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近日,應急管理部發布數據,今年1—5月,全國各類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9.0%和7.4%,其中,發生重特大事故6起、死亡53人,同比減少8起、132人,分別下降57.1%和71.4%。全國大部分行業領域安全生產形勢穩定,依然是安全生產工作的基調。
進入6月,迎來了應急管理部成立以來的首個“安全生產月”。這場以“生命至上、安全發展”為主題的活動,充滿了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的美好祝愿。但是,6月10日23時20分,伴隨著中石油天然氣輸氣管道貴州晴隆縣沙子段的一聲巨響,燃爆事故發生,讓周圍的村民著實受到了驚嚇。幸好燃爆發生后,管道兩端自動控制系統第一時間自動關閉。6月11日2時30分,大火熄滅,有24名傷員因為這次事故住院救治。
6月20日,國務院安全生產委員會辦公室約談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這是自今年2月26日《安全生產約談實施辦法(試行)》頒布實施以來,首次約談中央企業。根據該《辦法》要求,在約談時,被約談方既要坦言事故的基本情況、原因分析、主要教訓以及采取的整改措施等,更要從偶然的事故中,深挖細究背后的原因。
為什么像中國石油這樣安全基礎好、安全保障能力強的企業,仍然會發生影響惡劣的生產安全事故?中國安全生產科學研究院原院長劉鐵民說,根本原因是風險治理和應急救援工作尚存諸多薄弱環節。其中,應急救援中的不足,從國內外眾多典型事故案例中一一可見。如青島市“11·22”中石化東黃輸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別重大事故中的應急預案不適用、“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中的指揮協調不暢、山西襄汾“9·8”特別重大尾礦庫潰壩事故中的信息報告機制不完善,乃至幾十年前發生在英國北海阿爾法平臺“7·6”爆炸事故應急報警系統在事發后即被摧毀,印度“博帕爾事故”應急救援計劃嚴重缺失等,多次、反復為我們敲響警鐘。
應急準備決定應急響應的成敗。應急準備能力如何,決定公眾生死存亡。解決當前應急管理工作的主要矛盾,破解系統脆弱性難題,唯有建立科學有效的應急管理體系——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以災害風險管理和綜合減災理念為指導,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這一體系更要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也要繼續加強“一案三制”在體系建設中的核心地位,抓緊完善防災減災救災法律法規和預案體系,進一步厘清各方面防災減災救災職責。具體到企業,可以借鑒國外防范巨災的情景構建之法,做好自身災害應急響應能力評估和脆弱性分析,修改和完善應急管理規劃、應急預案,亦可以運用情景構建之法,刻畫事故誘因、發生經過、影響因素,組織一場行之有效的應急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