輥等原因引起大量托輥不轉增加膠帶機的運行阻力,導致膠帶打滑
預防措施:托輥選型時選取運行阻力較小的托輥;
(三)加強損壞托輥的更換、及時清理托輥下方的淤泥
皮帶跑偏磨沿線H架及儲帶倉機架,這種情況在膠帶機的調試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同時產生的阻力比托輥不轉大的多,導致膠帶機打滑。
預防措施:①確保膠帶機安裝質量:膠帶機安裝中心線與膠帶機中心線要吻合(每25米直線差不超過5毫米)。H架要與膠帶機中心線垂直,左右偏差不大于5毫米。
②膠帶機膠帶接頭必須與膠帶機中心線垂直,膠帶伸長率一致。
(四)調整沿線托輥及各滾筒,盡量避免皮帶嚴重跑偏
膠帶機重載運行時大量托輥與膠帶帶面不接觸,引起膠帶機打滑。
預防措施:調整H架,保證膠帶機機架起伏段形成圓滑過度。
機尾滾筒、儲帶倉滾筒卷進煤塊和雜物。
由于堆煤、上帶跑偏將煤撒至底帶在拉回膠帶機尾,導致機尾卡死。
預防措施:
①調整膠帶機沿線跑偏。
②調整轉載點,保證上料在皮帶中心。
③安裝皮帶堆煤保護及聯鎖保護避免轉載點出現堆煤事故。
(五)膠帶跑偏產生的破壞帶邊或其它異物卷進機尾滾筒或儲帶倉
預防措施:機尾底皮帶上安裝兩道掃煤器,前一道掃煤,后一道專門清掃大型異物。
二、張緊系統故障引起的打滑故障
(一)張緊裝置的系統張力設定不滿足實際運行需要,導致張緊絞車運行不穩定,從而引起膠帶機打滑
預防措施:根據實際運行情況,調整系統張力,保證系統張力正常。
(二)膠帶伸長引起張力變化
無論是鋼絲繩芯膠帶,還是PVC強力膠帶,它的伸長率隨著膠帶使用的長度、使用時間、承載貨量發生變化,進而導致張力也會發生變化,嚴重時會引起膠帶機打滑。
預防措施:采用液壓自動張緊系統,保證膠帶機運行過程中張力趨于基本恒定狀態;
(三)利用配重張緊,合理調整配重塊,保證膠帶機張力適中
張力傳感器損壞,檢測到的張力與實際張力值不符,張緊絞車誤動作導致膠帶機打滑故障。
預防措施:更換張力傳感器,確保張力返回信號正常,保證張緊絞車動作正常。
自動張緊式膠帶機張緊絞車滑動導軌損壞導致張緊絞車運行時卡阻,配重張緊式膠帶機配重間煤泥過多,導致煤泥將張緊重錘托起。
預防措施:檢修工加強日常檢查,定期校正張緊絞車滑動導軌保證張緊絞車運行平穩無卡阻,及時清理配重間浮煤。
順槽膠帶機自移式機尾推進過程中,張緊系統反應緩慢引起的打滑故障。
預防措施:縮小張緊變頻器張力死區范圍及張緊動作延時時間。
三、膠帶與驅動滾筒摩擦系數減小引起的打滑故障
(一)驅動滾筒包膠磨損、脫落,膠帶機與驅動滾筒的摩擦系數降低,膠帶機牽引力降低,引起嚴重打滑,尤其體現在膠帶機重載啟動過程中
預防措施:及時對包膠受損驅動滾筒進行更換或重新進行包膠處理。
(二)煤泥或水煤上運輸系統導致膠帶與驅動滾筒的摩擦力減小
預防措施:
①加強綜合治水,嚴禁大量水煤上運輸系統;
②適當調高膠帶機啟動與運行張力;
③增加清掃器的清掃效果并增加除水專用清掃器;
④冬季地面膠帶機停機檢修后,驅動滾筒、膠帶結冰。
預防措施:增加防凍預防措施。
四、結束語
綜上可知,膠帶機是否能夠安全穩定運行不僅事關煤炭運輸和開采的進度,同時還同機電設備的使用壽命等因素存在著直接的關系,并最終影響煤炭企業的經濟社會效益。因而,必須對膠帶機運輸問題給予高度重視,作為煤炭企業,應對膠帶機打滑故障產生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和策略盡最大可能的提高膠帶機的牽引摩擦力,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膠帶機得以正常運行,最終保障煤炭運輸和開采工作順利有序的進行。
參考文獻:
[1]曹虎奇.煤礦帶式輸送機撕帶斷帶研究分析[J].煤炭科學技術,2015(s2):130-134.
[2]于合寧.礦井主運輸膠帶機撕斷帶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6(26):140-141.
[3]張建江.煤礦機電運輸安全管理存在的問題與策略[J].機電工程技術,2017(10):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