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譚鳳珍
原公安部消防局宣傳處處長羅秀華
2008年紹公安消防部隊在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紹消防宣傳隊伍也打了一場漂亮仗備原公安部消防局宣傳處處長羅秀華講述了當年這支快速響應、不懼危難的消防宣傳隊伍的種種事跡備這支隊伍是如何戰斗的的這樣能戰斗的宣傳隊伍又是如何成立的的
2008年5月12日14時8分,我國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發生強烈大地震(以下簡稱“5·12地震”),導致嚴重傷亡。一時間,全國各路抗震救災大軍前往災區,消防部隊就是其中最出色的救援隊伍之一。在72 h的生死救援戰斗中,全國人民通過媒體看到了消防救援隊伍爭分奪秒、不休不眠搜救遇險群眾的狀態,看到了消防救援隊伍不顧自身危難,沖上前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畫面,看到懸崖邊、廢墟里、余震中等各種驚心動魄的場景……然而,把這些畫面記錄下來的消防宣傳工作者們從未露面,也從未因身處同樣的危險境地而退縮。同在懸崖邊、廢墟里、余震中,他們忽略身邊的危險,扛著錄制設備,記錄著時刻發生的新聞,他們是救災過程中的幕后英雄。
當災區人民被安置,當救援隊伍間歇時,消防宣傳工作者還在繼續工作,他們要迅速撰寫稿件、整理素材、編輯資料,還要在交通不便的情況下,想方設法把消息送到宣傳中心,傳達給全國人民。這是一支素質過硬的宣傳隊伍,而這支隊伍是如何培養起來的?本刊記者專訪了原公安部消防局宣傳處處長羅秀華。
記者(以下簡稱“記”):汶川抗震救災轉眼間已經過去10年,但對于奮戰在抗震一線的救援部隊和災區的人民來說,那刻骨銘心的記憶是無法磨滅的。當時消防部隊被認為是最出色的救援隊伍之一,特別是在救援初期,有數百支救援隊伍處在救援第一現場,然而媒體報道最多的卻是消防部隊的救援情況,這是為什么呢?
羅秀華(以下簡稱“羅”):我們消防部隊本身是一支具有專業救援裝備和救援經驗的過硬隊伍,我們還有一支隨警作戰、訓練有素的新聞宣傳報道隊伍,有一套經過多年應急宣傳形成的全國宣傳報道網絡體系。
當時,地震發生后,我所在的宣傳處迅速啟動應急宣傳機制,明確每個人的職責分工,實行24 h值班。迅速制定出抗震救災宣傳報道方案,上報局抗震救災指揮部。當時我作為宣傳處負責人,是局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成員,在指揮部向全國消防部隊下達挺進災區抗震救災的命令中,就包含了我們提出的對宣傳報道工作的要求:各總隊救援隊伍中要有專門宣傳報道人員,攜帶照相機、攝像機、電腦等設備隨隊出征;有條件的可邀請當地主流媒體的記者編入隊伍;拍攝記錄的救援現場素材要及時傳回后方。當時各總隊都按照命令在救援隊伍中編入了精銳的宣傳報道小分隊。部消防局和各總隊后方指揮部都有宣傳報道組,有專人負責24 h接收前方傳回的素材,并第一時間處置送達有關媒體,各媒體也都有人員隨時接收我們的素材,及時處理安排刊播。
記:我們知道,5·12地震中,面臨道路不通、通訊不暢等諸多困難,消防部隊宣傳隊伍是如何克服的?
羅:在抗震救災前幾天,道路不通、通訊不暢,前方宣傳隊伍傳遞素材和稿件困難,他們克服各種困難、想盡各種辦法發送素材。時任河南總隊宣傳處處長的康建國聽說有空軍運輸機馬上回北京運輸物資,就跑去懇求飛行員把錄像資料帶回北京,同時通知總隊后方宣傳參謀立即從鄭州飛北京,在機場接資料,并將情況報告我們宣傳處。當河南的宣傳參謀拿到資料趕往部局宣傳處時,接上他的人直奔公安部金盾影視中心機房,將素材刻錄復制成多份,立馬送給各有關媒體,各媒體負責人及時整理素材,消息當天就得以播出。江蘇總隊則與江蘇電視臺合作,前方消防宣傳人員利用省電視臺開到救援現場外圍的電視轉播車回傳當天的素材,時任江蘇省公安消防總隊宣傳處處長的姜波每天協調電視臺接收素材,在供省臺及當地有關媒體刊播的同時,通過省臺傳送到央視各有關欄目。為了讓前方傳回的每一條素材能夠在第一時間處置刊播,姜波每天日夜連軸轉,連續一個多星期沒有回家。時任廣東省公安消防總隊宣傳處處長的高罡背著現場拍攝的素材,在碎石瓦礫中步行幾個小時送到設在災區另一端的央視10套欄目組,編導看到手捧資料、滿臉胡須、腳已磨爛、一瘸一拐的高罡,感動得眼淚都流出來了……
有的消防宣傳人員看到現場有媒體記者,就主動提供資料。有的記者干脆就申請加入到了消防宣傳隊伍中,一同拍攝,一同發稿。后來中央各主流媒體陸續派記者到救災前線,我們就及時把他們的聯絡方式通知四川總隊宣傳處和前方各總隊消防宣傳人員,主動對接,提供方便,于是前方消防宣傳的力量不斷壯大……
記:到了救援戰斗的后期,消防救援任務趨緩,各大媒體已經全面跟上報道節奏,但消防部隊宣傳并沒有減弱,后期宣傳隊伍的工作是如何調整的?
羅:我們及時調整宣傳報道重點,從現場新聞報道轉向專題報道。我們把能想到的方法、能發動的力量、能利用的資源全都用起來,組織策劃了系列宣傳項目。抗震救災現場救援一結束,迅速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組合拳”:一是編輯出版全國消防部隊抗震救災報告文學集——《生命至上》,二是聯合央視制作播出5集電視紀錄片——《熱血汶川——全國公安消防部隊抗震救災紀實》,三是制作消防部隊抗震救災圖片展——“人民生命高于一切”,四是組織開展全國網絡評選活動——“百姓心目中的消防英雄”,五是配合央視新聞頻道《面對面》制作關于公安部消防局的人物訪談,六是配合制作播出抗震救災主題電視專題晚會——“中國驕傲”,七是制作災區帳篷、板房消防安全知識掛圖,八是聘請消防宣傳大使開展公益宣傳。
記:這樣一支素質過硬的宣傳隊伍是如何培養起來的?
羅:我們這支隊伍是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打下的基礎,從2004年開始,我們開始組建公安消防部隊自己媒體宣傳隊伍。以“抓基層、打基礎、練基本功”為原則,層層選拔優秀的宣傳工作人員,以宣傳代表為分支培養眾多能寫、能拍的通訊員,形成“政府統一領導、部門齊抓共管、社會廣泛參與”的大宣傳、大教育、大培訓責任體系和運行機制。
消防人員在救災現場 羅秀華供圖
第一,狠抓宣傳隊伍建設,配齊人員裝備。以前的全國公安消防部隊除了部公安消防局和公安消防總隊有宣傳處,個別支隊有宣傳科,基層沒有專門的宣傳報道人員,總隊的宣傳工作還分政工宣傳和防火宣傳,分別由不同的部門抓,力量分散。在調研的基礎上,2005年,我們推廣河南省公安消防總隊的做法,總隊、支隊成立宣教中心,整合人員器材裝備,部隊形象宣傳和消防業務宣傳統一由宣教中心負責,各大隊、中隊都設專職宣傳人員或通訊員,照相機、攝像機等配到中隊。
第二,加強業務培訓。每年定期邀請各中央主流媒體的主編、制片人等,給來自全國的各級消防宣傳報道人員開展有針對性的業務培訓,重點講解各自欄目的稿件要求及投稿方式,建立聯系,密切關系,暢通約稿、發稿渠道,與媒體共同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全國消防宣傳報道網絡體系。
第三,搭建宣傳平臺,拓寬宣傳陣地。從2005年初開始,我們先后與中國網合作創辦了“中國消防在線”網站,與人民網合作創辦了“人民消防網”,與央視網合作創辦了“中國消防視頻網”;與央視2套聯合創辦了反映消防救援內容的日播節目——《危機現場》,并聯合創辦了消防特別節目——《中國驕傲》,每年119消防宣傳日播出;與新聞頻道《法制在線》、央視7套《軍事紀實》《聚焦三農》、央視10套《走近科學》等欄目合作,定期播出消防系列專題;與重慶省公安消防總隊共同在重慶衛視開辟了電視欄目——《走近中國消防》;先后在《人民日報》《解放軍報》《法制日報》《中國青年報》等開辟消防專欄,除此之外,還在《中國消防》雜志、《人民公安報·消防周刊》等有了固定的宣傳陣地。一方面保障了消防宣傳的力度和覆蓋面,另一方面使我們的宣傳隊伍有了高質量的練兵場,不愁稿子發不出去,使基層發稿的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
第四,建立考核評價制度。公安部消防局宣傳處按每周、每月、每年統計公布各地發稿情況,各媒體欄目定期公布投稿發稿情況及開展好稿件評選;從2004年開始的每年年終,我們以公安部消防局名義,組織開展“全國消防宣傳先進工作者、優秀通訊員”評選表彰,名額下發到各省公安消防總隊宣傳處,由他們評選上報本總隊的優秀者。我這里保留幾個機動名額,對年度工作突出、作出重要貢獻的總隊適當傾斜。每年開宣傳工作會的時候,我們頒發證書予以表彰,提升了大家的榮譽感,激發了工作熱情。
第五,定期召開經驗交流會。我們一直堅持每年召開宣傳工作會和經驗交流會,參會的除了各省公安消防總隊的宣傳處長,還有分管的總隊領導或防火部長,會上除了幾個人重點發言,還會給每個總隊視頻或書面發言的機會,介紹所在總隊一年中最有特點、最出彩的工作,大家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啟發、互相借鑒,各省總隊的宣傳工作水平也就一目了然。這種形式對大家有壓力,更是動力。于是,全國的消防宣傳工作呈現出你追我趕、不斷出新、蒸蒸日上的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