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范宇
“現在看病方便多了,只需要關注醫院的微信公眾號,問診、掛號、繳費,都可以在手機上輕松搞定。”石棉縣人民醫院便捷的信息化流程,讓前來就診的市民朱乾君明顯感受到了醫改信息化帶來的便捷。
這是石棉縣全域推進醫改信息化的生動縮影。近年來,石棉縣將醫改信息化建設作為“一把手”工程強力推進,以信息化為支撐,開展全縣域醫療業務協同和醫衛聯動,探索出以信息化為基礎的綜合醫改“石棉模式”,先后被評為全國健康促進示范縣、全省綜合醫改示范縣、醫療信息化應用示范縣,其中石棉縣人民醫院被評為全省唯一一家四星級數字化醫院。石棉縣衛計局副局長袁萌江表示,日前,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通報,對2017年內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卓有成效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勵,石棉縣以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明顯,受到表彰獎勵。
8月16日,走進石棉縣人民醫院遠程心電圖診療中心,該院內三科的醫生正在對一張張來自各鄉鎮衛生院的心電圖下診斷結論、寫診斷報告。在內三科主任徐林正在操作的電腦屏幕上,記者見到不斷從右下角彈出的新信息。“這些都是從全縣各鄉鎮衛生院傳來的心電圖。”徐林說,“由我們這邊的醫生出診斷報告,然后再返給各鄉鎮衛生院”。
徐林敘述的整個過程,均通過石棉縣區域醫療協同平臺來完成,全程信息化操作,十分便捷。
俄爾伍各木是離石棉縣城30余公里的挖角鄉居民,挖角鄉衛生院將他的心電圖通過區域醫療協同平臺傳到石棉縣人民醫院遠程心電圖診療中心的時間是上午11時36分,而醫生經過診斷、撰寫報告返回的時間為上午11時47分,前后歷時僅11分鐘。

石棉縣人民醫院供圖/石棉組
“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的矛盾。”徐林說,“同時,也為普通群眾節約了醫療時間和成本。”對此,石棉縣各鄉鎮衛生院的醫護人員感同身受。石棉縣安順鄉衛生院院長王甜坦言,這對醫院改善醫療技術水平、緩解人才短缺矛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石棉縣衛生信息中心副主任張明霞表示,2013年起,石棉縣以縣人民醫院為信息集成平臺推進數字化醫院和全縣區域醫療協同平臺建設,相繼建成了醫學影像診斷、遠程心電、臨床檢驗、遠程診療和視頻會議5個中心,打通了縣、鄉醫療機構基于電子病歷的醫療信息系統“壁壘”,開展遠程會診、雙向轉診、預約檢查、代理檢驗、遠程閱片、遠程心電、預約掛號等醫療協同業務,實現了電子病歷共享和檢查、檢驗結果互認,促進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分級診療制度真正落地見效。2017年,全縣共完成協同業務8171例,共開展遠程會診7784例、遠程教學316次。
“好快嘛,我才從醫生辦公室走出來,就收到了處方單。”朱乾君邊說邊操作著微信,“我正在用微信支付藥費,十分方便。”的確如此,不過半分鐘,朱乾君便用微信完成了支付。在支付完成的同時,她的微信收到了取藥的信息,內容包括藥的品類、數量和取藥的窗口等。
幾分鐘后,朱乾君完成了取藥。這讓她對“智慧醫療”感受頗深。“平時我在做小生意,十分繁忙。以前不到萬不得已都不會來醫院看病,掛號、繳費、就診、取報告、取藥都得排隊,太麻煩、太耽誤時間了。”朱乾君說,“現在就方便多了,用微信掛號后,會收到信息,告知到哪里就診,不用去排隊取號”。
朱乾君感受到的變化,來自石棉縣全面實施的“互聯網+健康”工程。
“作為石棉縣實施‘互聯網+健康’工程的牽頭單位之一,2017年以來,我們著力建設HRP和‘云之家’,推動‘智慧醫療’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石棉縣人民醫院辦公室主任康勇表示,縣人民醫院先后開通了支付寶和微信業務,實現了預約掛號、預約體檢、在線繳費退費和就醫信息、健康檔案、檢驗檢測報告查詢等服務。

石棉縣人民醫院醫生正在看患者的心電圖報告供圖/石棉組
此外,患者還可以通過石棉縣人民醫院微信公眾號,進入“專屬醫生”在線咨詢界面,隨時隨地與醫生進行溝通。
今年6月5日,市民丁會軍因蚊蟲飛進耳朵引起不適,便通過“專屬醫生”向五官科醫師方海群進行咨詢。而在方海群的手機上,則下載有醫院開發的“云之家”APP,每當有患者在線向她咨詢時,便會有新消息提醒。“只要有空閑,我就會及時回復患者。”方海群回憶道,在看完丁會軍描述的病情后,她建議其立即前往醫院取出異物。
“通過‘云之家’移動辦公平臺,實現了醫院辦公系統的移動互聯網應用,以及移動智能導診、輕問診、網上咨詢,進一步促進了‘互聯網+醫療’轉型。”康勇表示,縣人民醫院將繼續提升“智慧醫療”水平,著力謀劃建設醫保結算信息平臺,力爭盡快打通支付寶和微信醫保結算功能,進一步增強患者的獲得感。
“這是6月23日縣人民醫院向我們推送的患者信息。”8月16日,石棉縣棉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兆峰從公衛系統調出了轄區內患者馬永秀在石棉縣人民醫院被確診為糖尿病的信息,“馬永秀是在走訪調查過程中,沒有被排查出來的慢性病患者,因此我們對她進行了針對性走訪,并納入慢性病管理,定期隨訪,隨訪結果錄入公衛系統”。
“馬永秀的每次隨訪和就診情況都在公衛系統里有記錄,她在縣域內任何一家聯網的醫療衛生機構就診,臨床醫生都可以查閱到她的信息。”李兆峰表示,這真正讓以前紙質的居民健康檔案變成了“活檔案”。
這樣的變化,得益于石棉縣全域推進醫衛聯動,探索建立信息化健康服務的新模式。
“我們通過連通縣、鄉醫療機構公共衛生信息、居民健康檔案信息系統‘孤島’,創新醫衛聯動公共衛生服務模式,讓居民在自然就醫過程中不斷完善個人健康檔案并形成覆蓋全生命周期的居民健康信息記錄,全面推進基本醫療與公共衛生數據融合。”張明霞表示,通過醫衛聯動,全縣各級醫療機構的臨床醫生可隨時調閱病人的健康檔案,病人的就診情況也會及時推送到戶籍所在地的鄉鎮衛生院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
醫衛聯動信息平臺的打通,讓石棉縣從以治療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為中心的健康管理模式轉變,城鄉居民健康檔案電子建檔率已達99%。對于醫衛聯動,石棉縣還在思考如何利用信息化實現廣大群眾直接參與自身健康管理。對此,張明霞說,必須要建設面向群眾的界面,當前正在謀劃打造“健康石棉”APP,APP上線后,群眾對自身健康狀況可以有更加直觀的了解和更科學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