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日益
俗話說“夏練三伏”,是指在夏季酷熱的天氣下鍛煉,能提高人的耐熱能力,使機體更好地適應炎熱氣候,從而達到防病健體之目的。雖然此話是前人的經驗總結,有一定科學道理,但對大多數老年人來說,“夏練三伏”并不提倡。
所謂“三伏天”,即夏季中最熱的一個時間段,此時氣溫高、氣壓低、濕度大、風速小。醫學氣象學研究表明,這樣的氣候條件,對人體健康有明顯的不利影響。三伏天鍛煉會造成出汗過多,致使體內水分和鹽分大量丟失,除易出現頭痛、頭暈、惡心和尿量減少、脈搏加快及肌肉痙攣等“熱痙攣”癥外,隨著血液濃縮、黏度增高,此時心腦血管疾病患者還易形成血栓,引發急性心肌梗死。此外,在氣溫高、濕度大時鍛煉,人出汗受到抑制,導致體熱排出不暢,會引起五臟煩熱、情緒焦慮,且易發生高熱中暑。老年人由于身體的自然衰退,各組織器官功能隨之減弱,因此,抗熱、耐熱能力遠遠弱于年輕人,在高溫天氣下發生中暑的概率也明顯高于年輕人。尤其是許多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如在天氣炎熱的情況下鍛煉,則更容易引發各種意外事件。由此可見,人(特別是年老體弱者)在悶熱的氣候條件下進行體力活動或鍛煉是有一定的潛在風險的。
那么,老年人在夏季怎樣科學健身呢?有關專家建議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1.當外界氣溫為30~33℃時,應該主動減少運動量,最好選擇日出前進行適當鍛煉。但晨練并非越早越好。研究表明,夏季空氣污染物在清晨6點前最不易擴散,所以,晨練宜選在早上6點至7點(視當地日出的早晚而適當提前或推后)。
2.至于鍛煉項目,應結合個人體質,做一些不太激烈的運動,如打太極拳、跳健身操、慢跑等。時間以半小時到一小時為宜,具體依個人體能和適應情況而定,關鍵是要把握好強度及避免大汗淋漓。
3.在三伏天,外界氣溫通常在35℃以上,此時老年人(尤其是體弱多病者)要停止一切戶外體力活動,以靜養身體為上策。當然,可在有降溫設備的室內適當做些有氧運動,并注意適時(不要等到口渴)少量多次補充水分。
4.外出晨練身邊最好備上藿香正氣水等常規防暑藥品,以便急用。心腦血管病患者,晨起時先喝一杯溫開水再去晨練;有其他慢性病的老年人,晨練前要根據醫囑正確服藥。
6.老年人不宜空腹進行晨練,最好在晨練之前適當吃一些食物,如熱豆漿、熱牛奶、點心、發糕、粥、雞蛋、燕麥片等,防止鍛煉過程中因體能不足引發頭暈、眼花等不適癥狀,避免或減少跌倒等不測。

領著爸媽去旅游 漫畫/王少華