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師范大學經管學院海南省財政廳海南海口571158)
在固定資產的購置、處置、折舊、減值、披露有關會計處理中,國際會計準則與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大同小異,唯一有重大區別的是固定資產的后續計量方法。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只適用于成本為計價屬性,而根據國際會計準則IAS 16固定資產,管理層可以決定是以歷史成本法(歷史成本減去累計折舊)或者重估模型(重估成本減去后續的累計折舊)來對其進行后續計量。同時IAS 16固定資產還規定,固定資產因公允價值增長導致的賬面價值上升額必須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市場價值回落時,從重估后的金額到以原賬面余額進行折舊后的價值之間的金額必須沖銷其他綜合收益,進一步重估減值則應確認在該會計年度損益發生額。相反,固定資產發生跌價減值時,減少額應該反映在當期損益,當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增長時,從重估值到以原賬面余額進行折舊后的價值之間的金額必須反映在當期損益,進一步增值則反映在其他綜合收益。在應用重估模型之后,不論該企業固定資產公允價值是減少還是增加,該項資產都必須對重估值繼續按照企業適用的會計政策進行折舊,相應一致的會計估計包括年限、凈值。需要注意的是,所有以上賬面價值的調整必須是對企業類似資產群進行一次性調整。企業主體需要在附注中對已經重估后的固定資產價值、估值次數以及相應價值予以詳細地披露。
1.更準確地反映經濟活動實質。歷史成本法只能反映固定資產購買時的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固定資產所具有的內涵價值會根據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做出相應的變化,而此時成本法就無法把此項重大變化反映在財務報表上,從而無法給財務報表的使用者提供準確可靠的會計信息,這種差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業的債務融資或者股權融資的能力,實際的經營狀況也因此可能會產生一些偏差,雖然這些偏差對單個企業的影響可能并不是非常重大,但是如果擴大到更廣層面,則會削弱會計提供準確可靠公允財務信息的本質。而重估模型的價值載體為市場參與者在公平有序的市場上進行交易所產生的公允價值記錄,通過重估固定資產至公允價值,讓財務報表上固定資產的金額更加準確,以此體現了重估模型相比于成本模型,更能準確地反映經濟活動的實質。
2.在特殊情況下缺乏可靠性。可靠性與相關性這兩種至關重要的會計屬性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不能兼得的。由于不同的歷史文化、經濟環境以及交易事項,各個國家對這兩種會計計量屬性的認識也有很大的差異。以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就更為關注相關性,所以他們在引用國際會計準則時對公允價值進行了詳細的闡述,也因此,國際會計準則IAS 16提供了歷史成本法與重估模型兩種處理方法,從而進一步確認了相關性在西方會計中的重要性。而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更關注可靠性,盡管在與國際會計趨同的過程中我國在交易性金融資產和投資性房地產中逐步放開使用公允價值模型,對上市公司而言交易性金融資產的公允價值容易取得,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但截至2018年4月30日,145家上市的房地產企業中采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不足30%,大多數房地產企業依然采用歷史成本作為計價方法。這主要是因為歷史成本是實實在在的原始數字,運用歷史成本更加令管理層放心,財務報表的使用者也無法對成本提出異議,同時歷史成本的運用方法也相對簡單,企業無需從外部取得相應的數據。尤其是當市場不成熟、價格波動劇烈、公允價值極其不穩定的時候,成本法的可靠性就更加引人關注。這也是西方的成熟市場更加關注公允價值,而市場相對不成熟的國家更加關注成本模式的主要原因之一。
3.可能作為操縱利潤的手段。我國證券法規定,上市企業連續三年虧損就會被ST,以此來提醒股民相關股票的退市風險。為了防止此類情況發生,當企業經營狀況無法改變的時候,管理層可能就趨向會計上的造假或者尋求會計準則的政策空間來平滑利潤以達到特定目的,重估模型為企業操縱利潤提供了可能。如果企業只被允許運用歷史成本法,則管理層就少了一種操縱利潤的途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股東的權益,增強了潛在投資者的信心。
1.歷史成本特點。以歷史成本為計價屬性時,相關資產的獲取、使用和轉換都應按取得該項資產時實際付出的價值進行列示和估價;確認或者償還負債時都應按確認或者償還負債時實際收入的金額進行報表列示和估價。因為所有者權益是資產減去負債后的價值,所以在資產和負債為歷史成本的前提下,所有者權益也為歷史成本計價。在歷史成本法下,管理層編制的資產負債表不是以市場所提供公允價值表示企業資產或者負債的狀況,而是以原始資本投入與確認的資產或者負債呈現的對比關系來決定該企業主體的融資和經營狀況。
2.歷史成本原則的優點和不足。歷史成本的優點:(1)歷史成本是商品市場中買賣雙方在理性的基礎上進行談判的結果,該結果反映了當時市場中該商品的市場價格,符合發生制原則;(2)歷史成本可以追溯至原始憑證,從而確認相關會計信息;(3)數據容易獲得,簡單易行,易于管理層進行運用并減少了出現錯誤的概率;(4)以歷史成本為計量屬性不需要頻繁調整科目賬面價值,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會計信息對利益相關者是可靠的。
目前在使用公允價值或者歷史成本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會計信息的可靠性以及相關性上。通常來說,使用公允價值的計量方法,財務或者財報上的數據就會更顯現出相關的特性,但卻缺少可靠計量,成本計量方法則相反。因為公允價值是基于當前市場價格,對一個會計主體而言,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屬性可以提供更接近準確的估價,這種估價可以為管理層或者股東做出合適以及精準的投資或者戰略決策提供實用并相關的信息。重估模型中主要的理論是公允價值,國際會計準則IFRS 13也對公允價值做出了詳細的說明,也為公允價值的計量提供了標準的框架。國際會計準則IFRS 13和美國通用會計準則就公允價值的定義、計價方法、報表注釋等要求提供了一致性的解釋。IFRS 13中把公允價值定義為:主體在評估日通過正常市場秩序進行交易處置資產或者轉移負債所收到或者付出的金額。公允價值是以市場為導向,某種商品在該市場上的公開并日常交易的價格為結果,而不是由某一個企業主體而決定的特定價格,它主要反映資產負債存在于市場的銷售或者轉移價格。同時考慮了在評估日的市場狀況。這意味著公允價值所關注的焦點是資產所有者或者債務人能夠獲得或者支付的金額。這個金額同時能夠被用來評估一個主體的權益投資工具的價值。
IFRS 13同時提供了兩種市場模型,一是主要市場,此市場被定義為大量產品數量的存在以及相關市場人員參與關于特定商品。二是有利市場,當缺少主要市場的時候,有利市場也可以提供公允價值數據。其為通過處置資產將會收到的最大化的金額,或者通過轉移負債將會支出的最小化金額。在大多數情況下,適用于某種商品的主要市場和有利市場是同一個市場。該準則要求主體必須披露任何以公允價值作為計量屬性的資產或者負債的評估工具和評估結果,以及評估價值的改變對當前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的影響。
在應用重估模型的時候,定義一個水平線更容易幫助我們理解。我們將水平線定義為以原賬面價值為基礎,由每期期末時點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所在點連成的一條直線。在平均年限法下,該直線的起點為固定資產的原值,終點為凈殘值,斜率為折舊率。總結重估模型的使用方法為在水平線上方的重估變動,無論增值還是減值,其變化量都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在水平線下方的重估變動,無論是增值還是減值,其變化量都計入當期損益。本文通過案例對重估模型應用進行詳細分析。
例:W是一家從事制造業的英國上市公司,該公司的財務報表日為每年5月31日。2011年6月1日W以9 000萬元購置一處可使用壽命為30年的辦公樓。在這一年,房產市場大幅震蕩。2012年5月31日,該辦公樓的價值下跌到7 500萬元,該數字已經反映在當年的報表當中。2013年6月1日因為政府宣布投資于該地區的飛機場,該處辦公樓的價值意外地回升至10 500萬元。2015年12月31日,因為該制造業對周圍環境造成巨大沖擊,政府為了避免環境進一步惡化,大幅限制了當地的生產產能,因此在當日該房產的價值降至5 000萬元。該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為30%,該固定資產預計無殘值,假設企業與稅務局折舊政策一致。表1為應用重估模型與歷史成本法下2011年6月1日至2016年6月1日的賬務處理比較。
通過表1對比我們不難發現,采用重估模型對企業的主要影響如下:(1)固定資產的賬面價值更能體現市場價值,從而使報表中資產的價值反映當前的可變現凈值,便于投資者做出適當的決策。(2)重估模型可以使債權人更了解企業的資產狀況,便于企業籌資,降低借款成本。相對歷史成本法,固定資產重估增值時增加了資產和所有者權益的賬面價值,但是負債的賬面價值不變,降低了資產負債率和財務風險。(3)成本模式和重估模型對股票市價影響不同。Adoody Barth and Kasznik曾分析過1983—1995年期間重估過固定資產的5 000多家企業數據,得出重估增值和股票回報率顯著正相關的結論。

表1 單位:萬元
國際會計準則IAS 16大致劃分固定資產為房產、土地以及辦公和生產設備。本文以房產和辦公生產設備為例討論重估模型在我國的應用。
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的時期,尤其是深圳、北京等一線城市的房地產膨脹式的發展導致了很多固定資產的價值波動尤為明顯,房價就是一個最為特別的例子。下頁圖為深圳市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平均房價的折線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深圳市房價從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在短短8個月內房價從22 176元/平方米漲到30 713元/平方米,上漲8 537元/平方米,上漲幅度高達38.49%。

續表1

企業所擁有的房產一般被劃分為固定資產或者投資性房地產。當企業持有一項資產的目的是為了資本增值或者收取租金,其可以被劃分為投資性房地產,投資性房地產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沒有差別,后續計量均可以選擇公允價值或者成本法。投資性房地產采用公允價值計量能準確反映其價值本質,但其資本增值計入當期損益而不是其他綜合性收益,而且采用公允價值模式進行計量不需要后續折舊。除了用于資產增值或者收取租金,其他類的長期非流動用于生產經營或者辦公場所的資產應當確認為固定資產,中國企業會計準則規定,固定資產只能采用成本模式,因此根據謹慎性原則,就不能對固定資產進行重估,如果深圳的企業主體在2015年或者2016年會計期間沒有對房產進行重估,則財務報表中的固定資產將大幅小于該資產的市場價值,固定資產將會被大幅低估,其他綜合收益同時會被嚴重低估。如果是一家上市企業,這甚至會影響該公司的市凈率以及公司的價值,這種低估導致股價大幅跳水,對股東的權益產生重大影響。但由于中國市場的監管尚不成熟,強行運用公允價值對資產進行重估可能導致管理層與股東之間信息不對稱矛盾進一步加大,對企業發展包括籌資和融資活動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除了房產和土地,企業持有其他類型的長期資產一般是為了生產經營或者日常辦公。這兩種用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持有是為了給企業創造價值的日常使用,而非投機或者相關投資獲取資本增值的行為。因此,一般情況下該種固定資產市場公允價值趨于穩定。例如一輛奔馳S級汽車,企業購買該固定資產是為了供管理層談判業務或者其他辦公目的。根據奔馳官網資料,奔馳S級根據配置的不同有不同等級的價格,但是所有配置的價格都非常的穩定,無重大波動狀況。既然該類固定資產公允價值無重大波動,那么也就沒有進行重估的必要。除非企業對某一類辦公設備進行定期估值,而且該項估值必須來自外部的專業人員,比如有資產評估證書的評估師或者事務所進行評估,管理層根據自己的判斷無法對固定資產進行有效獨立客觀的評價,這在審計過程中也是重大風險狀況。
英國特許公認會計師協會對會計的定義是 “記錄經濟交易或事項的一門語言”。會計的演變是伴隨著經濟活動的演變。當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時,會計處理和準則的相關規定就必須要符合當時的大環境,從而提供相關可靠的會計信息。從單式記賬到復試記賬,從單體報表到合并報表,每一種會計處理的出現都給企業經營、融資以及籌資活動提供了準確及時的信息,從而促進經濟環境的優化。固定資產從成本模式到重估模式也是會計信息質量的一種演變,是一種革新。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市場會更加成熟,在關注會計信息相關性的同時,也會更加關注公允價值,對重估模型的運用也會更加成熟,這也是會計信息發展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