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

摘要:我國經濟在近些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而且各行各業的發展狀態都不斷蓬勃向上。因為我國有遼闊的地域,并且人口基數大,所以在能源消耗方面也較大。作為主要的能源物品,煤礦具有較大消耗量?;诖?,社會發展需求向煤礦企業提出的要求越來越高,需要將煤礦開采的安全性提升,從而將以人為本的觀念實現。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速度,就只有將煤礦開采的效率提升。
關鍵詞:煤礦調度系統;計算機網絡;技術應用
一、系統結構
我們來簡單介紹調度系統的設計。如圖1所示:
我們從圖1中可以了解到,煤礦調度系統需要將以下幾方面的控制所滿足:煤礦調度系統需要控制煤礦的開采過程,首先要調度現場的管理人員。其次就是要調度開采的設備,包括電鏟等,然后,要調度煤礦的運輸工具,比如卡車、有軌鐵輪車等。最后,要調度煤礦的處理過程,比如洗煤,這個處理過程非常關鍵。系統通過全方位把控洗煤廠房,從而使自動化調度實現。其次,要進一步調度煤礦的設備維修過程。一方面在維修車間調度發生故障的設備,另一方面要調度維修人員。
二、關鍵技術
(一)C/S結構
數據的儲存和運算在這一結構下分開進行,使通行的質量和效率不斷提升。其主要原理是計算服務器端的數據,在客戶機端儲存和簡單的處理對數據。但是,受客戶機端限制,其通信的質量較大,因此一般使用時人數較少。
(二)B/S結構
這一技術在運算處理數據時全部放在了服務器上,客戶端只需要篩選和顯示數據就可以對所需要的信息獲取。
三、安全生產應用
為了有效提升煤礦開采的效率,使煤礦開采員工的安全性提高,就必須在安全生產中運用計算機網絡調度;使煤塊開采的質量提升。在這一系統中,信息采集處理及傳遞是計算機網絡系統在煤礦調度中運用的關鍵技術:網絡中的信息融合;信息有效處理技術;三維表現技術。在煤礦調度中計算機網絡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運用。
(一)監測控制開采過程
在對計算機網絡的煤礦調度系統運用時,對開采過程的有效監測和控制能夠實現。首先對信息通過煤礦各個區域的傳感器進行采集,然后處理這些信息,使其變化為計算機網絡可以識別的語言。然后將這些信息傳輸給地面上的計算機,計算機進行智能分析、處理后,對相應的指令傳達,并且對開采過程由控制器進行相應改變,即可使相應的處理措施實現。它主要在以下幾方面控制:1.開采區域:其信息在上述過程總結中具體為煤礦的開采位置情況,就是控制開采區域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智能化調度開采設備,使開采區域調控的智能化實現。2.開采速度:還可以對計算機網絡系統利用,調控開采的速度
(二)監測控制煤礦運輸
完成煤礦開采后,通常要將煤礦運輸到制定的處理區域。如果在地上開采時,就對有軌鐵車利用進行運輸,通過其設定好的運輸路線來將較為簡單的智能化控制實現:只需要對小車的運行速度調控即可。在井下則對無軌膠輪車采用來對煤礦開采進行智能化調度,由于井下的環境比較擁擠,所以一般為單項道路,因此要對小車的運行、等待時間嚴格設定,在效率得以保證的前提下,實現對“撞車”風險的規避。
(三)煤礦處理
可以采用計算機網絡系統對煤礦的雜質處理進行智能調度。其原理類似于以上兩種,在實際運用時只需要注意煤礦處理的相關信息采集不受處理過程干擾即可。例如在對煤礦進行洗煤時,要測量煤礦在集裝箱中的位置。需要在煤礦的表面對反射板放置,通過聲波來對其具體高度測量,避免煤礦的水平方向移動對其高度的測量造成影響。
(四)工作人員的有效定位
在煤礦中的各個方位計算機網絡技術都得到了較好的應用,在煤礦的每個進出口以及那些劃定的特殊區域都對經過調配的RFID閱讀器所安裝,閱讀器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對在該區域當中的工作人員的具體信息以及相關的移動設備的ID號碼有效的讀取出,然后在把所讀取出的有關數據信息利用工業以太網的方式傳輸到上位機當中,然后將這些數據信息在相應的數據庫當中儲存到。上位機能夠根據提取數據庫當中的數據信息,然后根據信息對在各個區域當中的工作人員的分布情況以及相應的行動軌跡圖繪制,還能夠對某個時間段的工作人員的分布和軌跡情況繪制相應的統計表格。
(五)對危害事件的及時預警
利用計算機網絡能夠將煤礦的掘進深度及時的傳輸到上位機當中,并及時對其制作出最新的掘進的情況圖或者表格信息。并通過有效分析往前的煤層分布的記錄情況,相關的工作人員就能夠及時確定和判斷是否出現越層和越界的行為。
四、結束語
總的來說,隨著網絡的普遍性和科學性,使許多人們的生活觀得以改變,將其在煤礦調度系統中應用,使煤炭企業的自動化管理實現,進一步將煤礦的生產能力和管理水平提高,讓作業員們更輕松,做事情也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世銀,劉富強,錢建生,等.基于光纖傳輸和計算機網絡的煤礦綜合調度通信系統[J].光通信技術,2002,26(6):22-24.
[2]崔高升.煤礦調度系統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13(3):130-132.
[3]劉博磊.煤礦安全監控網絡技術的應用[J].科技創新導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