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立足工業經濟主戰場,堅持問題導向、發展導向、目標導向,著眼于解決產業結構不優、市場機制不活、協調發展不足、開放程度不深等現實難題,開展廣泛調研和深入研究,按照“一強兩優三變革”總體思路(即圍繞“制造強省”戰略目標,著力塑造產業結構優、空間布局優的“兩優”發展格局,強力推動工業經濟質量、效率、動力“三大變革”),著力構建“5+1”現代產業體系和“干優支強、五區協同”的區域產業發展新格局,推動工業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加快建設引領西部、輻射全國、融入世界的先進制造強省。
省經濟和信息化委針對我省產業體系不優、產業初級化特征明顯的發展現狀,立足存量優化提升,搶占增量培育先機,推動構建層次更高級、結構更優化的“5+1”現代化產業體系。
一是立足存量優化提升,打造五大萬億產業。針對產業發展基礎、條件和支撐,制定實施電子信息、食品飲料、裝備制造、能源化工、先進材料五大萬億產業培育方案,力爭經過五年努力,五大支柱產業規模分別突破1.7萬億、1.4萬億、1.2萬億、1.1萬億、1萬億。
二是搶占增量培育先機,新興未來雙產齊驅。研究制定全省新興產業指導目錄,培育發展集成電路、新型顯示、5G等新興產業,提前布局量子通信、儲氫儲能等未來產業,培育新模式新業態,力爭到202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工業比重超25%。
三是發揮優勢再造優勢,推動傳統產業升級。實施新一輪大規模技術改造,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戰略,加快工業品牌培育。制定實施“川酒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到2022年,白酒產業主營收入達到3800億元。研究制定《加快推進竹產品精深加工業轉型發展的實施意見》,力爭到2022年實現總產值300億元。
四是抓住產業變革機遇,搶占數字經濟塔尖。夯實基礎網絡能力建設,構建“一廊一區”大數據產業集聚區。加快建設成德綿眉大數據產業走廊、瀘州大數據產業重點區域,出臺5G產業發展行動計劃。到2022年,全省數字經濟增加值超過2萬億元,總量占比位居全國前列。

我省市場主體發展不充分,主要體現在龍頭企業偏少、民營經濟不活、創新能力偏弱等方面。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激發市場活力。
一是做強龍頭領軍企業。實施“百億強企”“千億跨越”大企業大集團提升行動。到2022年,力爭培育百億龍頭企業60戶,其中500億元至1000億元的企業達到15戶、1000億元以上企業達到3戶;培育世界500強企業1家、中國企業500強10家。
二是梯度培育中小企業。實施中小微企業梯度培育工程,扶壯培優一批專業化水平突出、競爭力強的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開展單項冠軍企業培訓行動,加大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創新企業培育力度。
三是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積極引導民營經濟參與國資國企改革,全面釋放市場主體活力。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營造健康的企業成長環境。力爭到2022年,民營經濟占GDP的比重達63%,中國民營企業500強上榜超15家企業。
四是加強企業主體創新。研究制定關于加強企業創新主體培育的指導意見,實施重點企業研發活動全覆蓋行動,力爭到2022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實施產業公共創新載體建設計劃,推進成德綿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優選實施1000項重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項目。
針對全省工業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省經濟和信息化委貫徹“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結合“5+1”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推動構建“干優支強、五區協同”工業發展新格局。
一是打造五區協同的區域產業版圖。加快打造以成都建設高標準的國家示范區為“主干”引領,以環成都經濟圈、川南、攀西、川東北、川西北五大經濟區為“支點”支撐的“一干多支”現代產業版圖。
二是繪制各具特色的市州產業藍圖。按照“規劃引領、生態把關、差異化支持”的思路,聚焦五大支柱產業,深挖各市(州)的比較優勢,準確定位產業門類、重點領域。
三是奮力推動產業園區“二次創業”。深入實施全省產業園區創新改革發展規劃,按照“一縣一園區、園區有特色”的原則,編制園區主導產業指導目錄,實施園區高質量階梯成長計劃,出臺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發展實施意見。力爭到2020年,全省產業園區主營業務收入突破3.8萬億元,建成超2000億園區4個,超1000億園區10個。
四是務實推進縣域經濟發展壯大。根據主體功能定位和資源稟賦特點,打造一批工業強縣、信息化強縣。深化擴權強縣改革,支持縣級產業園區創新發展、提檔升級,推進工業強縣示范縣(市、區)創建,力爭到2022年創建50個GDP過300億元的工業強縣,其中30個縣GDP達500億元。
擴大開放合作最重要的是對接先進生產力。省經濟和信息化委突出與發達地區對標,對接先進生產力、對標國際經貿規則,優化營商環境,推動構建“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的產業開放新格局。
一是大力推進開放合作載體建設。充分發揮好自貿區開放合作載體作用,用好西博會、科博會等國家級展會以及中外知名企業四川行、海科會等平臺,深化在產業、創新等領域的開放合作。
二是建設“國際產能合作示范省”。制定推進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國際產能合作工作方案,深度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四川制造”產品出口、對外投資、產能合作“三位一體”協同。力爭到2020年推進50個國際產能合作重點項目落實落地。
三是加速引進填補產業缺口短板。主動對接國家開放政策,著力引進一批引領性、支撐性的大項目好項目。圍繞重點企業、產業、區域,實施產業集群配套型、補缺扶弱強鏈型、關聯企業集聚型招商,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四是推動區域產業合作。推動完善泛珠區域制造業產業協作體系,推進瀘州高新區建設泛珠三角制造業創新發展示范試點,支持廣安等符合條件的產業園區創建產業轉移合作國家新型產業化示范基地。強化川桂戰略合作,深化川渝合作、川黔產業合作。力爭到2022年,區域間產業合作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規模在2017年基礎上年均增長15%。
下一步,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將在“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第一階段活動基礎上,積極總結經驗,強化成果運用,將省委十一屆三次全會精神融入第二階段的活動中,科學謀劃工業高質量發展,奮力推動工業經濟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為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