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靜(中)在指導藏區教師工作
“藏區也有女干部,她們能干事,我也能。”一心想為藏區教育事業做點事的游仙區教育技術裝備站副站長宋靜,三番五次請求援藏。由于壤塘條件艱苦,游仙區教體局領導起初拒絕了她的援藏申請。一次次遭到拒絕,但她卻一次次堅持,最終,局領導拗不過她,在征求她家人意見后,同意了她援藏的請求。
2017年8月,宋靜赴壤塘開展援藏工作,擔任壤塘縣教育技術裝備站副站長,負責全縣教育技術裝備工作。
剛到壤塘的時候,宋靜完全不適應。這里不僅氣候干燥,早晚還有巨大的溫差,出門要穿羽絨服、戴遮陽帽、涂防曬霜。她剛到援藏隊就領到一件生活必備品——塑料大桶,這是在缺水時,能從幾百米外最低洼的水管接水,再提到房間備用的“神器”。對于宋靜來說,洗澡更是“奢侈”,只能一周洗一次,因為沒準洗著洗著就會停水停電。
因飲食習慣不同,嘴唇開裂、流鼻血、皮膚瘙癢成了家常便飯,還有高原缺氧所帶來的氣急、頭痛,讓宋靜經常失眠,睡眠嚴重不足。失眠時,在她腦海中最常浮現的便是年邁多病的父母,一人挑起家庭重擔的丈夫和年紀尚小的孩子。
“不忘初心、不辱使命、快樂援藏、建功壤塘”,宋靜把壤塘當成了第二故鄉,始終發揚“特別能適應,特別能吃苦,特別能奉獻,特別能創新”的精神,克服困難,勇于奉獻,樹立了游仙區援藏教師的良好形象,贏得了壤塘縣學校師生的一致贊譽,獲得了壤塘縣干部群眾的廣泛好評。
教育器材管理工作需要經常下鄉,宋靜平均一個月要去兩所鄉鎮學校,最遠的上杜柯小學距縣城有90公里,運氣好能搭個順風車,運氣不好只得在中途下車,獨自背著幾十斤重的器材徒步幾個小時才能抵達。指導完學校做好器材管理工作后已是深夜,顧不上點火爐,疲憊的宋靜只能躺在臨時搭建的地鋪上,在寒氣中入睡。
最難忍受的是鄉愁來襲。每到深夜,想到孩子、丈夫、父母,聽著窗外深山傳來的狼、狗的叫聲,宋靜只有把頭埋進被窩里流淚。在援藏日志中,她寫下這樣一首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壤塘鄉里行,夜深床前燈;風一更,雪一更,犬吠狼嚎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宋靜知道,要想真正提高當地教學水平、促進教育長遠發展,必須留下比較穩定的骨干教師隊伍、優秀的校本教材和校本練習。
為提高當地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宋靜聯系綿陽市教科所、游仙區教研室,組織專家在壤塘辦培訓班,全面提升壤塘教師的教育信息化能力,在導思想、帶業務、傳作風方面起到傳幫帶作用。同時,她聯系綿陽市教育局、游仙區教育局,為壤塘縣每個學校找了一個對口幫扶援建學校,加大了與當地教師的交流,提高藏區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帶動學校各項工作更好地開展。
除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務,宋靜還擔任了壤塘教育的義務宣傳員。全程錄像拍攝、制作宣傳版面、接待來訪媒體、攝影撰稿兼顧,同時,她還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壤塘“綿陽班”貧困學生捐資助學,貢獻綿薄之力。
臨別的時候,宋靜說:“在這里,我很幸福。我來過,我活過,我努力過,我精彩過,我的汗水曾讓壤塘的土地滋潤,我的人生曾和壤塘人民一起度過,我的熱血在壤塘流淌,我的夢想在壤塘實現。回去后,我依然會牽掛著壤塘,只要需要,我仍然要來。”
(本欄作者:綿陽市游仙區委組織部 唐黃鴻 任黎)
(本欄責編:范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